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偉
(臨沂市羅莊區人民醫院,山東臨沂 276000)
淺表性膀胱癌作為臨床常見泌尿系統多發性惡性腫瘤之一,具有易復發、局部浸潤及遠處轉移等特點,臨床治療難度大。有統計數據顯示,淺表性膀胱癌的發生率約為膀胱癌總發生率的75.00%,說明其具有多發性特點[1-2]。目前臨床治療淺表性膀胱癌以外科手術為主要方法,其治療效果相對確切,例如:以經尿道電切術為例,能有效切除病灶,消除各種臨床癥狀,但是受外科手術自身特殊性的影響,其機體創傷相對嚴重,存在出現膀胱穿孔及閉孔神經反射等并發癥的可能性。一旦手術切除不夠徹底則大大增加二次復發的風險。經尿道2μm鈥激光切除術是近幾年來臨床出現的新型微創手術術式,能滿足切割及汽化同步進行的要求,其手術出血量少且切割準確度高,不存在電刺激的情況。鑒于此,本研究以臨沂市羅莊區人民醫院收治的102例淺表性膀胱癌患者為例,重點探究經尿道2μm鈥激光切除術在淺表性膀胱癌治療中的應用效果,結果如下。
選取臨沂市羅莊區人民醫院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102例淺表性膀胱癌患者為研究對象,按隨機盲選法劃分為對照組(51例)與觀察組(51例),對照組行經尿道電切術治療,觀察組行經尿道2μm鈥激光切除術治療。對照組中,男性27例,女性24例;年齡37~74歲,平均年齡(58.64±1.63)歲;單發腫瘤29例及多發腫瘤22例,腫瘤平均直徑(2.28±0.41)cm。觀察組中,男性28例,女性23例;年齡38~75歲,平均年齡(58.65±1.64) 歲;單發腫瘤30例及多發腫瘤21例,腫瘤平均直徑(2.29±0.42)cm。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符合淺表性膀胱癌的診斷標準[3],并且所有患者及其家屬均于知情條件下簽署實驗同意書。排除標準:失語、合并精神疾病及合并傳染性疾病的患者。
對照組實行經尿道電切術治療:協助患者取截石位,予以硬膜外麻醉,將電切鏡放置于膀胱內,觀察其膀胱病變位置的具體情況及與膀胱頸部及輸尿管開口間的關系,切除前注入適量電切液促使膀胱始終保持充盈狀態,由腫瘤組織表面沿著膀胱淺肌層進行切除,電灼處理腫瘤組織基底周圍2 cm處的正常組織,再進行完全切除,嚴格控制電切鏡操作功率不得超過140 W且電凝功率不得超過80 W,術后及時沖洗留置導尿管,予以抗感染治療。
觀察組實行經尿道2μm鈥激光切除術治療:選擇波長為2μm的激光手術治療系統,協助患者取截石位,予以硬膜外麻醉,由尿道放入操作鏡,滲液灌注處理膀胱,明確腫瘤具體數目、形態、大小及位置后,沿著操作通道將光導纖維放入膀胱,調整其激光能量參數,控制其激光波長不得超過2.013μm,利用600μm光纖完成能量傳輸,確保其功率始終處于60~70 W,率先環形標記腫瘤周圍1~2 cm處黏膜,劃分切除范圍后沿著標記線由黏膜層切除至肌層部位,完整切除腫瘤基底部,再由腫瘤基底部開始切除至膀胱漿膜層,徹底剔除腫瘤底部肌層。術后及時沖洗組織留置導尿管,給予相應的抗感染治療,并且兩組患者手術完成后立即進行膀胱灌注治療,出院后每隔1周灌注治療1次,持續8周后每隔30 d灌注治療1次,持續24個月后每隔3個月復查1次膀胱鏡,直至1年后每隔6個月復查1次膀胱鏡。
①分別統計兩組患者住院時間、導尿管留置時間、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等指標的波動幅度。②觀察是否出現膀胱刺激癥、閉孔神經反射、血鈉下降及膀胱穿刺等并發癥,計算其總發生率。③開展為期48個月的術后隨訪,觀察兩組患者是否出現復發情況,計算其總復發率[4-5]。
