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少蕓
(廣州南洋理工職業學院,廣東 廣州 510980)
黨十九大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新時代“三農”工作的總抓手。習近平總書指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推動鄉村產業、文化、人才、生態、組織五大振興。振興的實施,關鍵在人,人才振興,關鍵在教育,因此要把人才振興放在首要位置。汕頭是一個農業大市,自然條件嚴酷、災害頻發,大山溝深、土地比較分散,生產效益不高,本市的青壯年因觀念問題不愿種地,大量流入大城市,出現了農村空心化的現象,種地農民數量不斷減少,嚴重地制約著當地農業的發展。厘清新型職業農民的界定,加強新型職業農民的宣傳,培育更多愛農業、懂技術、善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勢在必行。
汕頭市基本情況介紹。汕頭市現轄6 區1 縣,轄 6 區 1 縣,設置 32 個鎮、37 個街道(其中涉農 26個),557 個村委會、526 個居委會(其中涉農315個),常住人口560 萬人(其中農業人口405 萬人),耕地面積3.72 萬hm2,林業用地面積6.62 萬hm2。耕地資源不多,但農業生產條件得天獨厚,傳統農業十分發達,人多地少。全市農民整體綜合素質比較低,知識文化水平有限,平均年齡較大。接受過專業農業知識培訓的農民人數不到10%,職業農民中具有高中以上文化水平的不到20%。
從2014 年起,市縣區認真貫徹中央、省上級部署要求,加強組織領導,經過幾年的努力,現有承擔職業農民培訓任務的機構20 個,建設農民田間學校及實習實訓基地45 個。結合培訓需求,聘任省級知名專家教授、市縣農技人員和鄉土人才共446人,全市累計培育初、中級新型職業農民9387 人。汕頭市在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育方面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其培育本身仍是一塊硬骨頭,還需加快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步伐,努力提升農民的綜合素質和生產經營技能,才能有效強化農業技術、新成果的推廣應用,提升農業產出率,提升農業經濟效益,促進鄉村振興戰略的實現。
在我國,農民最初也是指傳統農民,屬于身份的界定,不突出職業性。2012 年中央一號文件《關于加快推進農業科技創新持續增強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見中將“新型”和“職業”相結合,提出了“大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的任務,把農民職業化工作納入建設日程,在新農村建設理論和實踐上做出了創新。2013 年5 月,農業部印發《新型職業農民培育點工作指導意見》,2014 年中央一號文件和《政府工作報告》又一次強調“培育新型職業農民”,“重點提升面向現代農業等領域的人才培養能力”,“服務國家糧食安全保障體系建設,積極發展現代農業職業教育,建立公益農民培養培訓制度,大力培養新型職業農民”。因此,在我國新型職業農民把“農民”由身份型、兼業型向職業型、專業型轉變,結合了“職業農民”和“新型農民”特征。新型職業農民是指具有一定文化素質、掌握現代農業生產技能、具有一定經營管理能,以農業生產、經營或服務為主要職業,以農業收入為主要生活來源,居住在農村或集鎮的農業從業人員。
(1)新型職業農民儲備人數不足,普遍素質偏低。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快,農村勞動力不斷地向城市和非農產業轉移,加上新生代青年由于的觀念問題,導致了農村勞動力在不斷地減少,出現空村化現象。另一方面,由于歷史和現實的原因,我國農民基礎文化水平較低,特別是基礎學歷不高,有的連普通話都不會說,和新型職業農民的要求還有較大的差距。此外,新生代的農民的技能非常有限,尚待進一步加強和學習。新型職業農民在市場敏銳度、創新意識等方面與現代化新業態發展要求有一定距離。
(2)社會對新型職業農民認識不到位。目前,有關主管部門對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的認識仍然不到位、不深刻,對中央部門的利好政策沒有落實好。農民這一職業在社會上的認可度較低,當農民就沒出息的觀念已在全社會人民心里根深蒂固,加上政府的宣傳力度不夠,沒有解讀好“新型職業農民”的含義,農民群體對新時代新型職業農民的具體內涵理解和認識不到位,導致新生代對成為一名新型職業農民的意愿并不強烈!因此,新型職業農民的內涵有待正確解讀,整個社會對新型職業農民的認同度有待提高,讓農民成為一種令人羨慕和尊重的職業,可謂任道重遠。
(3)當前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自身問題較為突出。目前,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育問題比較突出。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①當前新型職業農民發展面臨著支撐政策缺乏,在人口流動、戶籍政策、土地政策等方面缺少有力支撐。②培育體系不健全,尚未建立完整的、能夠滿足培育需求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育體系,培訓的針對性、實效性有待提高。③監管機制不完善,銜接性較差,績效考核制度沒有落到實處,培育效果不明顯。④主管理部門對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育水平有待加強,新型職業農民的師資力量不夠,培育工作無法有效推進。培育工作目前還是以農業部門為主,大農業思維尚薄弱,需要將其他的職能部分一并調動起來,協同共造。
