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克平,王培源
作者單位:濱州醫學院煙臺附屬醫院醫學影像科,山東 煙臺264100
進入21世紀,我國高等教育規模隨著社會進步與教育理念的深化改革迅速擴大,克服教育過程中部分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不足已成為教育研究的重點。現代高等醫學院校將培養掌握豐富的醫學專業知識、具備高尚的醫德與職業素養、出色的臨床能力、優秀的醫患溝通能力及一定的科研創新能力的醫學生作為教育教學工作的新要求與新方向[1]。本科生導師制以促進本科生的全面發展為目標,已在國內多所高校專業教學中啟動實施。濱州醫學院煙臺附屬醫院自2016年7月將一對一導師制引入到醫學影像學專業本科生實習教學中,本研究將探討該院實施本科生導師制實習教學的效果、體會與思考,旨在有效提高醫學影像學專業的實習教學質量。
導師制始于14世紀,最初主要應用于研究生教育[2];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將導師制應用到研究生培養層面[3],并逐漸延伸至本科教育領域[4-5]。導師制全程管理與指導學生學習、科研、生活、身心健康與就業發展等方面;教學過程注重因材施教,實行個體化培養,并且緊密結合專業發展前沿與最新研究成果,主要目標是培養全面發展的高素質專業人才[6]。導師制的推廣實施,已逐漸成為眾多高校提升本科教學質量的重要舉措[7-8]。
醫學影像學專業本科人才培養目標為培養具備專業基本理論知識與技能的寬視野、厚基礎、強能力、高素質的實用型醫學影像專門人才。醫學影像學專業實踐性強,專業人才培養注重學生綜合素質與能力提高,注重畢業后勝任崗位工作的專業能力與水平。因此,在實習期應充分利用帶教老師的引導,加強學生的多臨床、反復臨床[9-10]。濱州醫學院醫學影像學專業為省級重點特色專業,基于專業人才特點及培養需要,將實踐教學作為進一步提高學生質量的工作重點,并將導師制引入到實習教學中。導師制的特點與優勢適合于醫學影像學專業人才培養需要,尤其是導師在實習期間的“導”與學生的“學”能夠有效融合,實現個性化培養與引導,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素質與能力、提高學校專業水平和教育教學質量。
2.1遴選合格的專業實習導師導師制實施需要嚴格的導師遴選條件,要求所有導師必須為參加過高等學校教師資格培訓并取得教師資格證的醫學影像學專業授課教師,具有中級及以上專業技術職稱;導師要關注國內外教育教學發展現狀,有先進的教育理念與豐富的教學經驗,尤其是有主持或參與過教學科研工作經驗的教師;導師要身心健康,具有扎實的專業理論與臨床業務能力,熟悉專業發展前沿與最新動態;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并且能夠將科研的方法與思路有效地應用到學生科研能力啟發和培養中。遴選的導師通過雙向選擇,每位導師負責1~2名專業同學的實習全過程。所有導師與學生均需要參加科室的各項集體教學活動。
2.2明確專業導師工作職責
2.2.1加強學生專業知識與技能的培養與指導導師的首要任務是協助學生合理安排實習計劃,通過深入交流與探討為學生制定個體化培養目標,協助學生規范個人發展方向[11]。實習過程中,導師要通過臨床病例強化學生理論知識的復習并實現有效的臨床轉化;結合病例討論,引導學生如何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使其能夠靈活運用專業知識對疾病作出診斷。導師還應注意理論聯系實際,培養學生報告書寫規范、正確閱片思路,提高報告書寫與診斷質量[6]。鼓勵學生主動匯報病例、參與疑難病例討論會及典型病例交流會,通過導師的指導及積極發言,總結經驗逐步形成自我適用的疾病診斷與鑒別診斷思路。
2.2.2培養學生人文素養與良好醫德醫風 醫學生的教育不僅僅是專業教育,更重要的是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因此,在實習過程中,導師要將思想政治內容以言傳身教的形式融入學生的培養與臨床工作中。如導師通過對不同的特殊人群(外傷、急診病人、昏迷病人等)影像檢查的接診、攝影過程,向學生講解各種檢查技術的操作規范、流程與注意事項,同時為學生傳授愛傷觀念等良好的醫德醫風;通過解答病人咨詢、疑難病例病史問詢等培養學生的醫患溝通能力,更好的為今后臨床工作的開展服務。