采用SPSS 22.0軟件進行數據處理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后,對照組與觀察組住院時間、導尿管留置時間、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指標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指標對比(±s)

表1 兩組患者臨床指標對比(±s)
組別 n 住院時間(d) 導尿管留置(d) 手術時間(min) 術中出血量(mL)對照組 51 12.41±2.64 6.81±1.79 43.85±4.22 78.41±10.79觀察組 51 11.93±2.41 4.93±1.42 28.51±3.62 53.16±8.13 t 5.352 6.483 11.577 12.619 P<0.05 <0.05 <0.05 <0.05
治療后,對照組并發癥發生率為15.69%,其中膀胱刺激癥4例、閉孔神經反射3例、血鈉下降及膀胱穿刺1例;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為3.92%,其中膀胱刺激癥、閉孔神經反射各1例,組間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1.287,P<0.05)。
治療后,對照組術后復發率為21.57%(11/51);觀察組復發率為5.88%(3/51),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9.283,P<0.05)。
膀胱癌是臨床常見泌尿系統惡性腫瘤之一,淺表性膀胱癌的發生率約占總發生率的75%,且具有易復發、局部浸潤及遠處轉移等特點,臨床治療難度大。目前臨床治療淺表性膀胱癌以手術治療為主要方法,但是深受傳統手術治療特殊性的影響,對患者的機體創傷相對較大且術后恢復速度緩慢[6]。由于醫療技術水平持續進步,促使微創技術被廣泛應用于多種疾病治療領域,以淺表性膀胱癌為例,涌現出經尿道膀胱腫瘤電切術等新型術式,不僅能最大限度保留膀胱功能,更能取得令人滿意的治療效果,但是其手術術式仍存在著較多缺陷,包括可能對膀胱周圍及深部組織產生神經刺激及熱損傷,反而加劇其機體損傷程度。此外,電切處理期間可能出現閉孔神經反射及膀胱穿孔等并發癥,不利于患者機體康復。
與經尿道膀胱腫瘤電切術相比,鈥激光切除術的應用優勢相對突出,例如:局部形成高能量峰值能瞬間切割及汽化組織,且汽化與切割同時進行,能瞬間凝固切割部位,封閉腫瘤周圍血管,完全省略電凝止血的環節,進一步減少手術出血量。同時,鈥激光切除術的穿透深度約為3 cm且凝固深度約為1 cm,不存在出現嚴重水腫、組織壞死及繼發性感染問題的可能性。此外,鈥激光切除術期間主張使用生理鹽水沖洗組織,能大大降低電解質失衡的發生風險。本研究中觀察組采取經尿道2μm鈥激光切除術治療,在住院時間、導尿管留置時間、手術時間方面均明顯短于采取經尿道電切術治療的對照組,且觀察組術中出血量明顯少于對照組;同時,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僅為3.92%,明顯低于對照組的15.69%;觀察組術后復發率僅為5.88%,明顯低于對照組的21.57%。由此可見,應用經尿道2μm鈥激光切除術治療淺表性膀胱癌具備可行性及有效性,這與相關學者的研究成果相一致[7]。近年來,國內有學者表示[8],針對淺表性膀胱癌患者采取經尿道2μm鈥激光切除術治療具備顯著的療效,可改善手術預后效果,降低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及復發率,使其復發率降低在10.00%以下。此次觀察組的術后復發率5.88%<10.00%,說明觀察組采取的經尿道2μm鈥激光切除術應用價值頗高。
綜上所述:淺表性膀胱癌患者實行經尿道2μm鈥激光切除術治療的效果顯著,能明顯減少術中出血量及手術時間,大大降低并發癥發生率及復發率,因此,值得在臨床治療領域中使用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