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齊地高僧善導大師思想的生態意蘊

2020-12-22 13:14:43孫桂彬何欣雨
關鍵詞:生態

孫桂彬,何欣雨

唐初善導大師是齊地高僧,“臨淄人也,幼投密州明勝法師出家”[1]。雖然也有傳記說其是“泗州人也”[2],但從其跟隨山東高僧明勝出家,應知其是臨淄人的說法更為科學[3]。在佛教史中,善導大師是佛教凈土宗集大成式的人物,繼承并發展了曇鸞、道綽等前代祖師的凈土思想,成為漢傳佛教凈土宗的實際創始人,是齊地佛教文化的杰出代表。他系統闡述凈土理論,并訂立相關行儀,使得凈土宗開始具有特色鮮明的宗派形態。他大力宣揚凈土思想,在其影響下,凈土學說日益顯隆,越來越多的底層民眾接受并實踐凈土法門,持名念佛成為佛教信徒日益普遍的修持方式。其著述傳至日本,對日本佛教影響深遠,日本凈土宗和凈土真宗皆奉其為祖師。善導大師的思想具有豐富的生態意蘊,本文從其他力本愿說、往生論、持名念佛法和懺悔理論等方面對其生態意蘊加以闡釋。

一、他力本愿說的生態意蘊

善導大師吸收曇鸞、道綽等前人強調佛力的思想,進一步光大他力本愿說,這是其最主要的凈土思想特色。他推崇佛力的殊勝,認為凡夫之所以能往生凈土,乃仰仗彌陀本愿和佛力所致。下面從易行道的判教、彌陀本愿等方面對其他力本愿說及其生態意蘊進行揭示。

(一)修持凈土、往生極樂是易行道,契合阿彌陀佛的本愿

龍樹菩薩在《十住毗婆沙論》中提出難行道與易行道思想。“佛法有無量門,如世間道有難有易。陸道步行則苦,水道乘船則樂,菩薩道亦如是。或有勤行精進,或有以信方便易行疾至阿惟越致者……若菩薩欲于此身得至阿惟越致地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應當念是十方諸佛稱其名號”[4]。這里,龍樹菩薩指出,佛法修行有難行道,也有易行道,易行道正是要憶念諸佛稱其名號,如此能迅速證果解脫。善導大師繼承前人有關二道的理論,認為阿彌陀佛凈土法門正是末法時期的易行道的不二選擇。

在佛經中記載阿彌陀佛因地所立四十八大愿,其中第十八愿念佛往生愿最為重要,也最能彰顯阿彌陀佛的度眾本懷。善導大師在解讀此愿時,特別強調佛的愿力對眾生得以成佛的重要性。“佛言,若我成佛,十方眾生愿生我國,稱我名字,下至十聲,乘我愿力,若不生者,不取正覺。此即是愿往生行人命欲終時,愿力攝得往生,故名攝生增上緣”[5]27。“又如無量壽經云,若我成佛,十方眾生稱我名號,下至十聲,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彼佛今現在世成佛,當知本誓重愿不虛,眾生稱念必得往生”[6]447。眾生之所以能臨終得生凈土,正是因有阿彌陀佛因地發愿,這種本愿成為攝取眾生得以往生的增上緣,成為他力救度的關鍵因素。“彌陀本誓愿,極樂之要門”[7]246。由此,善導大師將彌陀本愿視為極樂凈土法門的關要。

(二)眾生業障深重,只有依仗阿彌陀佛本愿方可出離

凈土法門,非常強調對阿彌陀佛和西方凈土的信心,要求行者全身投靠阿彌陀佛的本愿救度。“一者決定深信,自身現是罪惡生死凡夫,曠劫已來常沒常流轉,無有出離之緣。二者決定深信,彼阿彌陀佛四十八愿攝受眾生,無疑無慮,乘彼愿力定得往生”[7]271。生死凡夫罪重慧淺,在輪回路上頭出頭沒難以出離,靠自力難以解脫,在對自身根性有了徹底清醒認識后,堅信憑借阿彌陀佛本愿佛力方能往生極樂。如此根性雖羸弱,但憑借殊勝無比的念佛法門,同樣能脫離輪回證得解脫。