2.2.3培養學生的科研思維與創新能力 導師要向學生講解專業發展最新進展、關注領域科研新動向,鼓勵學生提出問題并應用新技術進行科學研究。導師可以帶領學生參加自己的臨床科學研究,或者指導學生自我選題,針對某一熱點或興趣領域進行探索,啟發學生的科研思維與創新能力。導師還可以安排學生從病例隨訪、臨床資料收集、文獻檢索、數據整理與分析等方面入手,鍛煉科研基本功,為畢業后臨床或科研工作中的論文寫作、課題設計等奠定基礎。即通過建立以導師為核心的早科研、全程參與的研究型教學模式,培養學生的科研創新意識、實踐能力和協作精神[12]。
2.2.4做好學生的指引者,助其完成角色轉換 導師既是學生的良師也是益友。除專業知識與科研能力培養外,導師還要協助學生完成社會角色的轉換。師生間要建立有效的溝通與交流,導師通過對學生的全面了解,從學生身心健康、人生規劃、醫師角色轉變及畢業后社會適應能力等多維度進行分析,全方位提高學生綜合能力;這也利于導師更好地指導學生解決實習階段的學習、考研、就業等方面的矛盾沖突,培養個體化的實用型專業人才。
3.1導師制有助于學生的個體化健康發展導師制教學法將“教書”與“育人”有機地結合起來。導師能夠實時了解學生思想與心理變化,關注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能夠因材施教,對學生進行系統規范的個性化專業能力培養與指導。導師制可以根據學生的自身特點及就業期望,引導學生制定合理的學習計劃與人生規劃。如有讀研期望的學生,導師在保證專業課程實習、掌握必要的專業知識基礎上,適當加強科研創新能力的培養;實習前參加過國家級、省級各類競賽活動及大學生科技創新項目的同學,導師協助學生建立規范的科研思維,以助于其研究生復試與今后的科研工作;畢業后直接就業的學生,導師注重學生理論知識鞏固、臨床技能鍛煉,職業道德塑造,以提高其畢業后的崗位勝任力。
3.2導師制有利于提高學生臨床實踐技能與能力醫學影像學專業實習的重點是學生實踐能力的提高,如臨床操作技能、影像閱片與診斷報告書寫。導師制可以使學生早期接觸臨床、早期熟悉工作崗位,學習常見病的診斷報告書寫及鑒別診斷,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與應用;各種疑難病例討論、實習講座等專項鍛煉利于學生自我個性化影像診斷思路的形成,利于提高專業理論、實踐技能及臨床綜合能力。
3.3導師制能夠提升學生學習自主性,激發科研興趣在導師的指導下,本科生適當參加臨床科研活動及各種科室討論、專業講座與會議等活動,可以培養其科研興趣和自主學習能力[13]。學生積極參加各種科室臨床活動是其學習主動性的體現,活動過程中的有效互動能夠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學習積極性;在解決問題過程中的文獻查閱與歸納總結,能夠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學習方向性,鍛煉科研參與的自主性。實習生參與的科研工作內容雖然有限,但可以通過點對點、面對面的指導,使學生逐步形成科研思維的整體觀與大局觀,學習如何在整體中尋找創新點;參與科研取得的成果,能夠更有效地激發學生的科研成就感,堅定其對科研工作的興趣與信心,有助于今后的臨床或研究生發展[14]。
3.4導師制能夠提升學生綜合素養,完成臨床醫生角色轉變在醫學生的培養中,良好的醫德、正確的服務意識、高度的責任感與使命感、溝通能力等與“三基”能力同樣重要。在實習過程中,學生對未來的職業進一步明朗并逐漸樹立崇高的職業榮譽感和價值觀;面對全新工作環境學生的學習方式由全職學習向業余學習轉變,學習內容由課本向專業書籍拓展;學生面對的人群由同學延伸至各級醫生、同學、病人及近親屬,在真實的社會環境中需要學會處理各種人際關系和實際問題,應對各種壓力[15]。導師的指導,可以使學生更快地適應加快的生活節奏、緊張的工作學習氛圍及迅速變化的生活環境,緩解學生對自我知識體系不足的恐慌和對未來職業發展的擔憂;通過學生綜合能力與素養的提升,順利實現由實習生到臨床醫生的角色轉變。
4.1存在的問題
