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小芳,朱玉婷,倪明珠,磊彤華,丁韌,胡秀瓊,孫艷
(蕪湖市第二人民醫院,安徽 蕪湖)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下稱新冠肺炎)是一種新發傳染病,2019年12月在中國湖北省武漢市發生并局部暴發,目前我國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雖然取得積極成效,但全球的疫情依然非常嚴峻,2020年1月31日,世界衛生組織(WHO)總干事譚得賽宣布,新冠肺炎屬于“國際緊急公共衛生事件”[1]。國內外的疫情均顯示,醫院感染成為這次疫情廣泛傳播的重要因素之一,對疫情控制及醫務人員的健康造成極大影響[2]。2月7日武漢大學中南醫院在《JAMA》中發表的關于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文章中,被納入分析的單中心、138例患者中,57(41.3%)例是醫院內感染,其中10名為醫護人員[3]。由此可見,醫療機構是發生新冠肺炎傳播重要場所之一,如果醫護人員防護不當,或醫院感染控制工作存在薄弱環節,將對新冠肺炎疫情的播散帶來很大影響。由于我國幅員遼闊,經緯度跨度大,各地區的人文特點及氣候特征不全相同,在采取防控措施和策略上具有各自的特點[4],為更好的提高防疫效果,本文就蕪湖市新冠肺炎定點收治醫院的感染防控工作進行詳細報道,為其他防疫部門提供預防新型冠狀病毒醫源性感染院感控制工作取長補短的經驗。
我院是三級甲等綜合性醫院,新型冠狀肺炎定點收治醫院,醫院有床位1910張,擁有職工2166人,其中醫生685人,醫技人員204人,護士1028人,行政后勤人員249人。物業人員522人,2019年出院病人例次6.9萬人次,門急診人次120.4萬人次。
在醫院組織成立疫情防控指揮部的基礎上,通過院內專家討論及院外專家咨詢的方式制定防控措施。具體防控措施如下:
1.2.1 健全醫院感染管理組織,明確職責分工
醫院感染管理科是預防與控制醫院感染、防止傳染病在醫院暴發流行的重要職能部門,擔負著傳染病在院內監測、控制、消毒隔離、指導與監督檢查等職責。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后,院感科立即響應,依托醫院感染管理三級網絡組織,在全院范圍內開展醫院感染及傳染病暴發流行防控專項活動,明確各科室應履行的職責,強調科室主任、護士長是所在科室醫院感染防控第一責任人,負責本科室醫務人員和患者、家屬的疫情防控管理工作;后勤保障部門負責醫院醫療廢物、污水處置及提供傳染病預防與控制所需物資;藥耗供應部門負責提供醫務人員防護用品。
1.2.2 優化布局流程,控制感染源
新冠肺炎為一種呼吸道傳染病,傳播方式主要是空氣飛沫傳播或接觸傳播。大部分綜合醫院的建筑布局、工作流程都達不到應對呼吸道傳染病的相關要求。如何在醫院現有條件下,規范完成發熱病人、新冠肺炎疑似病例或確診病例的診治,需要院感科人員提前介入,完成診療場所布局流程規劃,防止交叉感染。
綜合性醫院門診患者病種復雜,人流量大,就醫無序[5],做好預檢分診是防止院內交叉感染的第一步。同時醫院臨床及醫技科室設置多,院區內患者及家屬多,給新冠肺炎疫情期間院感防控工作帶來很大困難。新冠肺炎發熱門診、隔離病房的設立既要結合疫情發展需要,又要兼顧醫院日常診療工作。發熱門診必須符合呼吸道傳染病防控基本的“三區兩通道”,診室按有無武漢接觸流行病學史分特殊診室、一般診室,兩個診室有獨立的路線,安排專門的醫務人員。醫務人員、患者路線不交叉,醫務人員工作不交叉,從物理屏障上阻斷感染源。
在設立新冠肺炎隔離病房時,按照《醫院隔離技術規范》[6],嚴格劃分清潔區、潛在污染區、污染區,工作人員通道和病人通道分開。獨立改造醫院一棟14層住院樓時,騰空原有住院病人,將最高樓層設為清潔區,中間樓層設為潛在污染區,即醫生護士辦公場所,方便醫務人員工作。以潛在污染區為中心,上下各樓層設為污染區,用來收治病人。行走路線按照潔污分開原則,西側電梯作為醫務人員清潔電梯,東側電梯作為污染電梯;大樓中間兩部電梯用來運送物資,所有電梯按工作需求設置停靠樓層。東西兩側樓梯作為進入污染區的緩沖間,安裝門作為實際物理隔斷。各區域張貼明顯標識和路線指引,做到人流物流分開,不交叉,不逆流,從布局流程上杜絕了醫院交叉感染發生。這種設計方案得到本市其他綜合醫院同行認可并借鑒。
1.2.3 加強醫院重點部門管理,阻斷傳播途徑
為有效控制醫院感染,減少突發性傳染病在醫院內暴發流行,減少重大傳染病危害,應在制定醫院傳染病、感染預防與控制措施前提下,及時采取措施,對醫院重點部門、重點環節、重點人群進行干預。院感科在疫情期間,根據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特點,評估醫院各部門、各環節和各人群醫院感染風險等級,梳理了16個重點部門、13個重點環節及3類重點人群,分類施策,制定相應的措施與流程。