彌陀本愿保證障重凡夫也能往生殊妙凈土。“問曰:‘彼佛及土既言報者,報法高妙,小圣難階,垢障凡夫云何得入?’答曰:‘若論眾生垢障,實難欣趣,正由托佛愿以作強緣,致使五乘齊入。’”[7]251善導大師認為障重凡夫本無緣凈土勝境,而得以往生,是有本愿佛力在做強大的助緣。他還指出只要眾生念佛,阿彌陀佛就會以光明照觸此人,并以種種形式加持此人。“此有三義。一明親緣,眾生起行,口常稱佛,佛即聞之,身常禮敬佛,佛即見之,心常念佛,佛即知之。眾生憶念佛者,佛亦憶念眾生,彼此三業不相舍離,故名親緣也。二明近緣,眾生愿見佛,佛即應念現在目前,故名近緣也。三明增上緣,眾生稱念,即除多劫罪,命欲終時,佛與圣眾自來迎接,諸邪業系無能礙者,故名增上緣也”[7]268。眾生憶佛念佛拜佛,佛以佛力悉知悉見,如至親一般護念此人,并隨眾生心念現于其前,同時消其重罪,在臨終時接引其往生極樂世界。念佛,能夠增強人與佛的親緣、近緣和增上緣,從而密切人與佛之間的內在聯結,最終憑借彌陀本愿的力量,發揮凈土法門他力救度的殊勝功用。

綜上,善導大師本愿他力說具有如下方面的生態意義:其一,相比難行道,凈土宗從判教來說是易行道。這啟發我們在處理生態問題時,往往會有多種解決方案,這時需綜合衡量彼此利弊得失和實施難易程度,選取最優方案,如此能事半功倍,取得最佳效果。其二,眾生障重罪深,所以需要持名念佛以脫離輪回。環境危機的出現,與人類自身貪婪密切相關,我們應對自身劣根性有著清醒認識,知曉生態問題的根源所在,并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解決問題。其三,彌陀他力本愿是眾生往生凈土的關鍵,稱念佛號便可增強與佛之間的親緣、近緣和增上緣。生態問題的解決,也應學會借力,調動一切積極因素,盤活手中資源,同時加強合作,增強團隊黏性,發揮整體合力。

二、往生論的生態意蘊

對于凈土往生的主體和對象,歷來眾生紛紜。善導大師在前人基礎上,以其楷定古今的氣概,旗幟鮮明地堅持凡夫往生報土。下面從凡夫為往生主體、報土為往生對象兩方面揭示善導大師往生論的內涵及其生態意蘊。

(一)凡夫為往生的主體

凈土往生有九個品位,先前有祖師認為九品之中上品蓮花圣人方可往生,凡夫則只能蓮登下品。而善導大師明確指出凡夫是凈土往生的正機。“然諸佛大悲于苦者,心偏愍念常沒眾生,是以勸歸凈土。亦如溺水之人,急須偏救,岸上之者,何用濟為?”[7]248正因為眾生罪深,諸佛大悲拔苦,對此類眾生尤為憐念,因此凡夫是彌陀他力救度的主要對象。“又看此《觀經》定善,及三輩上下文意,總是佛去世后,五濁凡夫,但以遇緣有異,致令九品差別。何者?上品三人,是遇大凡夫。中品三人,是遇小凡夫。下品三人,是遇惡凡夫。以惡業故,臨終藉善,乘佛愿力,乃得往生。到彼華開,方始發心。何得言是始學大乘人也。若作此見,自失誤他,為害茲甚。今以一一出文顯證。欲使今時善惡凡夫同沾九品,生信無疑,乘佛愿力,悉得生也”[7]249。遇大凡夫、遇小凡夫、遇惡凡夫,分別對應上中下三品。而之所以有九品差異,是因為遇緣不同。其中下品往生者惡業深重,在臨終時仗佛愿力方得出離輪回,待其蓮花開敷,他才發起大乘心,善導大師由此指出有大德認為下三品是始學大乘人的說法并不準確。凈土九品凡夫皆可往生,如此則去除了凡夫不可往生上品的障礙,將凈土向所有眾生開放,為凈土普遍深入普羅大眾提供可能。當然,不僅凡夫可往生,圣人亦可。“一切罪惡凡夫尚蒙罪滅證攝得生,何況圣人愿生而不得去也”[5]28。如此凈土通攝凡圣,成為澤被三根的普傳法門。

