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長松,楊開雯
(信陽職業技術學院醫學院,河南 信陽)
農村因為其地理位置偏遠,經濟發展落后等,合格的基層衛生工作人員存在著極大的不穩定性。我國的衛生工作薄弱在農村,同時農村因留守兒童、老人聚集,外出就醫特別不方便,突顯農村衛生工作的重要性。鄉村醫生為農村居民提供方便價廉并且相對安全有效的基本醫療衛生服務,也提供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鄉村醫生長期生活在農村,與周圍人關系密切,對于周圍服務人口的健康狀況有著較為詳細的了解,這極大地方便鄉村醫生開展公共衛生工作。承擔著農村衛生工作的責任的鄉村醫生發揮著極大的作用。雖然新醫改以來,國家開始重視鄉村醫生的保障政策和長效發展機制,但是目前仍存在著許多的問題,如勞動與收入成反比、執業(助理)醫師占比很低、醫療風險加大、補充人員嚴重不足、養老得不到保障、繼續教育形式化等問題[1]。鑒于農村衛生工作的重要性及目前存在的問題,有必要統籌考慮農村衛生工作,特別是鄉村醫生的隊伍建設問題。
息縣政府大力推進分級診療及醫共體建設工作的同時,創新性的探索鄉村醫生的保障政策和長效發展機制。其中息縣衛計委選拔一批學員,委托信陽職業技術學院定向培育后安排在村衛生室就業,以充實和加強鄉醫隊伍。
本文以息縣鄉村醫生訂單式培養為例,來思考該種模式的意義和實踐過程中遇到的問題,筆者為該班的班主任。息縣通過鄉村醫生推薦結合自愿報名的方式確定學員,委托信陽職業技術學院醫學院按照農村醫學教育計劃單獨編班教學。由息縣財政根據院校錄取定向、免費醫學生的數量,按照學費、住宿費每生每年2200元標準,預交教材費每生每年800元標準,核撥至培養院校,學員不另外繳納任何費用。息縣政府財政按照每生每月200元給予生活補助,學生按照國家現行政策享受普通中專生的待遇(涉農專業免學費及享受生活補助每生每月200元)。學歷為中專農村醫學,學制為三年全日制,學員的日常管理由信陽職業技術學院醫學院按照普通在校生無差別管理,同時定期與息縣衛計委就學員的生活問題、學習成績、遵守紀律情況定期溝通。學員完成學業取得畢業證后,由息縣衛健委原則上根據工作需要、就近原則統一安排到鄉村衛生室上班,服務期限為6年(含6年)及以上,少數成績特別優秀的學員可考慮安排到鄉鎮衛生院工作[2]。學員如果由于自身原因,不能完成協議規定的服務年限,退還已經享受的財政支付的生活補助,并償還違約金6萬元。
高等職業教育校企合作是未來辦學的主流,訂單式培養鄉村醫生是校企合作的一種形式。
鄉村醫生因個體行醫風險大,成長周期長,待遇不高等原因,有青黃不接的現象。目前鄉村醫生隊伍老化,普遍的專業技術水平低,學歷層次低等問題突出。很大部分的鄉村醫生因無學歷無法報考鄉村執業(助理)醫師,行醫資格的問題長時間得不到有效解決。息縣衛計委的鄉村醫生定向培育政策,為鄉村醫生隊伍注入了新鮮血液,并考慮到了鄉村醫生行醫資格的問題。鑒于學員的確定,由鄉村醫生推薦,自愿報名相結合的方式,學員的家庭多為鄉醫家庭,甚至為醫生世家,學員利用周末及寒暑假在家幫忙,參與臨床診療工作及基層公共衛生服務。這樣能達到理論聯系實際的效果,有利于畢業后盡快上手基層衛生室工作,從而有利鄉村醫生隊伍的穩定。
為了強基層醫療機構,國家探索“3+2助理全科醫師”人才培養模式,多地按照“定向招生、訂單培養”的原則,希望臨床醫學專科畢業生參加完全科醫師培訓后能夠長期在鄉鎮衛生院及城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服務,雖然起到一定作用,但仍然留不住人才[3]。村衛生室的吸引力相對基層衛生院更是不足,如何能夠保證把人留下,是值得進一步思考的問題。學員的確定,由鄉村醫生推薦,自愿報名相結合的方式,學員的家庭多為鄉醫家庭,甚至為醫生世家,學員利用周末及寒暑假在家幫忙,參與臨床診療工作及基層公共衛生服務。這樣能達到理論聯系實際的效果,有利于畢業后盡快上手基層衛生室工作,從而有利鄉村醫生隊伍的穩定。學員定向培養結束后可取得中專農村醫學學歷,可以報考鄉村執業助理醫師,為后期解決鄉醫的執業化提供學歷保障。
