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啟良,靳 松
(1.蚌埠中光電科技有限公司,安徽蚌埠 233030;2.中建材(合肥)新能源有限公司,安徽合肥 230088)
TFT-LCD(Thin Film Transistor-Liquid Crystal Display,薄膜晶體管液晶顯示器)是一類帶有被動發光特性的顯示器件,該器件是將液晶注入并封存在兩個玻璃基板的中間位置并通電,利用電壓讓液晶顯示出畫面。與其他顯示器件(CRT、PDP、LTPS等)相比,TFT-LCD的能耗數值小、分辨率高、使用壽命長,優勢顯著,是當今全球最為上主流的顯示技術。TFT-LCD的關鍵核心材料之一為TFT-LCD玻璃基板,其生產工藝主要有兩種,一種是以美國康寧為代表的溢流下拉法(Over-FlowProcess),另一種是以日本旭硝子、中國建材集團為代表的浮法(Float Process)。其生產工藝、建設成本、市場適用有著較大的不同。
信息顯示產業是現代工業、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技術之一,從20世紀80年代CRT顯示技術發明以來,信息顯示先后經歷了TN/STN、PDP、TFT-LCD、OLED、AMOLED 等不同時代,每一代顯示產品都離不開玻璃材料。以TFT-LCD為代表的新型顯示技術發展于20世紀末期,首創采用大規模半導體集成電路制造技術生產的一種顯示面板。TFT-LCD核心材料包括液晶、玻璃基板、偏光片、濾光片等,其中TFT-LCD玻璃基板成本可以占整個部件的50%以上。該材料制造難度大、工藝要求高、投資資金重,為典型的資本、技術雙高產業,目前僅有美國、日本及中國能夠自主生產,代表了現代玻璃工業規模化制造的最高水平,被譽為玻璃領域“皇冠上的明珠”。
我國顯示產業投資速度彎道超車、異軍突起,液晶顯示面板一度成為國內名列于芯片、石油、鐵礦石之后的第四大進口產品,預計到2020年末國內高世代TFT-LCD玻璃基板需求量約3億m2,所需缺口依然全部依賴進口,嚴重威脅產業安全。我國研制TFT-LCD基板起步較晚,2008年才有第一塊合格的基板誕生于咸陽,但后起彎道超車,已經能夠實現6代及以下的基板玻璃規模化生產,到2019年已有中國建材、彩虹集團兩條8.5代玻璃基板線點火投產,打破國外壟斷、實現自主生產勢在必行。
TFT-LCD的核心制程是通過濺射、沉積、曝光和刻蝕等工藝在基板的表面形成透明導電膜、半導體膜等,再通過光刻形成微米級電路和圖形。為滿足TFT-LCD制程要求,TFT玻璃基板與普通玻璃材料相比其性質和質量要求異常嚴苛,體現在表面外觀指標、熱學性能、力學性能、化學/電學穩定性、光學性能等方面。
TFT-LCD玻璃基板成分區別于普通鈉鈣玻璃,是高鋁無堿的硼硅酸鹽玻璃,加入少量的SnO2、ZnO、ZrO2等,特殊的成分導致該玻璃原料料性短、粘度大、極為難熔,因此生產玻璃的熔窯耐溫較之普通玻璃熔窯高100~200℃,除天然氣加熱外還需電輔助加熱系統,對熔窯的整體要求遠高于普通玻璃產線;為減少玻璃中氣泡等雜質,滿足內外缺陷小于微米級的要求,生產過程中需要通過鉑金進行二次加熱攪拌均化操作;鑒于料性短,在成型階段需要進行極其精確的溫控,才能形成需要的厚度和理化性質;退火也需要進行精密溫控,消除玻璃內應力。
