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益坤 陸芝林 劉朝富
(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陸戰隊醫院,廣東潮州 521021)
膽囊結石以成年人為高發人群,女性發病率高于男性。膽囊結石患者不伴隨明顯癥狀,往往在體檢時確診。膽囊結石誘發因素較多,如糖尿病、高脂肪飲食、肥胖、妊娠、女性激素、高脂血癥、長期腸外營養、肝硬化、胃切除術等[1]。研究數據表明[2],我國膽囊結石患者數量不斷升高,我國自然人群發病率為10%以上。原發性膽囊癌具有較高的惡性程度,發病隱匿,無特異性癥狀,早期診斷困難,預后較差。研究指出,膽囊結石和膽囊癌存在一定聯系,其中膽囊結石為膽囊癌的誘發因素之一[3]。本研究選取100例患者為研究對象,探究膽囊結石合并膽囊癌患者的臨床特點及治療有效手段,為臨床實踐提供理論依據,結果如下。
選取2017年2月至2018年1月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陸戰隊醫院膽囊結石合并膽囊癌患者50例為研究組,選取同期膽囊結石患者50例為對照組。納入標準:①資料齊全;②認知正常;③對照組患者均經CT診斷確診為膽囊結石,研究組患者經病理診斷確診為膽囊癌[4],Nevin分級為II級、III級與IV級;④所有患者熟知本次研究并自愿參加。排除標準:①精神異常;②藥物過敏;③手術不耐受;④心肺等重要器官功能障礙;⑤其他結石;⑥其他惡性腫瘤。
詳細統計所有患者的一般資料、特征、體征、臨床癥狀、病史與輔助檢查等,隨后記錄研究組患者的治療方法,隨訪研究組患者2年,分析治療效果與預后效果。
分析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并探究膽囊結石合并膽囊癌患者的有效治療方案。
使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以[例(%)]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行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研究組患者女性發病率、平均年齡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對比
研究組患者黃疸發生率、膽囊炎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膽石癥病程長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疾病史發生情況對比
研究組體質量下降、腹痛發病率與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臨床癥狀對比[例(%)]
研究組患者病理分型:19例浸潤型腺癌,占比38.00%;12例乳頭狀腺癌,占比24.00%;10例硬化型腺癌,占比20.00%;6例鱗狀細胞癌,占比12.00%;3例黏液型腺癌,占比6.00%,見表4。

表4 膽囊結石合并膽囊癌的病理分型[例(%)]
研究組36例患者實施根治性切除手術治療,占比72.00%;14例患者實施姑息性手術治療,占比28.00%,見表5。

表5 膽囊結石合并膽囊癌的手術治療情況[例(%)]
隨訪研究組患者2年,存活35例(70.00%);死亡15例(30.00%),見表6。

表6 膽囊結石合并膽囊癌的術后效果[例(%)]
膽囊結石、膽囊癌在臨床較為常見,在當前研究中,支持兩者存在相關性的研究很多[5]。研究數據表明[6],膽囊癌患者合并膽結石者約為70%~98%,其中膽囊結石患者發生膽囊癌者約為1.5%~46.3%。膽囊結石為誘發原發性膽囊癌的直接因素,生物機制包含多個方面,如膽汁毒素、細菌感染、機械性刺激等。本次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患者黃疸發生率、膽囊炎發生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研究組膽石癥病程長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膽囊結石合并膽囊癌患者的膽石癥病史長,且伴隨膽囊炎病史,長期反復。隨著結石的病程不斷延長,膽囊癌發病率逐漸升高[7]。原發性膽囊癌在早期可見膽囊刺激征,伴隨右上腹疼痛等癥狀,不具有特異性,難以與膽石癥、膽囊炎進行區分,同時由于膽囊癌發病率較低,極易出現漏診現象。本次研究中,研究組體質量下降、腹痛發病率與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表明膽囊結石合并膽囊癌、膽囊結石不具有特異性癥狀,增加鑒別難度。
有研究指出[8],膽囊結石癌變高發人群特點如下:年齡大,特別是60歲以上,以及結石直徑大、長期結石癥史、多發結石的女性患者;臨床癥狀相對較多,伴隨疼痛性質變化;膽囊炎發作史;使用影像學診斷可見膽囊萎縮、陶瓷樣膽囊、膽囊壁鈣化、膽囊壁增厚等;膽囊腺肌癥、無蒂息肉、膽胰管合流異常等膽囊癌危險因素。本次研究結果可見,研究組患者女性發病率、平均年齡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與上述研究結果保持一致。
當前,臨床在診斷膽囊結石合并膽囊癌患者時常采用CT診斷、MRI診斷、手術病理診斷。膽囊結石患者使用超聲診斷具有好的診斷率,與臨床癥狀相結合,極易檢出疾病,若未實施進一步檢查時,可出現膽囊癌漏診現象。為了有效檢出膽囊癌,還需配合實施手術病理診斷。膽囊結石合并膽囊癌患者多采用切除手術治療。近年來,我國醫療技術發展迅猛,腹腔鏡被廣泛應用于臨床,具有恢復快、創傷小等特點。在手術過程中,需密切關注膽囊質地、周圍臟器、壁厚度等情況,對于可疑病變者實施病理切片。患者在確診為膽囊癌以后,需結合腫瘤侵犯范圍制定手術方案,不可盲目地擴大切除范圍。若患者肝膽癌(Nevin)分級高,需實施膽囊癌擴大根治手術治療,但存在一定風險與難度。本次研究結果可見,研究組患者病理分型:浸潤型腺癌19 例(38.00%);乳頭狀腺癌12例(24.00%);硬化型腺癌10例(20.00%);鱗狀細胞癌6例(12.00%);黏液型腺癌3例(6.00%)。研究組36例(72.00%)患者實施根治性切除手術治療;14例(28.00%)患者實施姑息性手術治療。隨訪所有患者2年后研究組患者存活35例(70.00%);死亡15例(30.00%)。
綜上,膽囊結石為膽囊癌的重要致病因素,需重視膽囊癌的篩查,特別是40歲以上合并膽囊結石者,無論是多次發病還是無癥狀患者,或者是未經治療的患者,建議實施CT診斷,并結合實際情況實施MRI、手術病理診斷等做進一步檢查,及時確診疾病,避免出現漏診,給予患者有效治療,改善治療效果與預后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