學員的管理,學院原則上要求同普通在校生無差別管理,注意同息縣衛計委兼職聯絡人定期溝通。2018級息縣定向班共報到學員36人,退學3人(因家庭原因),其中很大部分為脫離校園多年的學員,并且學生之間年齡差別懸殊,最小的為2004年人,最大的年齡為1983年人,存在著很大的管理難度。由信陽職業技術學院醫學院按照普通在校生的管理保證了學習的質量,注意同息縣衛計委的溝通保證了管理效果。班級部分學員為中共黨員,注意充分發揮黨員的先鋒帶頭作用,任命為班長等,效果甚佳,部分學員為退伍軍人,在部隊的大熔爐鍛煉過,組織紀律性強,注意納入班委隊伍,從而為這個特殊性質的班級的管理打下堅實的制度基礎。對于年級大的,盡可能也納入班委隊伍,如不愿意擔任班委,注意經常找他們談話,要求他們好好學習遵守班級學校紀律的同時,注意起到模范帶頭作用,因為其年齡偏大,相對來說更加懂事,老師找其談話,效果佳。
雖然學院要求學員的日常管理,原則上同普通在校生無差別,鑒于學員確實同普通學生在年齡、心理上等差別巨大,作為該班的班主任,在管理過程中注意側重學習、可能造成學員人身安全受到威脅的因素等,既要堅持原則,又要具有靈活性。
臨床醫學教育主要是按照大醫院的服務模式,而鄉村醫生的服務模式與大醫院差別很大。學校按照中專農村醫學專業安排課程,盡可能突出“農村”的特色。在保障基礎理論夠用的同時,盡可能加大實踐操作的占比。在實踐課程中,又特別強調護理操作技術、中醫技術等。學校考慮到學員畢業后的工作中,基層公共衛生服務占重要位置,有針對地安排相應課程。
班級的大部分學員由于年齡偏大,并且離開校園多年,在社會上摸爬滾打,深知學習機會的不易,普遍能夠遵守學校規章制度,認真學習,任課教師均反應本班級學風優良。培養方案有以上好處的同時,也存在著一些問題。
由于大部分學員為成年人,甚至育齡婦女,部分學員需要請產假休學;有部分年齡較小的應屆初高中畢業生,上學期間有想法,退出培養協議轉普通農村醫學班,參加對口升學考試進一步提高學歷等。定向培養班的學生的確定問題,考慮到鄉鎮醫生及鄉村醫生的推薦能夠確定學員的穩定性,但是也容易滋生腐敗,可能把一些條件不符合的人員推薦進來,如身體素質差的、組織紀律性不強的等,應嚴格把關入口關。根據協議,學員由息縣確定,必要時在報到時對學員進行身體、文化課基礎、心理健康水平等進行復查,以此來保證學員的質量。
本班的學員情況具有特殊性,多承擔著家庭生活的重擔,上有老下有小,每月的息縣衛計委的財政補助200元很是單薄,退學3人俱是因為家庭問題,有少數學員利用業余時間兼職,有必要加大財政支持力度,如此才能保證學員隊伍的穩定性。
作為該班的班主任,在學生日常管理過程中與學生交流了解,學生對未來的鄉醫工作惶恐,有的關注執業藥師報考,有的考慮改行,著手給自己留“后路”。這也提示息縣政府,在考慮如何加強鄉醫隊伍建設問題的同時,也應該特備重視采取配套措施留住人才,如提供鄉村醫生編制,參加各種社會保險等。
訂單式培養鄉村醫生意義很大。本屆息縣鄉村醫生定向培養班為第一屆,經驗不足,雖不乏一些創新的舉措,以上舉例的休學問題、退出訂單培養繼續提高學歷的問題、學員的確定問題、及如何同普通農村醫學班銜接等問題突出,有必要進一步加強制度建設。為了能夠把定向培育的鄉村醫生留在基層,應該統籌農村衛生工作,加強對鄉村醫生的保障機制和長效發展機制建設,當前最重要的是落實各項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