玻璃基板按照尺寸大小劃分為4.5代(7.3m×9.2m)、6代(13.7m×17.7m)、8.5代(2.2×2.5m)及10.5代(2.94m×3.37m),其中8.5代及以上尺寸又稱為高世代基板玻璃。自從90年代初國內第一片玻璃基板問世,到2000年上半年玻璃基板的面積已經擴大到了4.5代,2019年國內8.5代玻璃基板已投入生產,國際上10.5代也由康寧開始規模化生產。玻璃基板的尺寸越大,帶給下游面板廠商的利潤空間也就越大,是目前玻璃基板發展的主要方向。
玻璃材料的熱穩定性主要包括熱收縮、熱膨脹系數和耐熱性。在面板的制程中,基板需要經過反復的加熱、降溫處理,最高溫度可達625℃,TFT-LCD基板必須要在這一溫度下無形變、不粘滯,基板須高出25℃的保險量,一般應變溫度在650℃之上;熱膨脹系數與硅相匹配,為(30~40)×107℃;化學穩定性包括耐酸堿腐蝕,在經歷面板制程的各種蝕刻后不產生干擾薄膜沉積的殘留物;基板厚度一般為0.5mm左右,對其機械強度的要求比蓋板玻璃更高。
目前國際主流的生產工藝主要有溢流下拉法和浮法兩種,兩種主流工藝在廠房結構、拉引方式、成型原理、表面質量(后加工難度)、面積大小等方面區別較大。
溢流下拉法是垂直工藝,采用重力使得熔融玻璃液水平方向拉出在溢流槽底端匯合均勻下引,其成型過程中玻璃液兩面均接觸空氣,表面性質極佳無須經過研磨拋光等處理即可直接用于面板制程,被國際公認最為適合的工藝方法。浮法是采用液態錫液和玻璃液比重不同浮式成型,錫面需進行研磨拋光,需要匹配后加工生產線方可生產出合格的產品。溢流法廠房為多層結構,窯爐在頂層,一般日拉引量在8~20t;浮法廠房一般為單層,整條產線為水平向前的方向,日拉引量可以做到30~70t。從經濟性來說,一條日熔化量30t的浮法線約需20億元左右建成,一條10t的溢流線建設成本約為8億元左右。從總產能來看,浮法優于溢流法。
早在20世紀30年代,美國L.O.F.Glass Company就通過溢流法工藝進行玻璃的生產,70年代美國康寧公司研制出溢流熔合裝置,20世紀80年代建成第一條工業化生產線,美國擁有最為成熟的溢流法工藝技術及專利池。該種工藝是將熔融玻璃液通過鉑金通道澄清后,導入溢流槽,從頂部溢出后均勻順邊部斜面流至底部融為一體,利用重力和拉引輥向下牽引拉動成型。

圖1 溢流法工藝
比之溢流法,浮法工藝在目前玻璃生產應用更加廣泛。日本AGC公司20世紀90年代將浮法方式應用于基板的制造,中國于2000年初利用此種工藝方式也實現了基板的制造,目前中國建材集團已經可以利用浮法工業化生產8.5代基板。相對比溢流法,浮法生產出來產品板面寬、產能高;退火工藝參數控制精密,玻璃殘余應力低、再熱收縮率低,而缺陷主要是成型玻璃下表面與錫液接觸,表面性質略差,需要進行研磨拋光方可滿足下游面板工藝制程要求。從產品質量上來說,在控制好研磨拋光的情況下,兩種方式均可以產出合格品。

圖2 浮法工藝
目前全球面板廠向中國聚集,中國大陸目前已建成在產8.5代及以上面板線21條,集合了全球60%以上的面板生產產能,年需高世代TFT玻璃基板3億m2以上。中國自20世紀60年代發明洛陽浮法工藝用于玻璃生產以來,在浮法工藝上一直列于世界先進,結合環保、產能、經濟效益等方面的要求,中國選用浮法工藝是最為正確的選擇,同時也能夠規避美國的技術壁壘,未來國內TFT-LCD玻璃基板的發展必然是選用浮法工藝路線。
大尺寸化、薄型化也是TFT玻璃基板發展的必然趨勢,目前國內已由中國建材生產出世界上最薄的0.1mm超薄玻璃,具備繼續進行技術攻關達成TFT工藝水平的條件;中國應在具備優質高效的前工程工藝的基礎上,繼續優化料方,開發玻璃表面在線高精度研磨設備,提高產線智能化水平,提高后加工對于前工程產能的匹配性,發揮浮法工藝優勢,徹底打破壟斷,實現這一高端材料的自主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