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凌燕 丁思捷 張建忠
(常熟市中醫院,江蘇蘇州 215500)
慢性腹瀉是一種消化系統多見疾病,通常是指病程≥2個月或間歇期2~4周內的復發性腹瀉[1]。中醫認為該病屬于“泄瀉”范疇,慢性腹瀉的患者通常因內傷或臟腑功能低下造成,脾腎陽虛證最為多見[2]。該病的臨床表現主要為糞便量增加、排便次數增多、糞便稀薄等。因該病的發生機制較為復雜,西醫主要以對癥治療為主,但治療效果不佳,不良反應多。為此,本研究對脾腎陽虛型慢性腹瀉患者開展自制三伏貼治療,取得較好的臨床效果,結果如下。
選取2017年7月至2019年7月常熟市中醫院脾胃肝膽門診及脾胃外治敷貼門診就診的脾腎陽虛型慢性腹瀉患者120例,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參照組與干預組,各60例。參照組男性32例,女性28例;年齡20~68歲,平均年齡(46.84±2.64)歲。干預組男性34例,女性26例,年齡18~68歲;平均年齡(45.95±2.38)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經常熟市中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脾腎陽虛型慢性腹瀉患者辨證標準:①伴有腹脹腸鳴、脘腹疼痛、畏寒等[3];②晨起時泄瀉或大便稀溏,飲食不慎便會增加排泄次數;③脈細或沉細,舌苔較白、舌淡。
納入標準:①符合上述脾腎陽虛型慢性腹瀉標準;②7 d內未使用其他藥物;③患者均對本研究知悉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伴有重大臟器嚴重功能障礙的患者;②有精神疾病、認知障礙的患者;③妊娠期及哺乳期婦女;④伴有皮膚破損的患者;⑤臨床檢查資料缺失、不完整患者。
參照組開展西醫治療,口服整腸生(東北制藥集團公司沈陽第一制藥廠,國藥準字S10950019,規格:0.25 g/粒)2粒/次,3次/d,療程30 d。針對吞咽困難的患者,可打開膠囊將藥粉加入少量溫開水(水溫<40℃)混合后服用。
干預組接受醫院自制三伏貼治療,分別在伏前貼1次、初伏2次、中伏2次、末伏1次,共計6次,5 d貼敷一次,療程30 d,將細辛350 g,白芥子500 g,花椒500 g,白附子500 g,研磨成200目細分,加入姜汁200 mL調和成糊狀,做成直徑1 cm的藥餅,選取雙側天樞、脾俞、腎俞及關元共7個穴位,消毒后,將藥餅敷貼于穴位4 h。
分析治療后1個月和治療半年后患者大便次數、大便性狀,并記錄治療前后中醫積分情況。中醫積分使用癥狀計分方法:①無癥狀為0分。②每天排稀軟便2~3次計1分;4~5次計2分;多于6次計3分。③稍感神疲乏力,不影響日常工作生活計1分;神疲乏力較明顯,一定程度上影響日常工作生活計2分;神疲乏力影響日常工作生活計3分。④腹脹腸鳴輕微,不影響日常工作生活計1分;腹脹腸鳴較明顯,但可堅持日常工作生活計2分;腹脹腸鳴嚴重,無法堅持工作生活計3分。⑤腹痛輕微,不影響日常工作生活計1分;腹痛較顯著,但可耐受不影響工作生活計2分;腹痛嚴重,無法工作生活計3分。
研究數據均采用SPSS 20.0統計軟件進行計算分析,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行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例 (%)]表示,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干預組患者治療后1個月大便次數及大便性狀相較于參照組無明顯差異(P>0.05),但治療半年后干預組患者大便次數顯著降低,大便性狀正常率更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表2。
表1 兩組患者大便次數對比(±s,次)

表1 兩組患者大便次數對比(±s,次)
組別 n 治療后1月 治療后半年參照組 60 5.74±1.25 3.85±1.42干預組 60 5.41±1.22 2.26±1.37 t 1.463 6.242 P 0.146 0.000
干預組治療后中醫癥狀積分與參照組相比明顯降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2 兩組患者大便性狀[例(%)]
表3 兩組患者中醫癥狀積分對比(±s,分)

表3 兩組患者中醫癥狀積分對比(±s,分)
組別 n 治療前 治療后參照組 60 9.87±0.64 6.84±0.62干預組 60 9.95±0.71 4.51±0.55 t 0.648 21.776 P 0.518 0.001
慢性腹瀉病程相對較長,反復發作,甚至可數月、數年不愈,雖然該病不會危及患者生命健康,但遷延不愈,對患者的日常生活、學習及工作造成嚴重的影響[4-5]。目前,慢性腹瀉的發病機制,尚未明確,西醫多以微生物制劑、止瀉藥等藥物進行對癥治療,但不能達到預期的治療效果,且副作用較大[6]。中醫學認為,泄瀉主要是因情志內傷、飲食不調、外感濕邪等因素,造成脾胃受損而致,治療需先補足脾腎陽氣,調節腸腑氣機。全年中三伏天是陽氣最旺盛、溫度最高的階段,在此階段,機體腠理疏松,可較好的吸收藥物,驅散體內寒邪[7]。
本研究顯示,干預組患者治療后1個月大便次數及大便形狀相較于參照組無明顯差異(P>0.05),但治療半年后干預組患者大便次數顯著降低,大便性狀正常率更高,且干預組治療后中醫癥狀積分明顯降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臨床上泄瀉可分為暴瀉和久瀉,本研究中選取的均為久瀉一類的患者。中醫對其治療方法很多,包括一些內治法,如中藥、中成藥口服等,還有一些外治法,如穴位貼敷、耳穴、針灸等[8-10]。本實驗中,選取中藥穴位貼敷治療方法,不僅能起到穴位刺激作用,還能起到藥效作用;另外,穴位貼敷實施方便,不耽誤患者治療時間,患者在家即可進行貼敷治療。三伏貼根據中醫“天人合一”“春夏養陽”“冬病夏治”等原理,在一年中氣溫最高,陽氣最盛的時段(也是人體陽氣相對充足的時段,此時氣血趨于體表,毛孔開張,有利于祛除邪氣和藥物滲透),于特定穴位貼敷溫經散寒藥物,祛除體內寒邪,同時將強大的“天陽”引入體內,從而達到治病祛邪、增強體質的雙重功效[11]?!叭N”即在三伏天對穴位進行藥物敷貼的治療,屬于天灸的一種。本實驗使用的三伏貼中所用中藥,附子可具有回陽救逆的作用[12];花椒可起到散寒止痛的功效;白芥子具有溫中止痛的作用;細辛可解表散寒,祛風止痛,兼和姜汁,促使藥物滲透皮膚充分發揮藥效,有利于臨床癥狀的改善;同時,選取天樞穴,其為大腸之募穴,是調節人體氣機升降的樞紐[13]。三伏貼可滲透到機體中直接經血液循環,而口服藥物經過胃腸道、肝臟的滅活,導致藥效難以發揮最大化作用,同時三伏貼不會對胃腸道造成負面影響,而部分解痙止痛藥物會抑制胃腸道蠕動,增加胃腸道負擔。
總而言之,對脾腎陽虛型慢性腹瀉患者開展醫院自制的三伏貼治療,可有效改善臨床癥狀,療效更持久,有臨床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