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喀左縣白塔子鎮于杖子村貧困戶種植的葡萄喜獲豐收
北票市東官營鎮海豐村黨總支書記兼村委會主任孫歡:我愛腳下的這片土地。百姓生活富足安康,就是我為之奮斗的目標。今年,我籌措資金5000萬元建成了124棟高標準大棚,推動1000畝現代設施農業產業園項目落地,為288戶貧困戶每戶分紅1000元,村集體經濟增收20萬元……我還將交出更亮麗的脫貧攻堅“成績單”。
凌源市宋杖子鎮北房身村駐村工作隊隊長左巖:剛駐村扶貧時,我對全村人承諾,“貧困戶不脫貧,我不走;村里沒有好產業,我不走”。幾年來,我幫助村黨組織領辦合作社,大力發展設施農業,邀請農業專家到村進行技術培訓,爭取到鄉村振興產業發展項目資金100萬元,新建冷棚100多棟……如今,村民的腰包都鼓了起來,而我的承諾也隨之“升級”,那就是“要讓村子更強、村民更富”。
朝陽縣東大道鄉奈林皋村黨支部書記兼村委會主任楊現坤:奈林皋村從曾經的軟弱渙散村“蝶變”為產業興、農民富、村莊美的新農村,村集體經濟收入突破15萬元,最近正努力爭創全縣“五比五爭標兵村”。把牢基層黨建這個“總開關”,下好改善人居環境這步“關鍵棋”,抓住群眾增收這個“核心招”,就是奈林皋村“蝶變”的“秘訣”。
建平縣建平鎮建平村老黨員周洪義:我們村的貧困戶梁桂芝前幾年的日子過得艱難,整天愁容滿面。去年,村里幫她確定了養牛項目,現在牛存欄量已達8頭。梁桂芝一家人的吃穿用再也不愁了,精氣神可足了。不只是她,現在村里所有貧困戶都有“到戶項目”,致富勁頭都挺足。說到底,都是黨和政府的扶貧政策好,讓百姓都過上了好日子。
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縣山嘴子鎮山嘴子村貧困戶劉景帥:我患有腰脫,不能外出務工,僅靠幾畝地維持生計,家里還有兩個正在讀大學的孩子……2015年,我被確定為貧困戶。現在好了,教育扶貧減免了孩子的學費,政府幫俺維修了房子,并提供了公益性崗位,我和老伴還養了3頭牛和10只羊,年純收入3萬多元,日子越過越紅火。
雙塔區慧農土地股份專業合作社負責人王守會:我帶頭成立合作社種植蜜薯,生產規模已達1000余畝,打造出“育苗—種植—存儲—深加工—銷售”的完整產業鏈,產品暢銷全國各地。2018年以來,合作社為貧困戶分紅累計近百萬元,村集體經濟年均增收50萬元以上。我決不辜負組織的信任和百姓的期望,盡全力把合作社做大做強,為打贏脫貧攻堅戰貢獻力量。
龍城區聯合鎮北臺子村第一書記王刃:剛駐村時,北臺子村還是省級貧困村,村民致富門路單一。那時我下定決心,不干出名堂誓不罷休。3年來,我和村“兩委”班子成員一道幾乎全年無休地忙碌,通過香菇產業合作社和庭院經濟等產業模式,改變了老百姓靠天吃飯的狀態,貧困戶戶均增收2000元以上,終于甩掉了貧困村“帽子”。要論高興勁兒,我可不比村民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