善導大師指出即使五逆謗法也可往生。“如四十八愿中除謗法、五逆者,然此之二業其障極重,眾生若造直入阿鼻,歷劫周慞無由可出。但如來恐其造斯二過,方便止言不得往生,亦不是不攝也。又下品下生中取五逆、除謗法者,其五逆已作,不可舍令流轉,還發大悲攝取往生;然謗法之罪未為,又止言若起謗法即不得生,此就未造業而解也。若造,還攝得生,雖得生彼,華合徑于多劫。此等罪人在華內時有三種障。一者不得見佛及諸圣眾,二者不得聽聞正法,三者不得歷事供養,除此已外更無諸苦”[7]277。《無量壽經》四十八大愿中,謗法、五逆者不能往生,因其造下極重罪行,死后直墮地獄難以超生,而《觀無量壽經》指出五逆者可下品下生,謗法者不可。而善導大師認為五逆謗法皆可往生。之所以在佛經中提到不可往生,是為了警告眾生不可造此兩種重罪,如凡夫已犯下五逆謗法,佛陀出于大悲本愿仍會攝取其往生極樂,但謗法者需在花胎中歷多劫方可花開見佛,如此也遠勝直墮地獄之苦,充分彰顯了彌陀本愿的深弘。

小乘、根缺及女人亦能往生。“華開已后觀音為說大乘,此人聞已即發無上道心……正由聞大即大乘種生。由不聞小故,所以二乘種不生,凡言種者即是其心也,上來解二乘種不生義竟。女人及根缺義者,彼無故,可知。又十方眾生,修小乘戒行,愿往生者,一無妨礙,悉得往生。但到彼先證小果,證已即轉向大。一轉向大以去,更不退生二乘之心,故名二乘種不生”[7]251。小乘者往生極樂無有障礙,在花開見佛后觀音菩薩會為其宣講大乘佛法,其便生大乘道心,更不生小乘之心。又極樂世界皆是圓滿丈夫身,無女人及根缺之人。“乃由彌陀本愿力故,女人稱佛名號,正命終時,即轉女身得成男子,彌陀接手,菩薩扶身,坐寶華上,隨佛往生,入佛大會,證悟無生,又一切女人若不因彌陀名愿力者,千劫萬劫恒河沙等劫終不可得轉女身。應知,今或有道俗,云女人不得生凈土者,此是妄說”[5]27。善導大師指出女人稱念名號,命終時會轉女身為男身,蒙佛接引往生凈土,正是仗佛愿力方可實現,而世俗所傳女生不能往生凈土之說,乃是邪見。如此凈土向一切大眾敞開了大門,往生極樂最終成為最受底層民眾接受和喜歡的修行法門。

(二)西方極樂世界殊妙莊嚴,屬于報土

極樂世界由阿彌陀佛愿力所成,其莊嚴無比,非世間環境所能比。對此經典多有記載。善導大師認為極樂殊妙境界正彰顯了阿彌陀佛的佛果性德。“此界之平水,以對彼地等無高下。又轉水成冰者,對彼琉璃之地內外映徹也。此明彌陀曠劫等行無偏,正習俱亡,能感地輪之映徹”[7]262。此界大地高低不平,水是平的,遇冷則轉成冰,而極樂世界大地等無高下,琉璃鋪成大地晶瑩剔透。阿彌陀佛無緣大慈,累劫修習平等觀,證悟極果,因此感召外在環境無比殊妙,與娑婆世界相比有天壤之別。“今言七重者,或有一樹,黃金為根,紫金為莖,白銀為枝,瑪瑙為條,珊瑚為葉,白玉為華,真珠為果,如是七重互為根莖乃至華果等,七七四十九重也。或有一寶為一樹者,或二三四乃至百千萬億不可說寶為一樹者,此義《彌陀經》義中已廣論竟。故名七重也。言行者,彼國林樹雖多,行行整直而無雜亂”[7]264。再以極樂世界的大樹為例,其非世間木質,而由黃金、紫金、白銀、瑪瑙、珊瑚、白玉、珍珠構成,并且排列整齊,無有雜亂。凈土宗的觀想念佛,就是通過觀照阿彌陀佛相好及極樂世界莊嚴,生起對娑婆世界的厭離和對極樂世界的向往,消罪開慧,最終乘佛本愿往生極樂。