4.1.1部分學生對導師制教學認識不足 導師制的實施需要學生與導師的互相溝通和通力合作。部分學生對實習導師制的認識不足,不能準確理解導師與學生各自的角色與任務,存在抵觸情緒或者是不能很好地配合導師完成實習任務。如有的學生習慣于填鴨式教育與死記硬背,缺乏學習主動性,不能將所學知識與臨床工作有機結合、知識拓展學習不足、病例討論積極性低等,難以實現理論知識的臨床轉化,學習質量提高緩慢;有的學生過度重視考研,將過多的時間用于考研復習,對導師安排的工作執行力不足,難以很好地融入導師制教學之中;有的學生過度注重實踐技能操作能力,對理論知識學習和科研工作參與的積極性不高,導致綜合實習質量的下降。
4.1.2部分學生存在師生關系不和諧 部分同學未能正確認識導師制中師生關系,以一種偏頗的觀點認為師生間應該存在的等級差別,對導師存在畏懼或膽怯心理,不敢主動與導師聯系和溝通,人為造成師生關系的不順暢。尤其是遇到要求嚴格的導師,學生可能會因為曾經對導師提問回答不理想、或擔心自己提出的疑問過于簡單幼稚而被導師責備,與導師關系逐漸疏遠。還有部分學生缺乏獨立思考的能力,認為“老師說的都是對的”,成為完成老師布置任務的“機器”,缺乏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自信心。更有甚者,請假或自主脫產忙于考研復習,主動中斷與導師的直接溝通交流。
4.1.3部分導師對學生關心程度不夠 實習教學是教與學有機結合的過程,導師制的教學質量也受導師因素的影響[16]。部分導師存在科室工作任務較重,將更多精力投注到科室工作,不能更好地關心學生、指導實習;中午班及夜班值班的導師,與學生面對面的時間較少,如果缺乏其他非正面交流時間,則難以對學生進行連貫性的指導,導致師生間的關系降溫。有的導師由于擔心學生的參與會延誤或者干擾科研結果,而拒絕學生參與其科研項目,不利于學生科研能力的鍛煉和培養。此外,學生不積極主動聯系導師,也會影響導師指導積極性,造成師生關系疏遠,甚至可能出現矛盾。
4.1.4導師制缺少系統性的考核評價體系和健全的反饋機制 導師制的實施更多的是依賴于科室的主導,缺乏學校、醫院等系統全面的監督管理,實施規范和制度流程不健全等情況。整體反饋構架等不完善,在教學過程中發現的問題未形成系統性和規范性協調機制,主要依靠科室教學單元組織完成。醫學影像學實踐教學中采用客觀結構臨床考試(Objective Structured Clinical Examination,OSCE)可以客觀、公正的考核學生的臨床基本理論、基本技能及基本操作能力、更全面評價實習階段教學效果[17-18]。雖然科室制定和執行了相應的出科考試,但是考試沒有完全規范化且無試題庫,考核內容與流程也未與OSCE接軌。導師考核制度不夠完善,難以全面權衡導師的整體素質、教學能力與教學效果。
4.2改進思路和建議
4.2.1加強導師的培養與考核 依據學校、醫院對導師的遴選要求,各科室大力宣傳實習導師制對學生質量提高和教師隊伍建設的促進作用,使大家認識到導師在專業科室發展與實習教學中的作用;鼓勵和爭取更多符合條件的優秀教師積極參與到導師制中。科室同時要加大導師的培養,通過參加國家級或省級住院醫師規范化師資培訓等專項學習,構建健康合理的導師隊伍,施行師資隊伍的優勝劣汰。
4.2.2完善導師制執行過程 導師制的執行是師生互相受益的過程,相關管理部門及科室要不斷完善師生互選機制,打造和諧平等的師生溝通平臺,多樣化師生溝通形式,如電話、微信等[19]。探索師生同崗的帶教模式,增加現場帶教時間及學生多崗位學習經歷。探索按照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形式在實習教學中的可行性。
4.2.3建立全面有效的考核評價與監督體系 由學校、醫院、導師、學生、同行對學生及導師進行綜合評價,及時公布結果,指出存在的問題,促進導師制更好的實行。建立必要的導師制獎勵與激勵機制[20],提高本科生導師的待遇,從而提高導師帶教的積極性。
總之,該院醫學影像學專業本科生一對一導師制在實習教學中的實施充分體現出該教學法在學生專業知識、臨床能力、科研素質提高及醫學生角色轉變等方面的優越性;同時導師制還提高了導師的業務水平、帶教能力與科研能力。在今后的實踐中,我們將借鑒其他院校經驗[5]進一步探索本科全程導師制模式的應用價值,以期為社會培養更多優秀的實用型專業人才,促進我國醫療衛生事業健康蓬勃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