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文華
(江蘇省溧陽市中醫醫院,江蘇常州 213300)
作為一種臨床上比較常見的疾病,腹股溝疝的發生率約為1%,其中男性發生率高于女性,而中老年人為主要發病群體。臨床上治療腹股溝疝的方式主要是手術治療,其中開放式手術在過去幾年比較常用,治療效果比較明顯,但術后創傷較多,預后效果差,因此很多患者的治療積極性較低[1]。隨著近幾年來臨床上開始廣泛開展微創手術治療,在腹股溝疝的治療中采用經腹腹膜前腔鏡腹股溝疝修補術的方式也逐漸被廣泛接受。此種手術治療方式,因術中創傷小,出血量少,術后疼痛輕,并發癥少,康復速度快等優勢頗受臨床醫師喜愛和患者的信賴[2],且與傳統的
開放式手術相比,不容易復發,手術過程中也沒有明顯的異物牽扯感,患者的體驗相對較好。經腹腹膜前腔鏡腹股溝疝修補術更符合人體解剖結構,能夠盡量減少對人體正常組織的損傷[3-5]。為此,本研究主要對經腹腹膜前腔鏡腹股溝疝修補術治療腹股溝疝的治療效果進行分析,結果如下。
選取江蘇省溧陽市中醫醫院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120例腹股溝疝患者為研究對象,據隨機數字表法分成對照組(n=60)與觀察組(n=60),對照組中男性52例,女性8例;年齡37~75歲,平均年齡(48.3±3.1)歲;觀察組中男性52例,女性8例;年齡37~75歲,平均年齡(49.2±3.5)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江蘇省溧陽市中醫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觀察組采用經腹腹膜前腔鏡腹股溝疝修補術(TAPP)治療,常規消毒、鋪巾和麻醉,取患者健側臥位,頭微低,建立氣腹,使壓力維持在12~15 mm Hg,在臍部上方做切口,長度在1 cm左右,并緩慢置入腹腔鏡,探測雙側肌恥骨孔區。單側疝者,將套管于對側腹直肌外緣臍下2~3 cm及同側腹直肌外緣平臍處置入;雙側疝者,將套管于雙側腹直肌外緣平臍處置入,沿疝環上緣將疝口開,于疝缺損上方1 cm處切開腹膜,建立腹膜前間隙,于內環口水平及其后方精索血管與輸精管處將疝囊分離,使疝囊“超高位”游離。女性患者只需將疝囊游離值內環口水平處,內下方位置至恥骨梳韌帶、髂恥束。將聚丙烯和聚乳酸復合補片通過臍孔置入,使其將肌恥骨孔完全覆蓋,用生物膠或縫合將補片固定,然后用3-0可吸收線將腹膜縫合,最后縫合皮膚組織。
對照組給予開放式無張力疝修補術,常規消毒、鋪巾和麻醉,于腹股溝處做一切口,據疝囊大小將疝囊完全剝離或橫斷后在患者腹股溝做切口,根據患者的疝囊大小完全剝離疝囊或橫斷后將近端疝囊高位游離,止血后留下遠端,近端結扎。向腹腔方向自內環塞入聚丙烯或聚乳酸復合補片的錐形疝環填充物,據疝環大小修正填充瓣葉,使內環口與底邊保持平齊,腹股溝管底部的扁平片與周圍的強組織結合,與肌腱、腹直肌外緣、腹股溝韌帶、腔隙韌帶結合。或將聚丙烯平板直接固定于腹股溝管底部,加固后壁,將外側斜腱膜逐層縫合至皮膚。
①術后腸鳴音恢復、肛門排氣、自主活動、術后痛感持續及住院等時間[6-7];②術后疼痛情況,用VAS視覺模擬評分法,滿分為10分,分數越高表示疼痛越嚴重[8];③并發癥發生情況,包括陰囊腫脹、精索靜脈曲張、腹脹、睪丸墜脹感、切口脂肪液化、腹股溝區疼痛及尿潴留[9]。
觀察組術后腸鳴音恢復、肛門排氣、自主活動、術后痛感持續及住院等的時間均較對照組短(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各項療效指標對比(±s)

表1 兩組患者的各項療效指標對比(±s)
組別 n 術后腸鳴音恢復時間(h)肛門排氣時間(h)自主活動時間(h)術后痛感持續時間(h) 住院時間(d)觀察組 60 8.54±2.26 4.32±0.69 25.39±5.92 12.19±2.69 10.29 ±2.15對照組 60 12.06±3.58 12.06±3.58 34.26±7.392 24.98±4.69 17.43±3.69 t 6.392 5.614 9.882 6.612 5.993 P 0.001 0.000 0.002 0.003 0.000