針對教界有祖師認為凈土為化土說法,善導大師認定凈土是報土而非化土。“是報非化。云何得知?如《大乘同性經》說:‘西方安樂阿彌陀佛是報佛報土。’又《無量壽經》云:‘法藏比丘在世饒王佛所行菩薩道時,發四十八愿。’一一愿言:‘若我得佛,十方眾生稱我名號,愿生我國,下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今既成佛,即是酬因之身也。又《觀經》中,上輩三人臨命終時,皆言阿彌陀佛及與化佛來迎此人。然報身兼化共來授手,故名為與。以此文證故知是報”[7]250。《大乘同性經》明確提出阿彌陀佛是報佛,極樂世界是報土。又《無量壽經》指出阿彌陀佛因地時發下四十八大愿接引眾生,今已成佛,正是因地發愿的果報之身。再者《觀無量壽經》中提到上三品在往生時,阿彌陀佛與化佛來接引,也可推知阿彌陀佛是報佛。而薄地凡夫之所以可往生報土極樂,正是憑借阿彌陀佛的本愿力。

綜上,善導大師的往生論具有如下方面的生態意義:其一,凡圣皆可往生凈土,即使五逆謗法、小乘、根缺與女人同樣可往生,凸顯對不同個體生命平等性的尊重。生態環境是一個多生命共存的復雜系統,生命之間無高低卑賤之分,不同人種膚色、動物與人類之間皆應互相尊重和諧相處。其二,極樂世界具有無比清凈殊妙的外境,正契合人們對理想生存環境的追求和向往,而極樂世界莊嚴正是彌陀佛果性德的彰顯,心凈則國土凈,我們在建設美好外部生態的同時也應當加強內在的精神文明建設,以達成心與境的和諧統一。其三,極樂世界是報土,其由阿彌陀佛因地發下誓愿,并經無數劫苦心修行,方以成就如此果報,而我們今日生態建設同樣注定是一個長期工程,要有純正的初心,并持續付出努力,克服種種困難,最終必能如愿。

三、念佛思想的生態意蘊

善導大師作為凈土宗的實際創始人,其倡導以持名念佛為主、觀想念佛為輔并雜以其他善行的念佛方法,有理論闡述,可操作性強,對后世凈土宗修持理論與方法的確立發揮重要作用。下面從三心說、定散二善、推崇持名念佛等三方面揭示善導大師的念佛思想及其生態意蘊。

(一)念佛應具足三心

三心指至誠心、深心和回向發愿心。“必欲生彼國土者,如觀經說者,具三心必得往生。何等為三?一者至誠心,所謂身業禮拜彼佛,口業贊嘆稱揚彼佛,意業專念觀察彼佛。凡起三業,必須真實,故名至誠心。二者深心,即是真實信心,信知自身是具足煩惱凡夫,善根薄少,流轉三界,不出火宅。今信知彌陀本弘誓愿,及稱名號,下至十聲一聲等,定得往生,乃至一念無有疑心,故名深心。三者回向發愿心,所作一切善根悉皆回愿往生,故名回向發愿心。具此三心必得生也,若少一心即不得生”[6]438。三心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必要條件。如果說他力本愿是往生成就的外緣,那三心則是行者需具足的內因條件。其中至誠心要求真實,身語意三業拜佛禮佛憶佛,順彌陀本愿,滿足凈業要求。“不得外現賢善精進之相,內懷虛假”[7]270-271。不能表里不一,外現精勤行善,實則內里懶散邪惡。深心則要求具足信心,信心具足信機、信法兩方面,對自己陋劣根機無法自力解脫有著充分認識,同時對彌陀誓愿能夠接引自己往生沒有懷疑。回向發愿心則強調將修持所有善根回向西方,并發愿往生。

