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桂敏
作者單位:浙江醫藥高等專科學校中藥學院,浙江 寧波315100
推進產教融合培養應用型人才是當前我國高等教育發展的重要途徑。在2017年國務院辦公廳95號文件《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1]中明確指出深化產教融合是全面提高人力資源質量的迫切要求。應用型人才培養不僅是應用型大學的職責,其他類型高校也可以培養[2]。應用型人才不是純理論研究人才,而是要善于“知”與“行”合一、具備“學以致用”的能力。即要具備一定的理論知識,并且能將理論知識運用于解決實踐問題的能力[3]。隨著《中醫藥法》及“健康中國”等中醫藥產業相關政策和戰略的實施、中醫藥行業人才需求變化、現代高等教育體系的逐漸完善、校企合作育人的深化及中醫藥事業蓬勃發展的迫切需要,深化產教融合,培養中藥學專業高素質應用型人才迫在眉睫。
1.1符合“健康中國”發展對中藥人才的需求中藥產業是健康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發展中藥產業對保障大眾健康、壯大健康產業、推進醫藥強省建設具有重要意義。以浙江省為例,全省共有中藥資源2 385種,是我國十大道地藥材產區之一,擁有知名的“浙八味”和“新浙八味”藥材品種。2017年全省中藥材種植面積68萬畝,總產量21.4萬噸,農業總產值63.4億元,達到歷史最高水平。
為加快推進中藥產業傳承發展,依據《中國制造2025浙江行動綱要》和《國務院辦公廳關于促進醫藥產業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國辦發〔2016〕11號)等文件精神,浙江省政府“十三五規劃”中將“健康中國”戰略納入其中,并推出了《關于加快中藥產業傳承發展的指導意見》。因此,建設好中藥學專業是區域產業經濟發展的需要,是“健康中國”發展對中醫藥人才的需求。
1.2符合中醫藥產業轉型升級對中醫藥人才的需求隨著2017年國家《中醫藥法》的出臺,中醫基層醫療體系日趨完善并增多,中醫藥健康服務業迅速擴張,同時屠呦呦諾貝爾獲獎也為中醫藥行業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中藥行業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調查統計表明,我國現有藥店47萬家,需執業藥師200萬,但截至2018年11月注冊執業藥師僅有46萬,藥師數量不足的矛盾非常突出,與藥學服務的實際需求有較大差距,企業往往面臨著用人難的問題,中藥學專業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的市場需求量大,因此深化產教融合,培養中藥學專業高素質應用型人才是中醫藥產業轉型升級對中醫藥人才的需求。
1.3符合中醫藥高等教育結構優化調整的需求中藥是特殊商品,與人民的生命安全息息相關,需要高素質人才把控中藥的質量,但我們在綜合分析高校中藥學專業人才培養問卷調查結果發現,高校中藥學類人才對醫藥產業支撐能力不足,未來中藥學本科人才發展趨勢屬于未飽和狀態,用人單位急需藥學服務、中藥生產和質量管理類的人才,并傾向于聘用具有扎實理論素養和專業實踐能力的人員。另外中藥學高等教育的特點是培養要求高、課程門類多、基礎知識厚、學科交叉廣。大部分中醫藥本科院校的辦學定位是研究應用并重型,人才培養主要是以升學深造和研究開發性高級人才為主,實踐能力培養相對不足,缺少校內實訓和校企合作等實踐項目,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重理論輕實踐的問題,理論與實踐脫節,畢業生進入用人單位后,需相對較長的實踐培訓才能勝任工作,而高職高專培養的人才雖然可直接進行工作,但理論知識素養不足,缺乏創新和思辨能力,提升空間較小,為彌補兩者之間的缺陷,因此,培養理論和實踐均較強的應用型人才,直接滿足用人單位的需求具有一定現實意義,也符合中醫藥高等教育結構優化調整的需求。
綜上所述,推進產教融合對中藥學專業培養應用型人才提出了更多新要求,需要進一步明確人才培養目標,建立與現代中藥產業體系相適應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模式,促進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有機銜接,培養更多符合區域經濟發展和產業發展需求的中藥人才。
