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厲建祥
安全生產理論和實踐證明了只有堅持風險預控、關口前移,強化隱患排查治理,才能更為有效地防范重特大生產安全事故發生。2016年12 月18 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推進安全生產領域改革發展的意見》(簡稱《意見》),《意見》要求堅持源頭防范,構建風險分級管控和隱患排查治理雙重預防工作機制,嚴防風險演變、隱患升級導致生產安全事故發生。
為認真貫徹落實《意見》,加快完善雙重預防體系建設,“十三五”期間,國家陸續印發了《涉及危險化學品安全風險的行業品種目錄》(安委〔2016〕7 號)、《危險化學品企業安全風險隱患排查治理導則》(應急〔2019〕78 號)等一系列規范性文件,從構建危化品雙重預防體系、風險評估、研判和承諾、隱患判定標準等方面提出了明確要求。各地也積累了豐富經驗,如河南省印發了《河南省安全生產風險管控與隱患治理辦法》(省政府令第191號)等30多個相關文件、標準及政策措施等,明確雙重預防體系建設的“五有”標準。
在看到“十三五”時期取得的成績的同時,也發現了一些問題:一是各地推進雙重預防體系建設不平衡,有的省份推進過急過快,缺乏頂層設計,出現“一刀切”現象;有的省份則沒有真正推廣起來。二是建立雙重預防體系信息化平臺程序繁雜,出現落實難等現象。三是缺乏有效的激勵政策,出現現實排查與系統錄入不符的現象。
為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決定,以及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全面加強危險化學品安全生產工作的意見》中關于建立安全隱患排查和安全預防控制體系的要求,筆者認為,“十四五”期間,應繼續推動危化品雙重預防體系建設工作,開展試點示范工作,形成一套可借鑒、可復制、可推廣的雙重預防體系建設經驗做法。
雙重預防體系是構筑防范生產安全事故的兩道防火墻。
第一道是管風險,安全風險是某一特定危害事件發生的可能性與其后果嚴重性的組合,分為過程安全風險和職業安全風險兩類:過程安全風險主要指導致生產裝置、設備設施發生泄漏火災爆炸和泄漏中毒事故的風險;職業安全風險主要指因人的不安全行為導致在作業過程中人身傷害、財產損失的風險。
風險管控需要關注的重點是重大風險與重大危險源,經風險評估,分為2 種:一是發生事故的可能性較高,會造成嚴重事故后果的危險源;二是具有高能量、固有危險性高,一旦失效將導致重大人身傷亡和財產損失的危險源,即使經過風險評估,風險值因為發生的可能性較小(管控措施到位,硬件配置到位)而較低,也要納入重點管控,如原油、成品油儲罐區、高危工藝裝置等。
通過定性或定量的方法把風險等級按照從高到低,依次劃分為重大風險、較大風險、一般風險和低風險,讓企業結合風險大小合理調配資源,分層分級管控不同等級的風險。
第二道是治隱患,排查風險管控過程中出現的缺失、漏洞和風險控制失效環節,并予以整治,確保管控措施有效。
隱患排查治理工作應全面、多層次、多維度地進行。已開展的專項檢查、巡查、督查以及審核等行動,都應納入隱患排查的范疇。隱患排查既要排查現場問題,關注風險管控措施的有效性,又要關注設計、管理等其他環節可能存在的問題。隱患排查治理要按照“網格化、專業化”的原則,明確責任人,分區域、分專業的動態開展。
進入“十四五”時期,危化品企業雙重預防體系建設,應該繼續遵守哪些原則?筆者認為,有以下4 點值得注意。
一是機制融合一體化。企業雙重預防體系建設應與現行安全管理體系相融合,形成一體化安全管理體系,落實企業安全生產主體責任,避免“一陣風”和“兩張皮”現象,確保風險分級管控和隱患排查治理工作的常態化。