而深心又可分為就人立信和就行立信。前者指凈土行人堅信罪障凡夫持念佛號求生凈土必能往生,對此生起定解,不受外界雜論影響;后者則指正雜二行。“次就行立信者,然行有二種:一者正行,二者雜行。言正行者,專依往生經行行者是名正行。何者是也?一心專讀誦此《觀經》《彌陀經》《無量壽經》等。一心專注思想觀察憶念彼國二報莊嚴。若禮,即一心專禮彼佛。若口稱,即一心專稱彼佛。若贊嘆、供養,即一心專贊嘆供養。是名為正。又就此正中,復有二種:一者一心專念彌陀名號,行住坐臥不問時節久近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業,順彼佛愿故。若依禮誦等,即名為助業。除此正助二行已外,自余諸善悉名雜行”[7]272。所謂正行是指依據凈土經典衍生的諸種善行,包括讀誦、觀察、禮拜、稱名、贊嘆供養。而正行之中,又分正助二業。其中專念彌陀名號,因為順佛本愿,因此成為正業,而其他正行則為助業。足見善導大師對稱名念佛的推崇和肯定。除去正行以外,其他種種善行則統稱為雜行。通過正雜二行、正助二業,善導大師建立起一套依止凈土經典并以持名念佛為核心的修行體系。

(二)善行有定散二善

“從日觀下至十三觀已來名為定善,三福九品名為散善”[7]247。“一切眾生機有二種:一者定,二者散。若依定行即攝生不盡,是以如來方便顯開三福,以應散動根機”[7]259。善導大師認為《觀無量壽經》中十六觀,前十三觀為觀想念佛,要求心靜意定,故稱為定善;而凈業三福、往生九品所持善行則可散心修習,因此稱為散善。而眾生根性有定散之別,在定善之外,設立散善,可擴大善行范圍,將散性根性的眾生也攝受進來。

定善指觀想彌陀凈土依正二報,因為眾生散亂,心猿意馬,起種種妄想執著,三昧難以證得,因此需觀想念佛以定心。通過遣除其他外緣,專注西方對境,來修習禪定。但善導大師也指出觀想念佛并不適合末法眾生根性。“又今此觀門等,唯指方立相,住心而取境,總不明無相離念也。如來懸知末代罪濁凡夫,立相住心尚不能得,何況離相而求事者?”[7]267觀想念佛是立相住心,尚達不到無相離念的層次,但即使如此,末法時期眾生障深慧淺,也難以相契。由此散善更適合眾生此時根機。

散善指凈業三福與往生九品善行。凈業三福包括三方面內容:一為世俗善根,指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二為戒善,指受持三皈依,守持聲聞菩薩戒等;三為行善,指發菩提心,深信因果,勸化有緣等。其中慈心不殺、修十善業和守持戒律等蘊涵著愛生護生的內涵。“言慈心不殺者,此明一切眾生皆以命為本。若見惡緣怖走藏避者,但為護命也。經云:‘一切諸眾生無不愛壽命,勿殺勿行杖,恕己可為喻。’即為證也。言修十善業者,此明十惡之中殺業最惡,故列之在初。十善之中長命最善,故以之相對也”[7]259。眾生愛護自己的生命,因此應長養慈悲心,保護生命不被傷害。同時,不殺生也是十善業之首,而聲聞戒與菩薩戒也要求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清凈自身身語意,對殺生同樣禁止。在九品善行中,上品上生有提到要奉行戒律修習慈悲,小乘下善凡夫假若能如法受持八關齋戒一日一夜則可中品中生。

