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飔宇
(湖北中醫藥大學,湖北 武漢)
近二十年來,我國肥胖患者數量日益增長。中國健康營養調查(China Health and Nutrition Survey,CHNS)的數據顯示,從 1993 年至2009年的17年間,成年人超重/肥胖的患病率從13.4%增加至26.4%,總體呈線性增長;成年人腹 型肥胖的患病率從18.6%增長至37.4%,平均年增 長1.1%,顯著高于超重/肥胖的增長速度[1]。肥胖與多種疾病的發生發展相關,世界衛生組織(WHO)對于肥胖的定義是可能導致健康損害的異常或過多的脂肪堆積,并在2014年8月的報道中指出,超重與肥胖是全球第六大死亡風險。肥胖是2型糖尿病、高血壓、血脂異常、心血管疾病等多種疾病的危險因素,造成巨大的疾病負擔,已成為國際上最嚴重的公共衛生問題之一。目前對于肥胖最有效、最安全的基礎治療是科學合理的營養治療聯合運動干預[1]。近年來,隨著中醫藥的研究不斷深入和推廣,如中藥湯劑、針灸、穴位埋線療法等方法,均有一定減重效果。本文就近年中醫藥對于肥胖的減重效果研究進展綜述如下。
《黃帝內經》中把肥胖分為肥、膏、肉三種類型,《靈樞·衛氣失常》中說:“人有肥、有膏、有肉......腘肉堅,皮滿者肥;腘肉不堅,皮緩者膏;皮肉不相離者肉。”原文指出:肉堅實,皮膚完滿健好的,屬肥型;肉不堅實,皮膚松弛的,屬膏型;皮肉緊連,不相分離的,屬肉型。可以看出,是以皮下脂肪的多少來對肥胖進行的分類。并且在《黃帝內經》中也記載了許多與肥胖相關的疾病,比如中風、消渴、偏枯等,如《素問·通評虛實論》提到:“凡治消癉仆擊,偏枯痿厥,氣滿發逆,肥貴人,則高粱之疾也”。后世醫家在《內經》的基礎上,不斷豐富了對肥胖的認識。漢代張仲景《金匱要略·血痹虛勞病脈證并治》中說:“夫尊榮人骨弱肌膚盛。”發現了肥胖的人容易發生骨的病變。元代朱彥修《丹溪心法》和清代喻昌《醫門法律》中提及肥人多痰濕。明代張介賓《景岳全書·雜證謨》中提到肥人多氣虛。清代吳道源《女科切要》中說:“肥白婦人,經閉而不通者,必是痰濕與脂膜壅塞之故也。”
肥胖的形成與多種因素相關。首先是環境因素。王康馨等[2]認為環境中存在著“環境誘胖劑”,“環境誘胖劑”是一種由雙酚A、己烯雌酚、全氟烷基酸(PFOA)、有機氯、有機錫、鄰苯二甲酸酯等二十多種(類)化學物或藥物,其誘胖機制主要為改變脂質穩態平衡和脂肪儲量,代謝機制的調定點,促進脂肪的積聚。環境誘胖劑普遍存在于食物、飲水、空氣等生活、生產和娛樂環境中。
其次是飲食不節。任海燕等[3]認為肥胖的病因與飲食習慣密切相關,三種不良的飲食習慣包括飲食結構不合理、飲食不規律、飲食無度。減少動物性食物、高熱量食物的攝入,規范進餐,干預飲食習慣,可有效預防肥胖癥的形成,對進一步積極預防因肥胖導致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的發生具有重要意義。《素問奇病論》中“此肥美之所發也,此人必數食甘美而多肥也”的論述,也表明了飲食失于節制是導致肥胖的關鍵因素。
缺乏運動,也是造成肥胖的原因之一。朱曉庚等[4]對運動和靜坐的行為進行了研究,其中提到下降的運動水平和增加的靜坐行為可以導致兒童青少年肥胖。中醫講動則生陽,靜則生陰。喜好坐臥懶動的人,陰盛而陽弱,陽氣的氣化功能不足,則可導致津液停滯不能運化,進而化為脂膏而致肥胖。
