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艷華,盧歡歡
(東陽市人民醫院 義烏天祥醫療東方醫院婦產科,浙江 義烏 322100)
在分娩過程中,由于子宮收縮、胎頭下降等對產婦盆底產生壓迫,可引發劇烈的疼痛,分娩疼痛可引起機體發生一系列應激反應,如腎上腺皮質激素水平升高、兒茶酚胺類物質增多等。雖然分娩疼痛是分娩過程中的正常生理現象,但劇烈而持久的疼痛會對孕婦及胎兒產生不良影響[1]。隨著醫療技術的進步及人民文化水平的提高,產婦對分娩體驗要求也逐步提高。目前無痛分娩已在臨床上廣泛應用,目的是有效減輕產婦的應激反應,維持分娩過程中生命體征的穩定、氧供的平衡,降低產婦痛苦,保障母嬰的健康與安全[2]。本研究旨在分析助產士責任制聯合無痛分娩對分娩方式及母嬰結局的影響,以便為臨床提供有利的科學依據,現報道如下。
選取東陽市人民醫院2018年2月至2019年5月收治的待產產婦120例,均為單胎頭位、足月妊娠,排除有產科合并癥、麻醉禁忌證及患有惡性腫瘤、嚴重肝腎功能不全、先天畸形兒、血液系統疾病的產婦。產婦年齡22~35歲,平均年齡(29.2±9.0)歲;孕周37~41周,平均(39.2±0.9)周。隨機將產婦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60例,兩組產婦在年齡、孕周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取得產婦及其家屬知情同意。
兩組產婦均給予助產士一對一全程責任制陪伴分娩,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無痛分娩。
1.2.1無痛分娩
產前為觀察組產婦介紹硬膜外阻滯麻醉的相關知識、無痛分娩的優勢與特點等知識。分娩前對產婦心率、血壓、血氧飽和度等指標進行監測,嚴密觀察產婦宮縮及宮口擴張情況,建立靜脈通道,完善供氧設備,待產婦宮口開到2~3指時由麻醉醫師給予硬膜外腔穿刺,置入長導管并固定頭側,使用1%的利多卡因進行試驗,觀察產婦是否有不良反應,觀察5min,再推注麻醉藥物,連接鎮痛泵,以5mL/h持續低流量進行維持鎮痛。鎮痛泵所使用藥物為1mL芬太尼與30mL 0.5%的羅哌卡因加入0.9%生理鹽水中稀釋得到的100mL藥液。
1.2.2助產士責任制陪伴分娩
助產士指導產婦排空大小便,產婦送入待產室后全程給予胎心監護。由具有豐富經驗的助產士為產婦提供陪伴分娩。助產士嚴密觀察產婦的情況并給予護理,積極主動與產婦溝通交流,給予產婦精神及心理上的支持與安慰,消除產婦緊張、焦慮、恐懼的情緒;對產婦進行分娩知識的宣教,幫助產婦樹立分娩信心;根據產婦情況給予有針對性的指導,如指導產婦在宮縮間隙適當休息、進食能量高的食物,宮縮時合理用力等。同時播放節奏舒緩的音樂,轉移產婦的注意力,減輕產婦的疼痛感。產婦宮縮時按摩腰骶部,緩解并減輕疼痛。
采用抑郁自評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ve scale,SDS)、焦慮自評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評估兩組產婦分娩后抑郁與焦慮的情況。SDS、SAS都包含20個題目,采用4級評分法,將原始粗分乘以1.25后取整數部分,轉換為標準分后進行評估。助產滿意度采用自制滿意度表格進行調查,由產婦在護理結束后自行填寫,滿分100分,分數越高表明滿意度越高。記錄兩組產婦分娩方式及胎兒窘迫、新生兒窒息、圍產兒死亡的發生情況。

觀察組自然分娩率高于對照組,剖宮產率、胎兒窘迫發生率、新生兒窒息發生率、圍產兒死亡率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

表1 兩組分娩方式及不良結局比較[n(%)]Table 1 Comparison of delivery modes and adverse outcom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n(%)]
觀察組產婦第一產程、第二產程、第三產程與總產程時間均顯著短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表2 兩組產程比較Table 2 Comparison time of labor process between the two
觀察組產婦分娩后助產滿意度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SDS、SAS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3。