(三)持名念佛最殊勝

善導大師指出在各種念佛方法中,唯有持名念佛最順佛意佛愿。“如《無量壽經》四十八愿中,唯明專念彌陀名號得生。又如《彌陀經》中,一日七日專念彌陀名號得生。又十方恒沙諸佛證,誠不虛也。又此經定散文中,唯標專念名號得生”[7]268。 “然望佛愿意者,唯勸正念稱名往生義疾。不同雜散之業,如此經及諸部中處處廣嘆,勸令稱名,將為要益也”[7]276。“望佛本愿,意在眾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7]278。善導大師認為依據凈土經典,彌陀本愿正是以彌陀名號接引眾生,只要眾生專念名號求生凈土便得往生。稱名念佛是正業,其他雜善只是助業。為何不倡導觀想念佛等定善呢?這與眾生根性有關。“問曰,何故不令作觀,直遣專稱名字者,有何意也?答曰,乃由眾生障重,境細心粗,識揚神飛,觀難成就也。是以大圣悲憐,直勸專稱名字,正由稱名易故相續即生”[6]439。眾生障重,心意飛馳,無法作觀成就,持名念佛容易實行,正契合眾生根性。而持名念佛,已圓滿具足信愿行。“今此《觀經》中十聲稱佛,即有十愿,十行具足。云何具足?言南無者即是歸命,亦是發愿回向之義。言阿彌陀佛者即是其行,以斯義故必得往生”[7]250。持佛名號是以就行立信的正行,已含攝信心。又南無是皈命,有發愿回向的意涵,而持名本身就是行持,如此持名念佛就圓滿具足信愿行的特征。

綜上,善導大師念佛思想具有如下多方面的生態意義:其一,彌陀本愿是往生凈土的外緣,而深心、至誠心和回向發愿心則是求生極樂的內因,只有內外因緣同時具足,往生大業才得以成辦。今日和諧生態的構建,既要有外部環境的種種支持,如政府的積極引導、法律政策的相關配合和輿論傳媒的正面導向等,也要有人民群眾的積極配合,知曉生態破壞的沉重代價,愿意積極投身進來,為生態建設添磚加瓦。其二,散善三福九品,提倡慈心不殺,愛護其他生命,有利于減少殺戮,促進對動物的保護。行持十善業和守持戒律有助于自凈其意,克制自身的貪嗔癡煩惱,減少浪費,消解人與自然的對立,糾正人類中心主義的錯誤立場,建立人與自然生態友好相處的生產生活方式。其三,持名念佛具足信愿行,我們進行生態建設也需要具有堅定的信念和明確的愿景,并采取切實有效的行動加以落實,如此方能真正實現生態理想。

四、懺悔思想的生態意蘊

善導大師將懺悔視作重要修持,并將懺悔與地獄思想、持名念佛密切結合,形成具有鮮明特色的凈土懺悔觀。下面從地獄說的強調、念佛與懺悔的結合等兩方面闡述善導大師的懺悔思想及其生態意蘊。

(一)末法時期眾生障重罪深,地獄恐怖,故懺悔非常必要

“今逢釋迦佛,末法之遺跡,彌陀本誓愿,極樂之要門”[7]246。末法思想在隋唐時盛行,善導大師清醒認識到該階段眾生根機淺薄,罪障深重,將懺悔實踐引入到日常凈土修持之中。善導大師在其所制凈土儀軌中,一再強調地獄的種種恐怖,以期行者真正生起怖畏心,誠心懺悔往昔罪過,洗清罪業。如《轉經行道愿往生凈土法事贊》中,善導大師指出眾生往往造下諸種重罪,“自從過去,盡過去際現在際未來際,身口意業行住坐臥,于一切三寶師僧父母六親眷屬善知識法界眾生上,具造一切惡,常起一切惡,相續起一切惡,方便起一切惡障、業障、報障、煩惱等障、生死罪障、不得見聞佛法僧障”[8]428。如此罪行無量無邊,必然感召令人畏懼的地獄惡業。“阿鼻地獄、十八寒冰地獄、十八黑暗地獄、十八小熱地獄、十八刀輪地獄、十八劍輪地獄、十八火車地獄、十八沸屎地獄、十八鑊湯地獄、十八灰河地獄、五百億刀林地獄、五百億劍林地獄、五百億刺林地獄、五百億銅柱地獄、五百億鐵鐖地獄、五百億鐵網地獄、十八鐵窟地獄、十八鐵丸地獄、十八火石地獄、十八飲銅地獄,如是等眾多地獄”[8]428。善導大師列舉眾多地獄,并描述其恐怖情形,行者自然恐怖毛豎,慚愧懺悔。如此地獄的恐怖也正與凈土的安樂形成鮮明對比,使得眾多佛弟子具足行懺消罪的強大動力,在日常生活中謹慎因果,從而推動了懺法實踐的廣泛展開。

