在高中化學課程中,有機化學部分讓不少學生感覺學習難度較大,學生往往由于沒有找到合適的學習方法而出現學習誤區。教師要加強對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尤其是在進行一些重難點知識的分析時,要多從知識原理上進行剖析解讀,鍛煉學生的獨立思維能力,讓學生找到正確的知識分析與探究路徑。這樣學生學習起來才會更加輕松,不僅理論根基會更為夯實,知識學習的整體效率也會更高。
有機化學知識的抽象程度較高,且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很難碰到這些內容,因此不少學生在剛剛接觸這些知識要點時容易產生較大的理解認知障礙,學習的效率并不高。對此,教師要有針對性地分析學生的學情,并且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有針對性地制訂教學實施方法和策略,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教師可以從教學知識點出發,引導學生有效掌握這些知識的內在規律,讓學生對理論知識采取正確的記憶方法,在分析物質結構和性質時采取合適的思維路徑。這樣學生學習的效率才會更高,可以逐漸消除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很多障礙,學生也會逐漸積累一些有效的經驗和心得。
比如在教學了“有機物的結構與分類”這部分內容后,教師可以和學生一同對這部分內容進行歸納總結。經過分析后不難發現,理解記憶這部分知識的一般規律與方法為結構→性質→用途→制法→一類物質。化學教師普遍認為,有機化學的關鍵環節是掌握結構與性質的關系,故如何把握結構與性質的關系也就成為學生學好有機化學的基礎與關鍵。教師要善于帶領學生將化合物的結構特征作為引導,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有機化合物所具備的主要性質特征(物理、化學性質)。這樣學生學習起來才會更加輕松,學生可以隨著知識的逐漸增多有效架構自身的知識框架,這才是學生學科能力的一種體現。

在有機化學知識的學習中,學生最常遇到的一個問題就是容易混淆各種物質,尤其是難以分辨不同有機物的結構、性質。在處理這類問題的過程中,教師要加強對學生知識類比和遷移能力的培養,要讓學生具備良好的整體思維能力,找到知識學習探究的高效方法。這可以很大程度化解學生思維上的障礙,使其更好地掌握知識原理。
比如學習了《常見的烴》這節內容后,學生會遇到各種典型的有機化合物,在理論根基還不夠牢固前,很容易混淆一些相似物質的性質。對此,教師可以給予學生針對性的學法指導,讓學生意識到牢牢掌握其能發生反應的詳細反應過程(又稱為“反應機理”)才是學習的關鍵,如“發生化學反應過程時,其鍵在何處斷?而鍵又在在何處連?其反應條件到底是什么?其反應的類型是什么?”這些都需要學生加以理解,并持續深化予以深刻記憶。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并且具備知識點的類比遷移能力,學生才能夠更好地學習有機化學知識。
要想進一步加強對學生學習能力的鍛煉,教師要強化學生對有機化學的學習興趣,并且讓學生掌握更多有效的學習方法。隨著學生知識積累的逐漸增多,教師可以多引入一些生活化的實例作為學生理論知識學習的輔助。這種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方法不僅會讓學生感受到化學知識在生活中的體現,還能夠幫助學生基于這些范例更好地理解知識原理。這樣學生才會對學過的內容建立更加牢固的學習印象,也能夠對很多有機化學知識進行有效的辨識,并且可以在生活中利用已有知識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注重理論和實踐的關聯十分重要,教師要從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出發,采取針對性的教學指導方式。比如,有的學生上課回答問題時,對相關通式、口訣熟記于心,但真正面對考試、測試題時,又束手無策。這就是理論知識與解決實際問題的脫節斷層問題。教師要通過合適的教學指導幫助學生化解這類問題,要注重課堂教學的延伸。比如在教學“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這部分內容時,教師可以列舉各種生活案例來輔助學生對知識進行分析,還可以通過各種實踐討論活動的創設來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加強學生對知識的掌握,訓練學生的知識應用和實踐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