二是風險管理顯性化。動態監測生產裝置/儲存設施的風險管控措施的運行狀態,跟蹤隱患排查治理情況,及時預警異常事件,確保風險處于受控狀態,隱患及時治理。采用風險告知、安全承諾及信息化工具,實現生產現場安全風險隱患動態管理的直觀展現。
三是體系建設規范化。企業自主開展雙重預防體系建設工作,對其應有工作推進機制、有風險分級管控、有隱患排查治理、有信息化支撐平臺、有激勵約束制度“五有”要求,確保體系建設的規范性。
四是系統建設多元化。企業根據安全管理實際情況,自主建設雙重預防信息化系統,支撐雙重預防體系建設工作的落地運行。在滿足個性化需求的基礎上,實現政府各級部門與企業之間數據互聯互通、信息實時共享。
通過開展雙重預防體系建設,構建科學完善的工作推進機制,建立全面覆蓋的風險分級管控和責任明確的隱患排查治理體系,搭建線上線下相融合的信息化平臺,落實獎懲分明的激勵約束制度,提升“識別大風險、消除大隱患、防范大事故”的能力。
安全風險的辨識、評估和管控措施是隱患排查治理的依據,隱患排查治理是對安全風險管控實效的技術保障,二者互相關聯、不可分割。在“十三五”時期,遵循這樣的思路,我國危化品企業安全生產水平得到了一定提升。那么,“十四五”時期,應該通過持續健全完善有效的運行機制,確保相關工作得到系統地策劃和實施。
雙重預防體系運行機制如圖所示,共分為7 個關鍵步驟:
雙重預防體系運行機制圖
第一,風險識別。以生產裝置/儲存設施為管控對象,劃分為若干個相對獨立的單元,選擇可能引起最嚴重后果的泄漏火災爆炸或泄漏中毒事件作為管控對象。第二,風險評估。評估裝置/儲存設施的風險,確定危險源級別。第三,風險管控。針對風險事件,企業應識別并評估現有管控措施的有效性,并根據風險事件可能造成后果的嚴重程度,合理確定分級管控內容。第四,隱患排查。制定排查風險控制措施的計劃,確定檢查內容、周期及形式。第五,隱患治理。制定隱患治理計劃,確定前期管控措施和工程治理方案。第六,動態監測。在線監測裝置/儲存設施運行關鍵參數、異常狀態、安全儀表,跟蹤隱患整改狀況。第七,平行監管。通過全國危險化學品安全生產風險監測預警系統,動態采集企業生產運行的關鍵安全數據,監督企業安全預防控制體系的有效運行。
結合上述運行機制的七大步驟,危化品企業作為雙重預防體系運行的主體,還應按照“五有”建設原則,從自身實際出發,一以貫之地推進雙重預防體系建設工作。
一是工作推進機制。成立雙重預防體系建設領導機構,明確職責;編制體系建設實施方案,明確工作分工、工作目標、實施步驟、工作任務、進度安排等;制修訂管理制度;編制培訓教育計劃,開展相關培訓。
二是風險辨識分級管控。選取生產裝置/儲存設施作為管控對象,劃分風險分析單元。分析確定爆炸與泄漏中毒等最壞可信事件,綜合考慮工程技術、維護保養、人員操作、應急措施等方面,開展風險分析,制定管控措施,建立風險分級管控清單。
三是隱患排查治理。對照風險管控措施,制定隱患排查清單,明確負責人、排查頻次、排查方式,實現隱患閉環管理。
四是信息化平臺。按照數據接入規范要求,整改完善已有信息化系統或安裝部署信息化系統,實現與各級政府信息數據的“互聯互通”。
五是激勵約束機制。制定符合實際的、可量化操作的獎懲考核標準及管理制度,將員工績效積分情況與工資薪酬(獎金)掛鉤,做到“真做、真查、真考核”。
今年10 月,《“工業互聯網+安全生產”行動計劃(2021-2023 年)》公布。筆者認為,“十四五”時期,雙重預防體系建設將是實現“工業互聯網+危化品安全生產”的重點,也將推進危化品安全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最佳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