而實際真正懺悔并不簡單,需要身心極其懇切,徹底地翻昔舊過。善導大師將懺悔分為三品:“懺悔有三品,上中下。上品懺悔者,身毛孔中血流,眼中血出者,名上品懺悔;中品懺悔者,遍身熱汗從毛孔出,眼中血流者,名中品懺悔;下品懺悔者,遍身徹熱,眼中淚出者,名下品懺悔。此等三品雖有差別,即是久種解脫分善根人,致使今生敬法重人,不惜身命,乃至小罪若懺,即能徹法徹髓,能如此懺者,不問久近,所有重障頓皆滅盡。”[6]447三品懺悔,需要夙根深厚,久種解脫分,具有殷重至誠心,能夠不惜身命,如此方能懺盡業障,可知要實際做到并不容易,這也就理解善導大師為何提倡懺悔念佛了。

(二)念佛與懺悔結合,念佛是最殊勝的懺悔方法

在觀想念佛過程中,善導大師認為懺悔是禪觀的重要前行,可以遣除修行中的障礙。如“日想觀”時,由于業障會有黑黃白三種遮障出現,善導大師認為此時應懺悔遣障。“懺悔已,還如前坐法,安心取境,境若現時,如前三障盡除,所觀凈境朗然明凈”[7]262。懺悔保證了觀想念佛的順利展開,成為禪觀的重要前方便。而善導大師還將彌陀他力本愿加入到懺悔實踐,在懺悔過程中加入皈命阿彌陀佛和持名念佛的內容。如《轉經行道愿往生凈土法事贊》中,在懺悔結束都需至心皈命阿彌陀佛。而稱名念佛是滅罪的殊勝增上緣。“言滅罪增上緣者,即如觀經下品上生人,一生具造十惡重罪,其人得病欲死,遇善知識教稱彌陀佛一聲,即除滅五十億劫生死重罪,即是現生滅罪增上緣”[5]24。“門門不同八萬四,為滅無明果業因,利劍即是彌陀號,一聲稱念罪皆除”[9]448。善導大師認為阿彌陀佛名號可消億劫重罪,因此是懺悔除罪的利劍。這時懺悔不僅僅是念佛的助緣,兩者成為互為表里的同一關系,念佛就是懺悔,懺悔要靠念佛[10]62。另外,善導大師還引入五悔思想,《往生禮贊偈》中提出身業禮拜門、口業贊嘆門、意業憶念觀察門、作愿門和回向門,以阿彌陀佛和西方凈土為對境,進行禮拜、贊嘆、憶念、發愿和回向,豐富了凈土宗的懺悔思想。

善導大師的懺悔思想具有如下方面的生態意義:其一,地獄思想的強調,促使人們對自身錯誤行為的負面影響加以反思。生態危機如不加以解決只會愈發嚴重,其后果不堪設想,這也促使人類認清嚴峻現實,不可盲目樂觀,而切實采取改變現狀的措施和行為。其二,凸顯末法思想,有利于眾生根據自身根機抉擇合適法門,這啟發我們解決生態問題需要時時保持對當下形勢的清醒認識。現在科技昌明,生產力水平不斷提升,但人類的貪欲也愈發膨脹,給生態帶來空前壓力,我們一方面需要利用科技優勢,推廣清潔生產方式;另一方面還要增強正確生態觀念的宣傳,引導建立合適的生活方式。其三,重視懺悔,有助于對人類錯誤生產生活方式的反思,重塑生態意識和行為。這種反省能糾正以往的錯誤,并不斷自我更新,促使生態建設進入良性發展軌道。