對比術后8 h、術后12 h、術后24 h和術后48 h的VAS評分,對照組均高于觀察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的術后各時段VAS評分比較(±s,分)

表2 兩組患者的術后各時段VAS評分比較(±s,分)
組別 n 術后8 h 術后12 h 術后24 h 術后48 h對照組 60 4.52±1.04 4.07±1.05 3.82±1.18 3.65±1.05觀察組 60 3.45±0.85 2.86±0.75 2.77±1.02 2.55±0.92 t 3.360 4.258 3.324 3.305 P 0.001 0.000 0.002 0.000
觀察組發生陰囊腫脹、精索靜脈曲張、腹脹、睪丸墜脹感、切口脂肪液化、腹股溝區疼痛及尿潴留的總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并發癥比較[例(%)]
腹股溝疝的形成是由于腹股溝區組織相對較弱,各種因素引起腹壓升高,腹部組織發生移位,向體表突出。臨床上對于腹股溝疝的治療主要以外科手術為主,手術效果顯著,復發率較低。開放式無張力疝修補術的優勢主要包含以下幾個方面:①手術過程不需要復雜的技術手法,在基層醫院中可以開展。②能夠治療嵌頓疝、巨大陰囊疝;③具有較低的復發概率。然而開放式手術對患者的創傷比較嚴重,手術切口大,手術之后患者會出現明顯持續的疼痛,降低了患者的術后恢復效果和康復速度,同時只能夠采取局部探查的方式探查單側腹股溝,對于雙側疝及隱匿疝不能夠及時發現,常需二次手術。TAPP是一種腹膜前疝修補術,可以修補疝囊的內環和腹膜外膜,修復腹股溝區恥骨孔缺損,起到治療作用。在手術之后植入患者體內的貼片能夠較好地和腹橫筋膜融合,形成新的生物纖維組織,大大降低術后感染的發生率和復發概率。
TAPP的優勢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①在手術操作過程中有腹腔鏡的引導,能夠保持較為清晰的手術視野,從而有利于手術的順利進行,避免因手術視野狹窄造成的問題;②術中切口的長度較小,患者術后不會出現明顯的疼痛,且疼痛的持續時間比較短,能夠加快患者的術后康復。③和傳統的開放式手術相比,TAPP通過腹腔鏡,在鏡頭直視下能夠直觀的獲得病變位置的視野,能夠準確無誤的探查雙側腹股溝疝,對于盆腔病變和潛在的病變更容易發現。本研究觀察組術后腸鳴音恢復、肛門排氣、自主活動、術后痛感持續及住院等的時間均較對照組短,表明和開放式手術相比,TAPP能夠減緩患者的術后疼痛,促進患者康復。腹股溝疝患者中,橫筋膜和恥骨恥骨孔均存在缺陷,一些患者在疾病的影響下,選擇傳統的開放式手術對腹壁薄弱區域或上述缺損區域進行修補,從而造成腹股溝區域承受較高的張力,患者會感受到明顯的牽扯感,手術體驗較差[10]。手術后也經常出現各種并發癥,阻礙患者術后恢復,增加復發概率。而TAPP在肌恥骨孔覆蓋貼片,不會使正常組織遭受破壞,對于腹股溝疝的修補效果更加明顯,同時降低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及復發率。研究結果顯示,對比術后8 h、術后12 h、術后24 h和術后48 h的VAS評分,對照組均高于觀察組(P<0.05)。表明與傳統的開放式手術相比,采用TAPP能夠顯著降低患者的術后疼痛,且患者的疼痛持續時間更短。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發生陰囊腫脹、精索靜脈曲張、腹脹、睪丸墜脹感、切口脂肪液化、腹股溝區疼痛及尿潴留的總發生率低于對照組,表明與開放性無張力疝修補術相比,TAPP可以顯著降低腹股溝疝患者術后并發癥的風險。
綜上所述,對于腹股溝疝患者來說,采用經腹腹膜前腔鏡腹股溝疝修補術進行治療有利于加快患者術后康復,減輕術后疼痛,降低并發癥的發生率,改善預后效果,適合臨床參考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