對預檢分診、發熱門診、隔離病房、兒科、產科等一些感染高發科室 ,要做好隔離處理,醫護人員及患者均要佩戴防護用品,避免交叉感染。院感科制定了全院格式統一,簡單明了“疫情期間感染防控指引”,從患者及家屬管理、醫務人員防護、消毒隔離方法、醫療廢物處置等方面給出具體可操作的要求,通過醫院辦公平臺發送到各科室。對于病人在院內轉運、急救車院外轉運、影像學檢查、個人防護用品穿脫等重點工作環節,則與對應科室人員不斷討論,優化工作流程。
在疫情防控期間,綜合性醫院需要加強人員管理,本院每天進出院區幾千人,這里面有醫務人員,有病人和家屬,有探視者、有物業公司人員、有安保人員等等,如何做好人員管理,防止疫情在院內暴發,是感控人員面臨的巨大挑戰。疫情期間,院感科按照醫院工作人員工作地點不同,把人群按工作區域風險等級分為高風險、中度風險和低風險人群3類重點人群,對不同風險等級人群實行不同的管理。對于在發熱門診、隔離病房工作的高風險醫務人員,按照國家衛建委通知要求,這些人員相對固定,實行集中管理,醫務人員每日二次自測體溫。盡可能減少和其他醫務人員的接觸,在返回原來崗位前,實行一定時間的醫學觀察。
對于臨床醫技科室醫務人員、行行政后勤工作人員等中度風險和低風險人群,則推薦實行標準預防。院感科在醫院辦公平臺發布了致全院員工的防護指南,要求每一個工作人員進入醫院戴口罩,坐醫務人員專用電梯,在電梯內不隨意觸摸。不同科室人員之間如果不是特殊需要,盡量不串門,不聚集,院內會議多采取網絡形式。科室之間診療器具盡量不互借。診療時盡量和患者保持一米以上距離。對就診患者開展必要的健康宣教,宣傳傳染病暴發流行原因,提高患者自我防護意識,要求戴口罩、咳嗽禮儀,坐患者固定電梯。特殊時期建議不探視或少探視,減少陪護人員,陪護人員盡量固定。
1.2.4 加大新冠肺炎防控宣傳培訓,保護易感人群
綜合性醫院醫務人員對傳染病認識比較薄弱,存在兩極分化現象,一部分人過于小心翼翼,一部分則麻痹大意,認為無所謂。醫院感染管理科應充分發揮宣傳教育職能,宣傳傳染病和醫院感染預防知識,教育全體工作人員重視醫療活動中的隔離原則,了解新冠肺炎的傳播途徑,做好針對性隔離措施。重視職業防護,提倡標準預防的理念,督促落實防護措施。新冠肺炎疫情開始時,我院采取網絡培訓、科室現場培訓、小范圍集中培訓等多種方式,對重點部門,開展面對面專項培訓,在強調標準預防的基礎上,實施重點培訓,尤其是穿脫防護用品、手衛生、清潔消毒方法、醫療廢物處置等內容,要求人人掌握,新冠肺炎防控知識知曉率達100%。對普通臨床醫技科室、行政后勤人員的培訓,則是制定告全院職工的“個人防護指南”通過釘釘辦公系統、微信群發布至全院每一個職工,指導工作人員進入醫院區域、工作間隙、生活中等注意事項,旨在提高全院員工的防護意識,杜絕新冠肺炎醫院感染的發生[7]。對物業人員、安保人員,采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和操作示范等方式,重點培訓新冠肺炎基本防控知識、環境物體的清潔消毒方法、醫療廢物處置、個人防護方法和職業暴露的防范等,便于物業工人和安保人員熟悉掌握。
1.2.5 認真履行監督檢查職能,確保感染防控質量
醫院感染管理部門應強化監督職能,監督各項醫院感染管理法規、院內規章制度及新冠肺炎防控應急預案的落實和執行情況。醫院在疫情期間成立了八個督查小組,每個小組由院領導任組長,相關職能部門負責人任組員,每個督察組包干一些科室,督查小組不定期對全院進行檢查。重點檢查醫務人員對新冠肺炎防控知識掌握情況;就診轉運流程是否順暢;消毒隔離措施、個人防護是否規范;醫療廢物處置、污水處理是否符合環保要求等等。通過檢查,不斷改進疫情防控中的感控工作,規范醫療行為,以防止在傳染病救治過程中發生醫院內交叉感染,保障醫務人員和患者的安全,保障了醫院安全。
我院從1月下旬抗擊疫情開始,截至3月31日,發熱門診4139人,應急隔離病房收治疑似病例146人,收治確診病例26人,其他住院病人平均在800人左右,無患者發生醫院感染,無醫務人員發生醫院感染,真正實現“零感染”,疫情防控工作多次接受省、市檢查組檢查并肯定。
新發傳染病在早期除對疾病本身認識不足外,醫院建筑布局及服務流程不合理,臨床醫務工作者對傳染病的診治操作規范不熟悉及隔離保護措施不力等原因[8],在發病初期對醫務人員容易造成直接傷害[9]。所以必須把感控工作做在前面,采取必要措施對醫院感染及傳染病進行預防和控制,就能夠有效提高防控效率和質量,杜絕傳染病在醫院內聚集暴發。但反思這次疫情防控過程,也發現存在一些不足之處:如騰空病區搬運住院患者時,因是夜間緊急部署,時間緊迫,各科室搬遷時間未分時段、乘坐電梯未按病區相對固定等,都存在一定的隱患,如何加強應急管理,這也是今后我們醫院感染管理人員在面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時應該注意的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