肥胖的發生具有一定的家族多發性,現代研究發現肥胖具有一定的遺傳性。張雪等[5]研究了近年來國內外發現的肥胖相關基因,分析得出基因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肥胖的發生。葛少欽等[6]通過對父代肥胖在跨代遺傳中的表觀遺傳作用進行闡述,進一步明確父代肥胖可通過表觀遺傳因子實現表觀遺傳跨代遺傳,進而影響后代健康。
《素問·奇病論》曰:“肥者令人內熱,甘者令人中滿。”“中滿”的意思就是痰濕、氣郁。《靈樞·逆順肥瘦》云:“廣肩腋項,肉薄厚皮而黑色,唇臨臨然,其血黑以濁,其氣澀以遲。”是指肥胖是在痰濕的基礎上,發生血瘀和氣滯。
杜涵哲等[7]從三焦理論出發,認為氣的升降出入、津液的生成輸布都依賴于三焦的作用,所以三焦的阻遏是引起肥胖的關鍵,三焦為元氣之所在,元氣虛衰導致三焦失司而水谷運化失調,痰濁內生,形成肥胖。
殷茵等[8]收集了1528例肥胖病發高脂血癥患者資料,按照患者癥狀、體征分為胃腸腑熱型、脾虛濕阻型、脾腎陽虛型、肝郁脾虛型、痰濕內阻型、陰虛夾瘀型六組不同證型病人。文中提到脾虛濕阻型患者占比(49.89%±19.05%)與痰濕內阻型患者占比(51.22%±17.29%)。
楊芳[9]對北京市朝陽區團結湖社區超重、肥胖患者的中醫證型進行歸納分析得出脾虛濕阻型86例(32.33%),肝郁氣滯型86例(32.33%),脾腎陽虛型60例(22.56%),陰虛內熱型22例(8.27%),胃熱濕阻型12例(4.51%)。
李雅楠等[10]分別從古代醫家對肥胖的分型、現代中醫學者對肥胖的分型、西醫角度的體重指數和代謝特征闡述。《黃帝內經》中有云:“黃帝曰:何以度知其肥瘦?伯高曰:人有脂、有膏、有肉”。《中醫內科學》將肥胖分為4型:胃熱滯脾、痰濕內盛、脾虛濕盛、脾腎陽虛。也有根據體質分型,痰濕型、氣虛型、痰濕夾瘀型。認為雖然肥胖者體型相似,但治療上不可一概而論,個體化治療方案是未來醫學發展的重要方向。
綜合多人的研究結果,可以發現肥胖的證型以痰濕為主,其他的證型都是以痰濕為基礎,發生變證而得。
肥胖是多囊卵巢綜合征的主要癥狀之一,過多的脂肪沉積不僅對患者的代謝產生影響,還會大大增加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所以減肥是一種重要的治療手段。
楊正望教授運用健脾化痰方聯合泰白治療肥胖型PCOSIR,研究結果表明本方改善PCOS-IR的臨床癥狀及指標效果顯著,更重要的是可提高排卵率恢復正常月經周期[11]。劉亞絨等[12]采用蒼附導痰湯加減方治療肥胖型多囊卵巢綜合征100例,與對照組相比,治療組BMI有明顯降低。張文峰等[13]運用溫腎健脾化痰祛瘀聯合穴位埋線治療肥胖型多囊卵巢綜合征95例,通過觀察發現與西藥對照組相比,經過治療后治療組的體重下降明顯,優于對照組。李海霞等[14]采用益腎化痰方和枸櫞酸氯米芬膠囊分別治療肥胖型多囊卵巢綜合征104例,對照結果表明益腎化痰方降低BMI和WHR的作用優于西藥。
