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雅嫻
(江西財經大學,江西 南昌 330013)
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發展,國家把發展的眼光放在統籌經濟上,越來越重視農村經濟水平的提升和發展。在一定程度上,農村經濟的水平影響并且制約著我國整體經濟水平的發展和進步,因此,國家需要特別重視城鎮化政策的推進和落實。大力給予農村豐厚的財政補貼,并且需要通過政策建議的方式,配合稅收政策來刺激農村經濟得到蓬勃的發展。下文主要針對目前農村經濟運行過程當中存在的不和諧問題以及稅收政策的運行,展開詳細的分析和探討。
(1)基層政府職能履行與農戶需求不盡吻合。首先在我國農村經濟運行的過程當中,基層政府的職能履行這個方面并沒有做得十分充分,雖然我國農村已經實行了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制度,但是目前地方政府并沒有完全對當地的農民負責。而且在許多地區仍然保留小農經濟的特征,農村的微觀經濟組織形式還沒有得到完全的統一。農民和政府在日常工作的過程當中也沒有加強交流和溝通,而且由于缺乏溝通和上訴的渠道,許多農民仍然在這個過程當中處于被動和劣勢的地位,往往沒有辦法去向政府表達自己的需求。
(2)農村基礎設施與農村經濟發展需要之間存在的矛盾仍很突出。雖然農村已經開始重視建設基礎設施,但是相比較于城市來說,農村本身就屬于分散居住的特征,居民對基礎設施的需求呈現更加突出的區域性特征。而且基礎設施以及公共用品本身提供成本就較高,想要進一步完善農村基礎設施,滿足各個區域農村居民的需求,可能需要面臨翻山越嶺和跋山涉水等問題,這與目前農村經濟發展需要之間存在很大的矛盾,而且由于地方政府投入的資金和成本不夠科學和合理的話,同樣會造成農業基礎設施,不能夠得到完好的建設。
(3)農村土地流轉制度與農村經濟發展趨勢不相適應。目前,我國在農村土地流轉制度方面所采用的是集體所有家庭承包經營的制度,這項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讓農民獲得了自由經營和生產的權利,而且能夠避免耗費龐大的勞動監督和生產組織管理成本,通過這種方式能夠有效激發農民生產的積極性,那樣就能夠促進農業生產活動得到有序的進行,從而帶動農業經濟得到迅速的發展。但是受到周圍環境變化的影響,以及農村經濟發展內部的一些因素的制約,這項土地流轉制度逐漸暴露出與農村經濟發展趨勢之間的不協調和不適應。
(4)農村經濟快速增長與生態環境破壞、效益低下并存。在我國農村經濟發展的整體格局當中,許多農民仍然處于小農的階段和狀態,這主要是指他們并沒有得到良好的市場引導和組織,依然保持著自己的生產規模和效率,并沒有將發展的眼光放在市場上,這樣就會導致一些農民的生產效率極低。在這樣的過程當中所產生的農產品加工產業也是相對來說比較落后的,并沒有根據市場的訴求去形成產業化和規模化的大農業生產體系。而且隨著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對當地的生態資源以及環境的訴求就變得更加突出,但是,許多農民往往會忽略對生態環境的保護措施,因此可能會破壞當地的生態環境,導致農村農業經濟的效益,不能夠得到有效的提升。
從發展的眼光來看,農村經濟的未來發展狀況是構建我國新農村建設的基礎,而且農村本身擁有更加廣闊的潛在消費市場,國家必須要積極落實相關政策,打好農業基礎,進一步繁榮農村的經濟。
(1)農村擁有廣闊的潛在消費市場。雖然農村的整體科技水平,以及經濟水平與城鎮之間還是存在很大的差異,尤其是與一些發達城市相比,這種差異還是比較懸殊的,但是農村本身擁有潛在的消費市場,需要得到積極的挖掘和促進,這樣就能夠有效激發農村經濟的發展。農村人口在全國占據著較大的比重,將近一半的人口分布在農村,伴隨著生活的需求,農村本身存在的消費能力可見一斑。而且,農產品為國家工業發展以及人民的生活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是國家發展國民經濟的基本,因此要想提升國民經濟水平,都必須重視滿足客觀需要。
(2)農業基礎進一步鞏固,繁榮農村經濟,促進新農村建設。我國農業保持穩定的發展,積極落實和貫徹相關經濟政策,在一定程度上能夠促進國民經濟得到更加蓬勃的發展。這主要是指我國農業在整體經濟的布局當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必須要得到進一步鞏固和加強,才能夠有效促進城鎮與農村之間的互動,推動新農村的進程加快,從而在各個方面都能夠提升生產效率和加工效率,進一步繁榮農村經濟。
(1)從收入支持方面入手,運用財政直接補貼手段,增加農民收入。穩定糧食產量,優化農產品供給結構。在緊缺農產品領域,加大生產力度,擴大生產規模,優化生產策略,提升生產水平。建設現代化,科學化的農業生產基地,確保我國的米袋子、菜籃子能夠穩定滿足我國對于農業產品的需求。大幅度增加三農投入,在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方面,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財力以及科學技術力量。確保農村經濟發展的優先地位,在財政支出方面可以在財稅政策的范圍之內運用財政力量進行直接補貼,在保障農業發展硬件內容的同時,還可以進行農業基礎設施的招標建設,農民也可以作為投標人,通過一些小型的基建設施,在促進農村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也能夠促進農民收入的增長。
(2)深化農村改革,統籌推進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穩定糧食產量,優化農產品供給結構。在緊缺農產品領域,加大生產力度,擴大生產規模,優化生產策略,提升生產水平。建設現代化,科學化的農業生產基地,確保我國的米袋子、菜籃子能夠穩定滿足我國對于農業產品的需求。大幅度增加三農投入,在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方面,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財力以及科學技術力量。確保農村經濟發展的優先地位,在財政支出方面可以在財稅政策的范圍之內運用財政力量進行直接補貼,在保障農業發展硬件內容的同時,還可以進行農業基礎設施的招標建設,農民也可以作為投標人,通過一些小型的基建設施,在促進農村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也能夠促進農民收入的增長。
(3)優化土地管理與稅收制度。農村經濟發展過程中最尖銳的問題無非是土地問題,解決土地問題也成為了促進農村經濟發展與土地改革的重要前提。為了解決這個問題,首先需要防止地方政府依靠轉讓出售土地增加,政府財政收入,另外要給予農民充分的土地資源利用權。另外要優化稅收結構,以更加合理的稅收制度,為農民減負,提高農村經濟發展活力。
(4)生態保護促進經濟可持續發展。農村地區常常擁有更好的生態環境,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離不開綠水青山的支持,農村地區在重視經濟發展的同時絕不能以自然環境為代價,必須促進生態保護,積極踐行生態保護理念,促進農村經濟與自然環境協調發展。
盡管財稅政策能夠促進農村經濟發展,但是其發揮的作用也是有局限性的。創新制度,破除戶籍制度中限制農村經濟發展的弊病,解放勞動力,優化人力資源配置。減少城鄉經濟發展的溝壑,促進農村經濟穩步發展。處理好城鎮與農村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在補貼農村經濟發展的同時,要提高農村經濟的自主發展能力,優化工業與農業的產業結構,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和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