(4)鄉村振興戰略下汕頭市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育路徑。實施鄉村戰略,必須破除人才瓶頸制約,加大力度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加強農村專業人才隊伍建設,發揮科技人才支撐作用,鼓勵社會各界投身鄉村建設。作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任務,結合汕頭市新型職業農民的實現,必須一手抓培育、一手抓引入。
(5)加大宣傳力度,提高全社會對新型職業農民的認知度。新型職業農民的成長需要特定社會環境,充分的社會尊重,良好的學習氛圍。而社會對對新型職業農民的具體內涵認知度較低,觀念落后。普遍認農民工處于社會的底層,工作辛苦、收入底,是最沒有出息的職業。其實,伴隨著新農村建設的提出,國家對三農問題重視可見一斑,相繼出臺了各種扶持政策措施,并初見成效。現在農村的生活質量遠不比城市低,新型職業農民的收入也在逐步提高,尤其是一些村鎮,已經有自己的龍頭、特色產業,人們的收入生活水平遠高于大城市的普通打工者。因此,有關部門必須加大宣傳力度,利用各種宣傳平臺,如廣播、電視、電臺、電視節目、條幅、宣傳欄、網站、微信公眾號、抖音等熱門媒介,通過各種形式,對新型職業農民進行正面宣傳,準確詮釋新型職業農民的具體內涵,逐步提高社會大眾對新型職業農民的認可度。其次是政府要發揮主渠道作用,鼓勵大學生、退伍軍人等具有較高文化知識水平的人員投身鄉村建設,對他們進行農業知識和技能培訓,幫助其較快進入新型職業農民角色。積極引導獲得認證的新型職業農民高質量進行就業、創業,多渠道全方位地切實增加新型職業農民的收入,使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育工作真正落到實處,讓農民這一職業真正受尊重,令人羨慕。
(6)創新培育機制,實現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科學化發展。要做好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育工作,必須要有一套完善的培養體系和制度,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全社會的大力支持。首先要有明確的責任部門,建立教學型、科研型、推廣型三支穩定的較高水平的培訓師資,有固定的培訓基地,建立績效考核體系和配套的激勵制度,要有嚴格的質量監督機制和評估機制,使新農民培育工作實現真正的落地。其次,建立制度引領與政策扶持相協調的管理體系,包括土地流轉、金融支持、信息服務和創業創新、社會保障制度等。所有的機制體系必須緊密聯系,要遵循其科學性、統性和動態性原則。第三,建立“新型職業農民”資格準備入制度,實行職業農民資格考核制度,規定農民必須完成一定的農業和職業培育,考試合格頒發“資格準入證書”,才有資格當職業農民;建立新型農民培訓、資格準入一體化管理,形成有效的配套措施,將“新型職業農民”資格準入制度與土地流轉、農業補貼政策、信貸發放、稅費減免等政策有效地結合來,給取得證書的農民給予一定的補貼和政策傾斜,提高新型職業農民證書的含金量。
(7)構建培訓體系,增強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對于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過程中存在的針對性和實效性不強、培訓基地不足、師資水平有限、精準程度不高等問題。第一,培訓應該結合的產業發展需求和農民個人的需求,從實際需求出發,辦農民、尤其是新生代農民感興趣、能對農民生產經營有實質性幫助的培訓;第二,要有針對性地精心設計培訓內容、少講理論多做實踐,創新培訓形式,實習實訓與現場考察調研相結合,合理配備師資力量,精準遴選培訓人員,增強培訓的有效性;第三,應該加強“互聯網+”信息化工作,充分運用大數據、云計算等增強培育效果。讓農民能真正從培訓中受益,通過培訓獲得技能的提高和幫助。
總之,發展“新農業”,建設“新農村”離不開“新農民”的參與和培育,在鄉村振興戰略目標中,新型職業農民群體具有重要的支撐作用。對于這一群體的培育,需要政府部門高度重視,更要層層落實,而不是僅僅停留在“說起來重要,做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的狀態。在培育模式上,應實行“一主多元、多方培育”的模式,實施技能為主、學歷為輔的政府系統主導模式,并以技能培訓作為終身教育。根據各類培育主體(高校學生、退伍軍人、留守農民、返鄉農民等)的特點,以實踐性為主理論性為輔、以應用性為主系統性為輔、以技能為主綜合素質為輔開展針對性教育。培訓內容充分尊重農民意愿和當地產業特點,培訓形式由“講授式”向“現場指導式+網絡、視頻授課式”轉變,徹底解決內在需求與外源供給錯位問題,將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落到實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