肥胖是糖尿病的危險因素之一,將體重控制在正常范圍內,也是治療糖尿病的目標之一。熊興江[15]運用葛根芩連湯治療一例糖尿病、腦梗死、肥胖癥,伴頭暈、便溏患者時發現,患者服藥后,在諸癥改善的同時,體質量下降3.5kg。張會君[16]用健脾利濕方聯合利拉魯肽治療42例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發現相較于單純使用利拉魯肽,健脾利濕方聯合利拉魯肽治療的患者降低BMI效果更理想。
王雪等[17]對疏肝運脾方治療肥胖相關性高血壓的臨床療效進行了觀察,發現治療后兩組間肥胖指標 (BMI、WHR和WC)比較差異雖無統計學意義,但試驗組數值低于對照組。龍敏等[18]采用活血潛陽方聯合西醫治療腹型肥胖性高血壓35例,通過與單純西醫治療的對照組相比較,發現活血潛陽方聯合西醫治療腹型肥胖性高血壓可有效控制血壓、體重指數,延緩腹型肥胖性高血壓病人的心臟損害。
程鵬等[19]運用化痰祛濁活血湯結合穴位埋線治療單純性肥胖痰濕型68例,能顯著降低患者體重。王苑等[20]使用苓桂術甘湯配合艾灸治療單純型肥胖的中年女性37例,得出結論治療組BMI下降程度優于對照組。趙倩等[21]人觀察了運用輕身消脂湯、穴位埋線治療脾虛濕阻型單純性肥胖患者共240例,認為內外同治聯合療法或者單純一種療法對脾虛濕阻型單純性肥胖患者體重、腰圍、BMI均有很好的療效,但綜合治療優于單一治療。梁炳君等[22]認為俞募配穴法穴位埋線聯合加味苓桂術甘湯治療脾虛痰濁型單純性肥胖時的減重效果,優于單純使用中藥治療。
在治療單純性肥胖方面,單一中藥方和單純針灸等外治治療均有明顯的減重效果,但綜合治療效果普遍優于單一治療。
單純的針灸治療多針對單純性肥胖,對于非單純性肥胖者多聯合治療原發疾病藥物使用。林如意等[23]運用溫陽益氣針灸方和常規針灸分別治療單純性肥胖癥各53例,對照后得出結論溫陽益氣針灸方治療單純性肥胖癥具有更好的減重效果,并能改善患者的氣虛癥狀。潘龍[24]觀察了50例采用溫陽益氣灸法的單純性肥胖患者,與對照組針刺法相比,得出溫陽益氣針灸方治療對于減輕體質量指數和腰圍的效果更好。閆劍坤[25]等觀察了針灸治療的95例不同程度的肥胖伴高脂血癥患者,發現輕度肥胖組的臨床總有效率高于中度肥胖組、重度肥胖組,肥胖程度與療效呈負相關,說明隨著肥胖患者的肥胖程度提高,其減重難度增大。
穴位埋線是基于針灸發展而來的治療手段,適應了現代快節奏的生活方式,治療時間和次數都比針灸少,受到了很多人的歡迎。陳宜恬等[26]觀察了35例運用穴位埋線的肥胖型高脂血癥患者,與運用針灸療法的對照組相比,治療組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且隨訪3個月后其復發率低于對照組。說明穴位埋線具有平穩減重、減脂的特點。
黃帝內經原文《素問·四氣調神大論》:“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體現了中醫“未病先防、既病防變”的思想。而肥胖作為多種疾病的危險因素之一,近年來對它越來越多的關注,正是這種思想的體現。對于單純性肥胖,或是尚未達到疾病診斷標準伴有肥胖的患者,減肥是對于延緩疾病發生的必要手段。但除了飲食、運動外,西醫不會予以藥物干預,對于部分患者來說難以耐受,此時中醫治療可以輔助患者進行減重,不僅能增加減重效果,也能改善患者體質,延緩疾病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