五、結語

善導大師作為從齊地走出的高僧,以開拓包容的精神對凈土思想的理論與方法進行楷定,使得凈土行持更加規范化、系統化。他提倡彌陀本愿他力說,對念佛需憑他力的強調,進一步凸顯凈土宗易行道的地位,與禪宗等宗派的自力念佛形成鮮明對比。他極力主張持名念佛,使得念佛方法簡易可行,適合民間大眾操作。從生態建設的視角去考察,他的思想理論具有豐富的生態意蘊。易行道以彌陀本愿為依托,憑借佛力往生,我們進行生態建設也應充分利用一切積極因素,團結外部力量,加強團隊建設,從而形成共同合力,促進生態問題解決。凈土環境無限殊妙,而往生則不擇凡圣,對所有眾生廣開大門,彰顯人們對理想生存環境的追求和向往及對生命平等性的尊重,而凈土為彌陀佛果性德所顯,體現心凈則國土凈的思想,凸顯精神文明建設的必要性。三福九品的散善,具有愛生護生的內涵,要求停止殺戮,與其他動物友好相處,同時也主張守持戒律,凈化自心,有助于生態德行倫理的構建。持名念佛具足信愿行,啟發我們解決生態問題,既要有信心與愿力,也要有切實行動。對地獄說和懺悔思想的強調,有助于認清生態危機的嚴重后果,激發改變現狀的動力,同時反思過往所犯的生態錯誤,重塑正確的生態意識和行為。在善導大師的倡導下,凈土宗被普羅大眾廣泛接受,精英佛教被民眾佛教所取代,在后世賢凈、禪凈、臺凈等宗派合流影響下,持名念佛也逐漸成為漢傳佛教各個宗派共同修持的方法。

猜你喜歡
生態
“生態養生”娛晚年
保健醫苑(2021年7期)2021-08-13 08:48:02
住進呆萌生態房
學生天地(2020年36期)2020-06-09 03:12:30
生態之旅
生態之旅
生態之旅
大營鎮生態雞
貴茶(2019年3期)2019-12-02 01:46:32
生態之旅
鄉村地理(2018年3期)2018-11-06 06:51:02
潤豐達 微平衡生態肥
茶葉通訊(2017年2期)2017-07-18 11:38:40
生態保護 有你有我
“知”與“信”:《逃逸行為》的生態自我
主站蜘蛛池模板: 综1合AV在线播放| 婷婷六月综合| 女人18毛片一级毛片在线 | 亚洲高清无码久久久| 自慰网址在线观看| 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 亚洲精品图区| 欧美精品二区| 久久婷婷综合色一区二区| 99无码熟妇丰满人妻啪啪| 天堂网亚洲综合在线| 久爱午夜精品免费视频| 啪啪啪亚洲无码| 日韩欧美在线观看| 一本大道东京热无码av| 中文字幕66页| 五月婷婷综合色| 亚洲婷婷六月| 不卡无码网| 777国产精品永久免费观看| 欧美成人精品高清在线下载| 香蕉伊思人视频| 国产精品黄色片| 超清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免费看一级毛片波多结衣| 国产高清色视频免费看的网址| 欧美国产菊爆免费观看| 国产黄网站在线观看| 欧美精品黑人粗大| 国产精品亚洲片在线va| 国产99在线| 久久国产精品嫖妓| 黄色三级毛片网站| 久久精品人人做人人爽97| 免费A级毛片无码无遮挡| 久久久久无码精品国产免费| 97视频免费在线观看| 99精品欧美一区|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国产精华液| 久久精品亚洲专区| 亚洲精品老司机|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免费看| 美女无遮挡免费视频网站| 亚洲一区色| 97视频在线观看免费视频|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免费看| 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88| 日韩毛片视频| 亚洲国产综合自在线另类| 久久久久亚洲精品成人网 | 免费人成视频在线观看网站| 精品偷拍一区二区| 亚洲精品制服丝袜二区| 免费啪啪网址| 国产精品爽爽va在线无码观看 | 成人毛片免费在线观看| 精品视频在线一区| 四虎国产精品永久在线网址| 制服丝袜国产精品| 国产又黄又硬又粗| 成人一级免费视频| 欧美区一区二区三| 在线欧美一区| 国产欧美日韩91| 欧美一级夜夜爽| 日韩欧美国产成人| 国产白丝av| 婷婷丁香色| 国产日本一线在线观看免费| 精品国产三级在线观看| 成人欧美日韩| 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品视频| 亚洲综合色吧| 亚洲人成影视在线观看| 国产av剧情无码精品色午夜| 国产第一页免费浮力影院| 青草精品视频| 精品久久777| 亚洲精品你懂的| 亚洲成A人V欧美综合天堂| 欧美一级视频免费| 久久精品aⅴ无码中文字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