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成杰 史慧芳 張玉龍
河北建筑工程學院(075000)
現階段國內外院校常見的建造實踐大多數以“建造節”的形式展開,在限定的時間內對特定的材料進行1∶1 搭建、展示、交流,關注建造材料及造型,并在一定的時間內考驗結構的穩定性,對建造物所處的環境、耐久性等考慮較少[1]。
河北建筑工程學院新校區于2006 年開始建設。 由于新校區目前仍在建設中,校內環境建設還有待完善。 借此機會,對建筑設計基礎建造實踐教學進行改革探索,學院將課程設計與校園搭建進行有機結合,將學生的設計作品在校園內進行真實搭建并永久性使用[2]。
了解設計從概念到建造的全過程,培養學生系統的建筑設計邏輯思維,能夠從以下兩方面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1.1 環境的分析
考慮所選地塊周邊的環境。 對環境的分析一般是理性設計的第一步。 每所高校都具有特色的文化氣質和人文情懷,因此需要對場地的自然環境、校園文化、人文精神等進行分析。
2.1.2 行為與心理需求的介入
校園內部的公共設施既要滿足最基本的使用需求,也要考慮師生的行為與心理需求。 如校園景觀小品較少,對師生駐足、休憩、觀賞、娛樂等行為和心理需求方面的考慮明顯不足。 可以依據這些需求在人流量大的區域設計一些公共設施,并對其功能、形態、擺放位置、材質、尺寸、數量等進行設計。
2.2.1 課程設置
1)材料要求。 真實校園搭建材料的選擇要注意防潮防腐和防風, 還要注重材料的環保節能性、可操作性、耐久性等。 在調查研究后,基本上可以選擇的材料有竹、木、PVC 管、磚、石等。教學要求深入了解材料特性、表現形式、加工特點及連接方式,試圖創造豐富空間。 學生可根據具體情況選取材料。
2)場地及空間要求。 結合校園實際建設需求,任務書給定校內可搭建的真實場地涵蓋教學區、景觀區等不同區域。 不同地段,其環境、行為需求都有所不同,學生需根據調研自行選擇建造的基地位置及相應的材料。 空間大小一般控制在3 m×3 m×3 m之內,但可根據具體行為需求進行調整,最終大小需與指導老師協商確定。
3)行為及心理需求。 建筑功能要求較簡單,主要是考慮師生的行為及心理需求, 提供人們休憩、游戲、停留的空間,以豐富校園文化、構筑生活意趣。
2.2.2 設計階段
設計階段主要包括調查研究、方案設計、模型制作、討論交流4 個部分。 學生需要通過調查研究確定建造地點、建造主題、空間功能及搭建尺度等。方案構思主要以手繪形式表達。 模型制作包括過程模型和最終1∶10 的小模型。課程中需要對方案的可實施性、節點構造等進行小組討論及交流。
2.2.3 實踐階段
建造實踐過程包括確定具體位置、 場地平整、基礎處理、材料加工、主體搭建、細部處理6 個階段。 建造中由學生直接操作,指導老師進行現場指導,邀請專業人士進行技術支持。 實踐搭建過程中要注意材料的加工與連接和結構的穩定性。(如圖1所示)
2.2.4 實踐成果
選用PVC 水管進行高低起伏的無規則排列,形成可攀巖、可觀賞的建筑小品。 考慮到木材的環保、易操作性等優勢,其他3 組均選用木材進行搭建,結合不同場所、學生不同的行為心理形成不同的空間形態,為校園增添了更多的可休憩、可翻越、可玩耍的趣味場所。

圖1 校園搭建過程
2.3.1 了解設計全過程
從調研、分析、設計到建造,學生都親自參與、親身感受設計的全過程。 過程中要面對從二維圖紙到三維實體建造的所有問題,提高了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2.3.2 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打破常規的短時間展示最后拆除的做法,讓設計作品長久地矗立在學校中,增加學生的創作成就感,讓設計變得真實且有意義。
2.3.3 傳承和積淀校園文化
大學校園文化是歷史、傳統和社會的價值觀的體現。 建造實踐活動直接用于校園建設,設計思想、情感和價值觀能夠傳承學校特定文化,并進一步積淀和促進文化發展。
文章以河北建筑工程學院校園搭建為例,對建筑設計基礎課程的實踐教學改革進行了探索。 當然,校園搭建建造實踐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為有條件的學校建筑設計基礎課程設計改革提供實踐參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