表3 兩組產婦分娩后助產滿意度、SDS、SAS評分比較(分,Table3 Comparison of the satisfaction with midwifery, SDS and SAS scores between the two
分娩疼痛是產婦在分娩過程中正常的主觀不適感,疼痛程度取決于物理、生物化學等因素,例如胎位、子宮收縮的強度、會陰陰道條件、疲勞程度和疼痛閾值等。當疼痛發生時,產婦緊張、焦慮及恐懼的情緒導致其交感神經興奮,刺激機體分泌腎上腺素及兒茶酚胺等激素進入血液循環,加重組織缺血缺氧,使產婦血氧分壓降低,易導致產婦及胎兒缺氧。分娩疼痛與產婦主觀意志、對分娩的認識等密切有關,一項關于荷蘭女性對分娩疼痛的研究發現,產婦對分娩疼痛的認知和態度受到對自然分娩的定義、婦女分娩能力,以及專業人員和社會對非醫學分娩的支持的影響[3]。在埃塞俄比亞南部的一項研究認為產婦年齡在19~24歲、職業是農民、初產婦、良好的家庭支持及產程短(<12h)等因素有利于更好地控制分娩疼痛[4]。初產婦大多(79.6%)對分娩疼痛持消極態度,這與第一、第二產程延長有關[5]。無痛分娩是在產婦生產過程中使用各種方法消除或減退其主觀疼痛感,對于大多數婦女來說,分娩疼痛是其經歷的最劇烈的疼痛,無痛分娩可明顯減輕產婦疼痛程度,保持其內環境的穩定,提高分娩的安全性。
助產士責任制是近年來創新的分娩護理模式,指由經驗豐富的助產士一對一陪伴產婦經歷整個生產過程,隨時給予心理上的安慰與支持,緩解產婦的焦慮、恐懼心理,使其保持最佳分娩狀態,提高產婦順利分娩的信心,促進分娩過程順利進行。產前待產婦大多對分娩過程存在擔憂,擔心產程出現問題及分娩方式、胎兒的健康等,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壓力及精神負擔,加上進入醫院這個陌生的環境,產婦心理、情緒上發生的變化,對整個分娩過程造成不利的影響[6]。助產士應在產前對產婦進行有針對性的宣傳教育,詳細講解分娩過程及其注意事項,強調精神心理因素可發揮重要的作用,幫助產婦消除緊張與焦慮的不良情緒,使產婦保持愉悅的心情進行分娩。
近年來無痛分娩應用越來越廣泛,本研究中無痛分娩所使用藥物芬太尼、羅哌卡因是臨床上常用的麻醉藥物,也屬于鎮痛藥物,具有較低的毒性,可有效改善產婦子宮胎盤的血流動力學,產生感覺與運動神經阻滯的分離,芬太尼及羅哌卡因的功效有協同作用,應用劑量小,效果顯著,安全性高[7-8]。硬膜外麻醉可有效發揮鎮痛作用,低濃度的麻醉藥物可直接作用于硬膜外阻滯疼痛產生的傳入纖維,發揮抑制疼痛作用;同時硬膜外麻醉可通過減少疼痛作用于應激反應的途徑,減少機體因應激分泌的激素量。同時疼痛減輕可緩解產婦的恐懼及焦慮不良情緒,有利于分娩過程中盆底肌肉的放松,保證子宮正常收縮,提高陰道分娩成功率,有利于母嬰健康[9]。本研究中觀察組給予助產士責任制聯合無痛分娩獲得了理想效果,兩組產婦分娩后助產滿意度、SDS、SAS評分比較,觀察組產婦滿意度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SDS評分、SAS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均P<0.05);觀察組產婦第一產程、第二產程、第三產程與總產程時間均顯著短于對照組(均P<0.05);觀察組自然分娩率顯著高于對照組,剖宮產率、胎兒窘迫發生率、新生兒窒息率、圍產兒死亡率均顯著低于對照組(均P<0.05),與其他研究結果一致[10]。助產士責任制聯合無痛分娩有效緩解了產婦疼痛感,產婦滿意度高,有利于產程的順利進展,有效降低了剖宮產率、胎兒窘迫發生率及新生兒窒息率,有利于減輕產婦產后抑郁、焦慮的發生,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