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靜華
(黑龍江省農業科學院鄉村振興科技研究所,黑龍江 哈爾濱 150000)
通過深度解析黨的十九大報告內容可知,“重點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成為了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重點內容。同時,科學培育新型職業農民,也是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的基礎保障。因此,在鄉村振興環境中,必須做好新型職業農民培育重要性、培育策略的研究,才能有效提高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效果、助力鄉村振興建設工作。
(1)符合鄉村農業轉型需求。所謂鄉村振興戰略,即“促進農業實現優化轉型、升級的戰略”,亦或是“完善農村發展結構,為農村發展注入強勁動力,科學處理農村建設問題,助力農村健康發展,使農村實現全面小康建設的戰略措施”。在實施鄉村振興、推動農業轉型的過程中,提高經營者素質至關重要。因此,做好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幫助農業經營者改善綜合素質,成為了滿足鄉村農業轉型的重要保障。現如今國內農村農業形式以明顯改變,如青壯年勞動力在農村快速流失,紛紛進城務工;如農業機械化水平不斷提升。所以,國內農業轉型需求迫切,且轉型必備物質條件充足。而轉型期間依賴農業轉型人才,所以,積極培育新型職業農民至關重要。
(2)符合“共同富裕,全面小康”的建設需求。做好鄉村振興工作,才能加速實現全面健康小康社會的偉大目標。國務院對此予以了明確批示“解決貧困、共同富裕、全面小康”作為總體要求和目標任務。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吳宏耀強調“要完成鄉村振興這個宏大戰略,就要……,把人力資源開發放在首位,這需要做好兩個方面的工作:一方面要……,要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和鄉土人才;另一方面,要……。”所以,解決農村貧困問題、建成全面小康社會、完成共同服務的一致目標任務及要求變成了鄉村振興,而完成鄉村振興工作的重要條件包含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育。因此,推動共同富裕、建成全面小康的實際需求包含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所以,積極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引入新技術、新方法到農業產業中,讓一部分農村人先富起來,然后發動“先富帶后富”,才能促進農村經濟健康發展。
(1)科學結合分類管理及精準教育。持續落實義務教育政策,各地教育部門要嚴密監管農村區域義務教育品質,改善農村從業教師綜合素質及教學能力,利用政策等導向為農村地區引入良好的教育資源,為農村教師提供和城市教師同步的福利待遇,并結合不同地區農業特色組織教育教學活動。面對農村地區初高中畢業生分流問題,應為無法及無意愿就讀高中、高校的學生提供專項資金、政策支持,鼓勵其步入職業技能院校進修。若學生學有所成、專業能力好、創業意愿強,應提供專項幫扶,聘請創業成功者指導。若農村青壯年已經進入社會打工且學習新型職業農民技術意愿強烈,應結合地區及市場發展需要,開設專業技能培訓機構,通過專題教學等方式為其授課。同時,要積極幫扶、宣傳農村農業生產及經營大戶,為其提供外出學習新型職業農民經驗機會,使其可以學習、分享經營理念及經驗,發揮模范帶頭作用,吸引其他農民主動參加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活動。
(2)結合內容和模式創新。構建新型職業農民培育體系期間要秉持政府主導、專業機構主辦、部門主管的原則,操作期間,政府承擔組織協調、政策及資金保障工作,農業部門承擔培養內容指導及專業認定工作,教育機構承擔培訓及培養工作。通過結合內容及模式創新,將改善培訓知識豐富性及培訓質量,有助于多元創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育。鑒于農民長期在農村生活的現狀,可選擇入村培訓形式,在村內開設專業知識課堂、在田間開設實踐課堂,幫助農民掌握理論與專業生產技能運用方法。
為了滿足進城打工青壯年農民的學習需求,應運用網絡遠程教育模式提供教學服務;如安排專業教師制作網課上傳至固定網站,鼓勵青壯年農民工利用閑散時間學習。同時,要科學配置教育資源,改善教學質量,重視家庭教育,為本地低齡農民傳授專業知識及技能。
制定教育內容時,應結合農村現狀及市場發展需求,配合市場動態信息,結合行業發展及人力資源劃分狀況,科學設計培訓班。如將農村所有類別經濟組織視作主體,將接受及馬上要接受職業農民教育的農民視作對象,結合行業發展狀況,聘請專家學者組織實踐教學、在線解答活動,為農民解決遇到的經濟生產經營問題,幫助農民了解、掌握前沿技術及市場動態,優化農民知識體系結構,改善農民專業技術運用能力。
一是,關注培育機制規范性差狀況,積極構建多元化辦學教育機制。比如,清晰劃分辦學期間政府、專業機構、農業部門、農民組織承擔的職責、義務,督促各部門主動承擔相應職責,增加投入到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中的資源,盡早制定、落實有關指導意見及政策。二是,為充分了解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效果,各部門要設計完善的績效考核制度,量化細化考核指標,在政府部門考核中加入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效果項目,為農民培訓工作政策的制定、落實效果評價工作提供依據,保證各環節均可在追責中獲得數據指標佐證。三是,立法部門應加快立法,為新型職業農民權益提供法律保護,吸引農民參加新型職業農民培訓活動。四是,構建公共服務體系,將城市高品質公共資源投向農村,使職業農民基本公共服務享有權得到保障。
同時,政府應在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中發揮主導作用,要建成政府作基礎、農業及人社部做支撐、企業提供有生力量、農民充當主體的資金支撐系統。利用政策補貼、財政輔助、稅收優惠、企業募捐、農民分擔小比例等形式,完成政府公共資源、農業行業優勢資源等的整合,實現新型職業農民人才信息庫、就業系統構建。同時,要聘請有能力、有經驗的社會資本及專業人才參加新型職業農民培育體系建設,借助職校師資力量,采取產學研結合模式,培養高素質新型職業農民,以此滿足企業定向人才需求。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秉承農民主體性原則時,應以新型職業農民為主體;評估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效果時,要優化準入制度、健全動態調整機制,敦促新型職業農民主動更新知識結構,改善專業綜合水平。控制源頭時,應保證就業準入制度嚴謹性,要對新型職業農民進行嚴格考核,通過后方可頒發從業證書,從而保證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質量。
同時,要定期考核獲得職業農民證書的新型職業農民,檢查其對理論知識、實踐操作能力的理解、運用效果。若通過考核,要從財政稅收、生產規模擴大等方面提供支持;若未能通過考核,應沒收職業農民證書,清出新型職業農民隊伍,保證農村新型職業農民質量,從而滿足鄉村振興需求。若農民獲得了職業農民證書且通過考核,應鼓勵其參加高級別學歷教育,通過教育幫助新型職業農民提高專業素養、社會地位,吸引更多農民參加培訓活動,為農業現代化建設提供助力。最終要推廣證書異地互認制度,為新型職業農民異地學習、就業發展提供更多機會,在推動農業生產經營發展的同時,使社會市場獲得充足人才,并探索更多現代農業發展的可能性。
總之,做好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有助于加快新農村建設、實現農業現代化及全面小康建設目標,對提高農民收入水平、改善農村落后的發展現狀具有積極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