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穎斐
(江蘇省惠山中等專業學校,江蘇 無錫 214000)
為社會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是高職院校的基本教育目標,要提高高職院校學生的就業效率、強化學生就業能力,需切實推進高職課程的教學改革。對于機電一體化專業而言,電氣控制與PLC 技術是一門重要課程。重知識、輕實踐是傳統課程教學的主要特點,如何以適應當代教學環境為基礎對課程教學加以改革是高職院校教育人員需要面臨的重要課題。
(1)課程教學現狀。在電氣控制與PLC 技術課程的日常教學活動中,大部分高職院校的教學模式仍遵循傳統的課堂教學方式,以教師為課堂授課主體,講解課程相關知識的具體內容,并將主要的內容在黑板上加以強調,在結合自身備課時制定好的教學流程與授課思路一步步開展教學,并將自己對教學內容的理解方式與思維模式引導給學生,讓學生按照既定的流程掌握課堂內容。這種引導學生學習知識的方式較為死板與枯燥,缺乏直觀性與生動感,過于緊湊的教學流程使得學生對知識的及時吸收與理解存在較高難度,未構建出良好的平臺供學生將自身的主觀聯想與獨特的思維模式展現出來,課堂教學容量較為有限。單一性是高職院校電氣控制課程課堂教學的主要特點,因而未能做到理論教學與實踐操作的高度結合,難以達到提高學生綜合技術水平的目的。對于電氣控制與PLC 技術課程的技術應用實踐環節來說,大部分高職院校只布置學生在電氣線路模擬板塊上進行操作,并未創建專門的實訓環境,也未安排學生到企業或工廠等真實情境進行學習與演練,導致該課程的教學內容與社會現實中電氣控制與PLC 技術的實際發展現狀產生脫節,無法發揮理論知識與實踐操作教學的實效性作用[1]。
(2)課程教學要求。電氣控制與PLC 技術課程具有較高的教學要求,通過對這一課程的學習學生應學會將理論基礎與實踐操作相融合,培養自身運用電氣控制技術與PLC 技術的操作本領,并以理論與基礎操作知識為基礎對電氣控制與PLC 技術進行創新和改造,實現自身學習素養與職業素養的切實提高。在日常教學活動中,受到傳統課堂教學模式與固化的教育思想的影響,高職院校的課堂教學成效呈現停滯不前的的發展態勢。在常見機床的電氣控制、常用電氣的控制線路、數控機床的維修與調試方面的教學成果不明顯,要想提高學生對電氣基本原理的理解與掌握程度、對各種線路的分析設計能力,高職院校應加快電氣控制與PLC 技術課程的教學改革,合理編排教學內容、創新教學手段、優化教學策略,利用全新的教學模式實現課程課堂教學效果與教學質量的穩步提升。
(1)確立教學目標、創新教學內容。高職院校電氣控制與PLC 技術課程教學應樹立全新的教學目標,創新教學內容。整合課程教學流程與知識內容,從宏觀角度上將主要的課程教學內容予以模塊化處理。例如,將電氣控制與PLC 技術涵蓋的全部教學要點進行模塊式分解,構成低壓電氣學習模塊、典型機床電氣控制系統學習模塊與PLC 技術編程與指令學習模塊等,當然還包括基本電氣控制線路學習模塊、PLC 技術原理與實際應用學習模塊等。構建模塊式課程教學模式,實現教學內容、理論知識教學目標與實踐能力教學目標在每一模塊內的有機分解與再融合,提高每一部分教學內容的精細化程度,明確每一模塊的教學目標,提升高職院校電氣控制與PLC 技術課堂教學實效性。
教學人員應對該課程的實際教學內容進一步豐富與完善,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多多融入新技術方面的知識內容。例如,在講授電力控制線路的基本控制一課時,便可以向學生簡單介紹或詳細講解當前使用較多的電氣技術內容,例如變頻調速技術與軟啟動技術等。在電氣控制課堂教學中分析電氣控制系統時,可以為學生展示企業工廠的電氣設備控制典型案例,或讓學生對重點的電氣工程圖進行分析,開展閱圖聯系等學習活動,豐富課程教學內容。高職院校可以與周邊的電氣企業進行溝通,組織學生到電氣設備控制系統設計水平較高的企業工廠進行參觀學習,或應用可供使用的部分設備進行針對PLC 技術控制系統設計的仿真實驗,強化學生的實踐操作水平,促使學生對電氣控制與PLC 技術知識掌握更牢固[2]。
(2)豐富教學手段、強化學生感知。高職院校應加快對學校課堂教學設備的現代化升級,充分利用計算機網絡技術與多媒體設備,營造圖文并茂、聲形呼應的立體化教學氛圍,通過交互式功能提高學生的學習體驗,提高電氣控制與PLC 技術課程的趣味性與吸引力,激發學生對課堂教學內容的學習興趣,使課堂教學氣氛活躍起來。例如,對于電氣控制的低壓電氣學習模塊授課,教師需要實現制作有關電氣元件結構與各項功能的動畫課件,這樣便可以在課堂上借助多媒體教學設備將動畫課件向學生進行展示,讓學生通過動畫了解并學習各種電氣元件的工作過程,再結合教師對電氣控制系統中各電氣元件基本功能與運行原理的深入講解,學生便可以很好地吸收課程知識,并從視覺角度獲得對學習內容的直觀認識,大大提高了電氣控制課堂教學的實效性,帶動學生對教學內容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自主地思考與討論,優化高職院校課堂學習氣氛。
教師還可以采用分布教學方法,優化課堂教學流程,通過引入教學項目,安排學生自主搜集學習資料,并對將要學習的知識做大體上的分析與規劃,再以小組合作的模式對電氣控制系統進行安裝與調試,完成對各教學模塊的學習,最后通過教師的測試與檢查,便可以進行任務匯總并展示合作成果[3]。從理論知識的學習到動手實踐操作,高效的教學模式有助于推動學生綜合素質的不斷完善,實現職業素養與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
(3)構建分組教學、優化課程設計。課堂分組教學模式的有效應用對于優化學生的差異化發展具有重要作用。以小組為單位,教師將有關課程內容的學習任務分貝布置給各個學習小組,將I/O 分配表的制作、電氣控制線路原理圖的設計與繪制、梯形圖指令表的設計等學習任務加以拆分,小組內的成員分別對應不同的實踐內容,有的同學畫PLC 外部輸入輸出節點的連接圖,有的同學對PLC 加以改造。每一個小組的學習成員都會在合作中互相幫助,以努力完成學習任務。教師也可以對學生的實踐操作加以指導,并幫助學生對靈活化的設計流程進行創新。合作式的學習模式可以帶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強化學生之間的互動與溝通,培養動手操作能力。最后教師應結合各學習小組的實際完成情況予以驗收,作出適當的點評、總結,再對課程學習重點進行統一說明。
電氣控制與PLC 技術課程著重強調基礎理論與實踐操作并重、專業知識與技能應用相結合。教導學生具備扎實的理論知識和高水平的實踐應用能力是這一課程的主要教學目標。要實現對電氣控制與PLC 技術課程在真正意義上的創新發展,高職教育從業者應積極豐富教學內容、優化教學手段、摒棄傳統單一性的授課模式,助力學生職業素養與技術水平的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