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蒙
(南平市第一醫院,福建 南平,353000)
四肢骨包括上肢骨和下肢骨,由與軀干相連的肢帶骨和自由活動的游離肢骨組成。四肢骨關節骨折加劇了患者的身心痛苦,導致患者的日常活動受限,生活質量持續下降。手術治療四肢骨關節骨折,加強患者的病情監測、術后并發癥預防、治療效果的優化等,是醫務人員必須完成的艱巨任務。鑒于此,本文特意分析了可吸收螺釘治療四肢骨關節骨折的臨床療效,總結報告內容如下:
1.1 一般資料隨機抽選100 例符合“四肢骨關節骨折”診斷標準的患者[1],確保所有患者均為自愿參與調查活動后,做好家屬的溝通工作,簽署知情同意書。隨機分組可知:對照組患者的男女比例為39:11,患者年齡在20-65 歲之間,平均年齡(31.00±1.84)歲;實驗組患者的男女比例為42:8,患者年齡在23-70 歲之間,平均年齡(44.76±2.00)歲。
1.2 治療方法對照組統一實行保守治療,實驗組實行的是可吸收螺釘治療:選擇正確的麻醉方法,上肢骨折選擇臂叢神經麻醉,下肢骨折選擇硬膜外麻醉。選擇四肢骨折常規入路,切開骨關節處皮膚,充分暴露骨折部位,直視下進行骨折復位,并作初步固定。切開骨膜,選擇合適的可吸收螺釘置入固定牢靠。術后應用石膏進行外固定,一般六周后拆除石膏。
1.3 觀察指標觀察對比兩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其中顯效為:患者傷口達到一期愈合,骨折達到解剖復位,骨折愈合良好,關節功能正常,活動時無疼痛。有效為:患者傷口達到一期愈合,骨折達到解剖復位,骨折愈合良好,關節功能輕度受限,受限<10°活動時稍微疼痛。無效為:患者傷口有滲出液及紅腫情況,骨折處發生移位、不愈合以及愈合延期,關節功能受限,受限>10°,活動時明顯疼痛。統計分析兩組患者的診療服務滿意度、術后并發癥發生率。
1.4 統計分析使用專業軟件SPSS 22.0 處理相關數據,計量資料實施卡方檢驗后得出結果,以p<0.05 表示組間結果的差異性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觀察后比較對照組和實驗組四肢骨關節骨折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可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
2.2 兩組患者的診療服務滿意度調查統計對照組和實驗組四肢骨關節骨折患者診療服務的滿意度評價,可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的診療服務滿意度(%)
2.3 兩組患者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統計分析對照組和實驗組四肢骨關節骨折患者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可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
近年來,四肢骨關節骨折在臨床上發生率逐步增加,多由直接或間接暴力導致,主要有肱骨頭骨折、踝關節骨折、脛腓骨骨折、股骨干骨折等。臨床上主要表現為疼痛、局部腫脹、功能障礙,包括運動障礙、感覺障礙等。四肢骨關節骨折不僅給患者帶來了巨大的痛苦,使其活動障礙,同時也存在潛在的危害。可能會導致血管損傷,嚴重可誘發失血性休克;可致神經損傷、臟器損傷等,還可并發骨筋膜室綜合征、感染等,嚴重影響患者的生存質量,甚至危及生命安全。因此,有效地促進骨折愈合十分重要[2]。目前,臨床上選擇可吸收螺釘作為內固定材料比較受歡迎。可吸收螺釘具有很好的生物學性,無毒、可降解且組織相容性好,安全可靠。植入初期,其自身會發揮較強的固定骨骼功能,有研究表明,其固定強度是松質骨強度的5-6 倍,可維持6 個月,抗彎曲能力強。可吸收螺釘在體內可分解為二氧化碳和水,大概需要18 個月可被完全吸收。
綜上所述,可吸收螺釘治療四肢骨關節骨折,不僅有著很高的臨床效果,且有效避免了二次手術給患者帶來的風險與痛苦,深受廣大患者滿意,值得臨床上廣泛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