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呈祥
(青島大學附屬醫院心血管外科,山東青島,266000)
老年冠心病分為五種類型,包括:隱性冠心病、心絞痛、心肌梗塞、心肌硬化、心律失常。隨著患者年齡的增加,生理功能的下降,病情更難得到穩定的控制,發病后治療不夠及時,患者死亡率極高。老年冠心病心律不齊的病因十分復雜,為了取得最優化的治療效果,必須進行不同治療方案的臨床研究,確定更安全、最有效的治療方法。基于此,本文特意分析了胺碘酮治療老年冠心病心律不齊的臨床效果,希望能為醫務人員積極改進診療服務質量提供有效參考。
1.1 研究對象將我院收治的100 例符合“冠心病心律不齊”的老年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后實行隨機分組,科學分組可知:對照組老年患者的男女比例為35:15,年齡在50-77 歲之間,平均年齡(60.04±2.66)歲;實驗組老年患者的男女比例為41:9,年齡在55-80 歲之間,平均年齡(67.21±3.78)歲。
1.2 治療方法先為對照組和實驗組的老年患者提供常規吸氧、利尿治療、強心治療等對癥治療,在此基礎上,對照組專門予以氨茶堿注射液治療,根據老年患者的具體病情,合理調整給藥劑量(200mg-800mg)[1]。實驗組專門予以胺碘酮治療,結合老年患者的實際病情,確定胺碘酮的給藥劑量為0.4-0.6g/天,3 次/天;持續用藥一周后改為0.2-0.4g/天,2 次/天,繼續治療兩周。密切監測老年患者各項生命體征的變化情況,完整的記錄工作內容,從而提供有價值的參考依據。
1.3 觀察指標觀察比較兩組老年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顯效:臨床癥狀基本消除,心律不齊少許發作或不發作;經心電圖檢查結果顯示正常;有效:臨床癥狀有所好轉,心律不齊發作次數有所降低;經心電圖檢查結果趨于正常水平;無效:臨床癥狀及體征無明顯改善。進行老年患者診療服務滿意度、不良反應發生率的統計分析,使用SPSS 21.0 專業軟件處理相關數據,計量資料實施卡方檢驗后,以p<0.05 代表組間結果差異性的統計學意義。
2.1 老年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對照組與實驗組老年患者冠心病心律不齊臨床治療效果的比較分析,可見表1:

表1:老年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
2.2 老年患者的診療服務滿意度對照組與實驗組老年患者針對診療服務進行的滿意度評價,可見表2:

表2:老年患者的診療服務滿意度(%)
2.3 老年患者用藥后不良反應的發生率對照組與實驗組老年患者冠心病心律不齊治療中用藥不良反應發生率的統計分析,可見表3:

表3:老年患者用藥后不良反應的發生率(%)
心律不齊是老年冠心病患者最為常見的一種表現,會對患者的生命安全構成較大程度的威脅。所以,有必要對患者采取行之有效的醫治方案[2]。在臨床中,有學者針對老年冠心病心律不齊患者主張采取氨茶堿注射治療,雖然能夠獲得一定的效果,但此類藥物容易使患者產生嘔吐及惡心等不良反應。有臨床研究者發現:老年冠心病心律不齊患者采取胺碘酮治療,能夠使患者心律不齊癥狀得到有效緩解,并降低心力衰竭、心源性猝死以及心源性休克等并發癥的發生[3]。
綜上所述,在老年冠心病心律不齊的臨床治療中,必須選用安全有效的治療方法。給予老年患者胺碘酮治療不僅具備這一優勢,而且效果十分顯著,能夠使老年患者心律不齊癥狀得到有效地緩解,并且降低老年患者用藥后不良反應的發生率。因此,胺碘酮治療方法值得在臨床中推廣及應用,也要引起廣大醫務人員的高度重視,必要時可以進行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