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俊杰
(白銀市康復醫院,甘肅白銀 730900)
2型糖尿病(T2DM)為臨床常見內分泌疾病,具有持續、慢性血糖增高的發病特征。近年來,在社會經濟發展、人們生活行為轉變的影響下,其患病率逐年攀升,預計到2035年,國際臨床罹患T2DM者將超過5.92億[1]。超重或肥胖型糖尿病患者普遍存在胰島素抵抗(IR)的問題,對于該類患者的臨床用藥一直是研究重點。同時肥胖也是誘發糖尿病的一個獨立因素[2]。使用胰島素治療雖可有效減輕患者的IR問題,但易導致體質量增加,對患者的病情控制不利。沙格列汀是較新研制的一種強效降糖藥,無論單藥或聯合其他藥物使用,在控制血糖水平、改善胰島功能等方面均有明顯效果,用于超重T2DM的治療有獨特優勢。為明確該藥聯合門冬胰島素30在超重T2DM患者中的應用效益,本研究探討比較100例患者的臨床資料,結果如下。
選取白銀市康復醫院2016年6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100例超重2型糖尿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50例)與對照組(50例)。對照組中,男性29例,女性21例;年齡54~81歲,平均年齡(63.85±5.26)歲;病程4個月~7年,平均病程(4.27±1.35)年。觀察組中,男性27例,女性23例;年齡55~79歲,平均年齡(64.02±5.19)歲;病程5個月~8年,平均病程(4.29±1.33)年。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白銀市康復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納入標準:①符合2017年版《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3]中相關判斷依據者;②口服降糖藥治療不佳者;③體質量指數(BMI)≥25 kg/m2者;④患者知情,已簽署研究書面同意材料。
排除標準:①合并其他系統重病者;②屬于1型糖尿病或伴糖尿病急癥的患者;③惡性腫瘤者;④近期有重大手術史、外傷史或嚴重營養不良等問題者。
在常規調節飲食、堅持運動等處理下,對照組給予門冬胰島素30(諾和諾德中國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J20140139,規格:3 mL∶300 U)單藥治療,每次皮下注射0.2~0.4 U/(kg·d),2次/d,于早、晚餐前5 min給藥,具體藥量結合患者的血糖控制情況進行調整。觀察組基于對照組用藥條件配合沙格列汀(阿斯利康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J20110029,規格:2.5 mg )用藥,5 mg/次,1次/d。兩組均進行為期24周的用藥觀察。
①胰島素用量:計算患者的每日胰島素用量,并記錄平均值。②胰島功能:根據公式“(空腹胰島素×血糖)/22.5”計算胰島素抵抗指數(HOMA-IR),根據公式“20×空腹胰島素/(空腹血糖-3.5)”計算胰島素分泌指數(HOMA-β)。③血糖水平:采集空腹血液標本,并利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氧化酶法)測定患者的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 hPBG)與糖化血紅蛋白(HbAlc)。
采用SPSS 20.0軟件進行數據處理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后,觀察組每日胰島素用量為(34.71±4.36)IU,少于對照組的每日平均用量(44.93±7.18)IU,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8.60,P=0.00)。
治療前,兩組胰島功能指標(HOMA-IR與HOMA-β)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HOMA-IR的降低以及HOMA-β的提高相較對照組均更顯著,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胰島功能的記錄結果(±s)

表1 兩組患者胰島功能的記錄結果(±s)
組別 n HOMA-IR HOMA-β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50 6.76±0.41 2.43±0.28 31.28±7.95 66.94±5.83對照組 50 6.78±0.39 3.25±0.57 31.30±7.91 57.16±6.05 t 0.24 9.13 0.01 8.23 P 0.80 0.00 0.99 0.00
血糖指標(FBG、2 hPBG、PPG等)監測顯示,兩組患者治療前各數值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2 hPBG、HbAlc值均低于對照組,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FBG值比較,組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血糖水平的記錄結果(±s)

表2 兩組患者血糖水平的記錄結果(±s)
組別 n FBG(mmol/L) 2 hPBG(mmol/L) HbAlc(%)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50 10.83±1.69 6.30±0.42 14.92±1.52 9.17±0.85 10.71±1.28 6.91±0.38對照組 50 10.92±1.72 6.47±0.59 14.89±1.48 9.98±0.97 10.69±1.30 7.38±0.69 t 0.26 1.65 0.09 4.44 0.07 4.21 P 0.79 0.10 0.92 0.00 0.93 0.00
IR是超重或肥胖型糖尿病患者的主要表現,目前臨床針對該類患者的治療以胰島素用藥為主,通過模擬正常胰腺分泌胰島素,達到降低IR、持續穩定調控人胰島素的作用;但是聶桂靈[4]研究表明,胰島素增敏劑、胰島素制劑等藥物均可能導致患者體質量增加,用于超重型T2DM患者的治療有明顯限制。考慮到患者的超重問題,單純胰島素用藥并非最佳的用藥選擇。
沙格列汀是近年投入臨床使用的一種新型降糖藥物,屬于二肽基肽酶-4(DPP-4)抑制劑,其能夠通過抑制DPP-4,阻斷葡萄糖依賴性促胰島素釋放多肽(GIP)以及胰高血糖素樣肽-1(GLP-1)的降解,由此達到降糖的目的;同時還可保護胰島β細胞功能,對改善患者的胰島功能有一定作用。研究顯示[5],沙格列汀配合胰島素用藥能夠獲得更加理想的血糖控制效果,并且對患者的體質量無明顯影響。另外張萍等[6]研究表明,在T2DM患者血糖達標后,繼續使用沙格列汀不會增加胰島素的分泌,該藥理特性也肯定沙格列汀的用藥安全性,能夠有效預防低血糖的發生。本研究在門冬胰島素30皮下注射的同時,配合沙格列汀對超重T2DM患者進行治療,發現觀察組用藥后每日胰島素用量明顯減少,同時多項血糖指標與胰島功能指標較對照組也獲得更明顯的改善,這一結果充分說明了對超重T2DM患者應用沙格列汀+門冬胰島素30方案治療高效可行,能夠在有效降低血糖、改善患者胰島功能的同時,明顯減少患者的胰島素用量,進而起到間接控制患者體質量的作用。錢程[7]、徐建賓等[8]研究也佐證了本研究觀點。
綜上所述,沙格列汀與門冬胰島素30共同用于超重2型糖尿病患者的治療效果較理想,能夠明顯減少胰島素用量,降低患者的血糖水平,同時對其胰島功能的改善也非常有利,值得臨床借鑒并積極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