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俊虎
(安陽市人民醫院神經外科,河南 安陽 455000)
慢性硬膜下血腫發病前多伴有頭部外傷史,屬于常見的顱腦損傷繼發性損害。該病多見于老年群體,主要是因為老年人腦組織逐漸出現生理性萎縮,在顱內有較大的移動空間,靜脈竇、橋靜脈及蛛網膜粒易受損而導致出血[1]。血液多積聚于蛛網膜與硬腦膜之間,早期通常僅有輕微癥狀,頭顱外傷3周后,出現頭暈、惡心、嘔吐等明顯癥狀,甚至發生精神意識障礙,誘發顱內壓升高[2]。慢性硬膜下血腫一般難以自愈,多采用外科手術將血腫清除,以解除壓迫。鉆孔引流術相比于傳統開顱血腫清除術更易于操作,且具有創傷輕、并發癥少,預后效果好等優勢[3]。目前,鉆孔引流術主要分為單孔與雙孔鉆顱兩種,但臨床對兩種手術應用優劣仍有不同意見。為此,本研究比較單孔與雙孔鉆顱引流術的應用效果,以探尋更為安全高效的治療方式。
選擇2017年9月至2018年9月安陽市人民醫院收治的慢性硬膜下血腫患者76例,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2組,每組各38例。觀察組男21例,女17例,年齡62~83歲,平均(71.54±6.28)歲;血腫量32~68 mL,平均(51.06±4.83)mL;臨床表現為記憶力減退12例、意識模糊11例、肢體活動障礙9例、小便失禁6例。對照組男22例,女16例,年齡63~84歲,平均(70.09±6.14)歲;血腫量33~69 mL,平均(50.18±4.75)mL;臨床表現為記憶力減退10例、意識模糊12例、肢體活動障礙8例、小便失禁8例。2組性別、年齡、血腫量及臨床表現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本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通過,患者及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
1)納入標準:經顱腦CT或MRI檢查確診為慢性硬腦膜下血腫[4],CT檢查可見顱骨內板下半月形低密度、等密度及混雜密度占位陰影;頭顱MRI檢查可見內板下半月形占位T1加權低或等信號,T2加權高信號。2)排除標準:患有顱內血管畸形、血液病或惡性腫瘤;合并嚴重心肝腎等器官功能障礙;治療依從性較差;臨床資料殘缺。
觀察組行單孔鉆顱引流術治療。采用局部麻醉或全身麻醉,麻醉滿意后患者取平臥位,頭部向對側偏向,取血腫最厚處,經頂結節前方1 cm、下方約1 cm處做切口,鉆顱孔,后采用咬骨鉗將骨孔直徑擴大至約2.5 cm,放置引流管,進行骨蠟止血;再分層后,十字切開硬腦膜,將邊緣懸吊,確保完整的血腫外膜。將血腫包膜電凝灼開,覆蓋棉片,減慢灰褐色液體或暗黑色血性液體流出速度,以防造成中線擺動過快,而引起急性腦膨出。后將質軟的多孔引流裝置或導尿管伸至血腫腔2/3處,緩慢釋放液體,用與體溫相近的生理鹽水從各個方向反復緩慢沖洗血腫腔,至小凝血塊、局部絮狀物沖出,沖洗液變清亮后,將引流管置入血腫腔3~5 cm。切口關閉后,向高處調整引流管,調整頭位,確保頂部切口處在最高位置,最后經引流管注水排氣。
對照組行雙孔鉆顱引流術治療。與觀察組麻醉及體位相同,第一孔與單孔鉆顱引流術相同,待血腫腔內溢出液體后,暫時采用棉片將血腫腔破口完全封堵,隨后選擇血腫側額部發際內做第二孔,無需將骨孔擴大。采用同樣方法將硬膜與血腫包膜切開,將引流管置入額部,形成兩管對沖反復沖洗狀態,且注意不斷改變角度。待沖洗液清亮后,頂部引流管與單孔方向相同,額部最高點放置額部引流管,依次將頂部切口、額部切口關閉,最后抬高額部引流管,經頂部引流管注水排氣,使氣體經額部引流管流出。
術后處理:2組患者術后均采用生理鹽水加快腦膨脹,通常2~3 d可接受CT復查,血腫基本清除即可將引流管拔除,若仍存在CT信號較高的血腫殘留,則將3~5萬U尿激酶導入血腫腔進行沖洗。
1)比較2組手術指標,包括手術時間、hs-CRP水平及中國卒中量表(CSS)評分。CSS評分包括意識水平、水平凝視、肢體活動等8個項目,共45分,評分越高則神經功能損害越嚴重。
2)術后3個月,對比2組術后并發癥及復發情況,并發癥包括急性顱內血腫、顱內積氣、癲癇等。
觀察組手術時間短于、hs-CRP水平低于對照組(P<0.01);2組CS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手術指標比較
觀察組急性顱內血腫、癲癇發生率及復發率與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但觀察組顱內積氣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慢性硬膜下血腫多發生于老年群體,主要出血原因是橋靜脈受損,血液在硬腦膜下腔積聚,進而形成慢性硬膜下血腫,導致顱內壓升高,引起腦組織受壓[5]。究其原因在于,老年人腦組織萎縮、動脈粥樣硬化造成血管硬化受損、服用抗凝藥物影響凝血功能[6]。由于多數患者早期受傷較輕,起病緩慢,加之早期無明顯癥狀,易為患者及家屬忽視,導致就診時顱內已有大量血腫,極有可能因牽拉到周圍新血管,而造成血管破裂,加重出血。因此,臨床應高度警惕該病的診斷,及時采用合理治療方式,以改善預后[7]。
目前,手術仍是公認為治療慢性硬膜下血腫的最佳方案,能夠快速清除血腫,達到降低顱內高壓、解除腦疝的效果。既往臨床采用開顱血腫清除術治療慢性硬膜下血腫,盡管可獲得較為理想的臨床療效,但存在手術時間長、操作繁瑣、創傷大、并發癥多等諸多不足,因而往往不作為臨床首選[8-9]。顱骨鉆孔術具有易于操作、創傷輕、住院時間短等優勢,術中以生理鹽水多次沖洗能夠盡量沖洗干凈局部纖溶物,術后持續引流亦可預防血腫復發。hs-CRP是臨床常見的炎性指標,其水平變化即可反映手術創傷大小[10]。本研究結果顯示,2組CSS評分相近,表明單孔與雙孔兩種手術均可有效治療慢性硬膜下血腫;但觀察組手術時間短于對照組,hs-CRP水平低于對照組,表明單孔鉆顱引流術在縮短手術時間的同時,能夠有效減輕手術創傷。2組急性顱內血腫、癲癇等發生率及復發率相近,但觀察組顱內積氣發生率低于對照組,主要是因為單孔鉆顱引流術可減少手術時間,血腫引流較慢,且腦組織也是緩慢移位;而雙孔鉆顱引流術對血腫排出速度控制效果欠佳,易出現顱內壓波動,進而導致顱內積氣。但單孔鉆顱引流術仍有不足,如血腫部位周圍血液黏稠度較高時清除效果不夠理想,引流管易壓迫病灶周圍腦組織,不利于腦組織功能恢復。
綜上所述,單孔鉆顱引流術可獲得與雙孔鉆顱引流術相近的臨床療效,同時有助于縮短手術時間,減輕手術創傷,降低機體炎癥反應,有利于改善患者預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