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雪連
(山東華宇工學院,山東 德州 253000)
數控機床編程是為了滿足機械零件加工要求而進行的一種程序設計,同時它又是一項較為獨立的生產實用技能。此課程是一門機械類專業的專業必修課程,主要介紹機械中典型零件的數控車和銑的程序編制,并進行加工。
結合本課程的性質,針對學生基礎與學習興趣做了大量的調查,通過反饋結果能夠看出,學生對于學習專業課的積極性很高,但是學習本門課所需的知識基礎卻無法滿足需要,為本課程的學習帶來了很大的難度。當前該課程的教學有兩方面的問題:一是教學內容方面。目前的授課內容大多前面是工藝方面的知識,后面是仿真軟件的操作,這樣一個零件的加工分開講解,容易造成后面操作時前面的知識給忘了,不利于知識的系統性。
因此,培養出來的學生很難達到企業的要求。二是成績考核。以往的考核是利用期末試卷,給出零件的加工要求,讓學生通過上機操作進行模擬加工,給出本課程的成績,但是這種考核方法已經不能適應學生的全面發展。
為了全面提升教學質量,培養企業所需要的工程技術人員,現對數控編程課程實施授課內容和考核方式兩方面的改革。將教學內容基于能力進行整合,整合時要考慮學生的認知水平進行組織細化教學內容,以職業能力培養為重點,針對培養工程技術人員的要求,把理論與實踐知識的學習充分體現在每個教學內容之中。采用過程考核和期末考核相聯合的方法,突出能力培養,并對過程考核的指標進行細化,做出對應的評分標準。
本課程是機電大類各專業第三學期必開的課程,根據學生現有的知識與學習特點,結合工廠實際中數控編程的操作步驟,把課程內容進行整合,設計兩部分內容:零件的數控車加工與零件的數控銑加工,每部分內容分成若干個任務,任務中的零件圖由簡單到復雜,每個零件圖在設計時注意新的編程指令的融合,然后根據任務的難度系數制定分值比例。

表1 課程內容與分值分配
整合的內容是以職業能力培養為重點,按照核心職業能力要求,把理論、虛擬仿真和實操為一體進行教學,提高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獨立分析問題和自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進而符合培養高技能型人才培養方案,真正融“教、學、做”于一體。
運用過程和期末相結合的方式進行考核。對過程考核的指標進行細化,過程考核以每個學習任務完成情況作為評判的主要標準,根據任務難易程度確定任務的分值比重。過程考核占最終成績的50%,每個任務按百分制賦分,然后進行折算出平時成績。期末考核占最終成績的50%,考核主要包括數控車和數控銑兩種類型的零件編程與操作。學生拿到題目以后,根據要求首先利用仿真軟件進行模擬仿真,仿真合格后在數控機床上進行加工出零件,這樣既可以避免數控設備的損傷,也可以節約成本。
因此,改革后的考核方式注重了學習過程,更能體現學生平時的學習情況和學習綜合能力。
項目一數控車削當中的任務4螺紋車削的編程與加工。要求完成如圖所示螺紋桿,零件材料為硬鋁2A12,毛坯為Φ 22mm×100mm的鋁棒,單件小批量生產。

圖1 螺紋桿
螺紋桿的材料切削性能較好,需要切削的位置有直徑20的外圓柱面,中間部位的退刀槽和桿的右端螺紋。
(1)指令功能:螺紋循環指令,首先找到切入點,然后進行螺紋切削,退刀之后,最后返回到原來位置。
(2)指令格式:直螺紋:G92 X(U)Z(W)F;錐螺紋:G92 X(U)Z(W) R F;
(3)進刀方式:加工螺紋時,一般會多次走刀才會完成加工。

表2 螺紋切削常用的進給次數與背吃刀量的關系(雙邊)
(4)應用:列舉用G92指令進行圓柱螺紋切削的案例。

表3 螺紋桿數控加工工藝卡



圖2 仿真加工

圖3 機床加工
《數控機床編程與操作》從教學任務選取、內容組織、教學的方法和教學的手段、考核方式等方面都作了較大調整,改變了以往的教學方式,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實踐過程中改革效果表現良好的三方面:一是緊密結合學生畢業后崗位能力需求設計學習性工作任務,能夠充分鍛煉學生的知識應用能力及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二是充分利用仿真軟件資源,增加了機械零件的模擬加工訓練,增強了學生對于數控加工的直觀認識;三是細化了項目實施過程中的考核,能夠對學生的學習狀況實時監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