2.1對照中藥產業需求的人才分析,確立人才培養目標為了掌握中藥產業對人才需求情況,我們調研了36家中醫藥企事業單位,同時訪談了多家代表性單位的人力資源負責人。通過調研發現,中藥產業在藥品研發、生產、流通以及藥學服務四大領域都急需理論與實踐均較強的應用型人才,目前中藥學專業畢業生的就業崗位主要有:中藥生產崗位如中藥炮制、中藥提取、中藥制劑等;中藥學服務崗位如中藥調劑、中藥質檢等;中藥營銷崗位如藥房藥師、醫藥代表、倉儲管理等;中藥產品研發崗位如植物提取、藥物合成、質量研究和注冊報批等;中藥質量管理崗位如中藥檢驗、中藥制劑檢驗、中藥質量管理等。按照不同的工作場所可以分為研究所、醫藥公司、醫院、社區藥店和制藥企業等。
通過調研結果分析,根據應用型人才的特點,我們確立了人才培養目標,即面向醫療衛生機構、中藥經營生產企業等相關的企事業單位,培養適應中藥產業發展需要,具備中藥學基礎知識、技能,熟悉中藥法規、技術規范與標準,具有中醫藥思維和科學思維,熱愛中醫藥事業,誠信敬業,具有傳承能力、創新意識和健康服務能力,在中藥生產、流通、研發和藥學服務領域工作具備發展潛能的高素質應用型技術人才。
2.2建立“導入-貫穿-共育-共贏”的“三藥”人才培養模式,制定人才培養方案為建立與現代中藥產業體系相適應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模式,構建起產教融合理論、實踐、素質三位一體的高等應用型人才培養體系[4],在方案制定過程中,我們多次和企業、行業調研討論,遵循中醫藥教育規律,以“厚基礎、重技能、強實踐”為培養原則,并引入職業標準,以“藥德、藥規、藥技”的職業特質與培養定位為主線,通過融入產業,構筑“政、產、醫、教、研”協同育人平臺[5],制定了人才培養方案,構建了“導入-貫穿-共育-共贏”的“三藥”人才培養模式。
“三藥”即“藥德、藥規、藥技”。“藥德”即熱愛中醫藥事業,具備敬畏生命、誠信敬業、精益求精、良心制藥的中醫藥道德;“藥規”即熟悉中藥法律法規與標準,具備良好的藥品質量管理規范意識;“藥技”即與中醫藥產業發展相適應的中藥學技術技能。“導入-貫穿-共育-共贏”的“三藥”人才培養模式就是將“三藥”職業特質導入學習領域,確立基于中醫藥產業需求的課程體系。同時,依托顯性課程與隱性課程,將“三藥”貫穿于教育教學活動全過程;以典型產品為載體如“浙八味”“新浙八味”,協同開展項目化教學;依托浙江省醫藥行業協會,建立“三藥”人才培養第三方評價體系。探索了現代學徒制培養模式,同時整合課程內容,融入課程思政元素,注重專業知識和技術更新,突出實踐環節,在學時安排上側重綜合性、設計性的實踐課程,狠抓創新教育,使學生能真正“學以致用”。
2.3學科建設與師資隊伍建設相輔相成,共同發展在學科建設方面,結合實際,進行全面、系統、綜合的分析,查找差距,瞄準關鍵環節,進一步統籌規劃專業建設思路和目標,充分結合地域經濟發展,與企業合作,在浙貝母、白芍、三葉青等“浙八味”“新浙八味”道地藥材生產基地、良種繁育、精制飲片、配方顆粒、新的藥用部位及有效部位群、藥效物質基礎、藥品和健康產品開發等方面取得了不錯的成效。另外,通過“走出去、迎進來、助成長”建設人才隊伍,依托研究平臺,營造學術氣氛,打造優勢和特色,教師去企業實踐鍛煉,聘請企業行業專家授課講座,以培養“雙師型”教師為重心,建設了一支實力雄厚、技術過硬的專業團隊。
2.4圍繞“互聯網+教學”,改進教學模式與教學方法目前,許多高校都在進行智慧校園工程,為課程信息化建設,打造移動學習、教學互動、資源共享的網絡教學平臺創造了有利條件,也是產教融合的有利載體。如何更好地推進線上線下、課堂教學與網絡教學的有機融合打造“金課”是圍繞“互聯網+教學”,改進教學模式與教學方法的關鍵,鼓勵專業教師與企業合作建設精品在線開放課程,編寫“新形態”教材,及時引入新技術、新規范、新標準,尤其是實踐性強的項目,對接產業需要,開發虛擬中藥房、藥品生產質量管理規范(GMP)生產仿真軟件,教學資源共享共建,鼓勵學生自主學習,課前預習,課后復習,特別是實訓實習環節,可以實現校企共享信息服務,校企共訓,提高校企合作成效[6]。
2.5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打造實踐教學實踐教學是培養應用型人才的重要環節。對中藥學專業學生而言,產教融合,校企合作能讓學生在校實踐環境與未來就業崗位情景更加契合。根據中藥學專業人才培養的需求,加強校內外實訓實習建設,加大設計性、綜合性實踐項目比例,開辟優質校外實習基地,進一步探索實訓實習監控、考核機制。深化產教融合應用型課程改革,校企合作共建課程團隊,制定課程標準,與行業專家合編教材,充分體現實踐教學的創新性、職業性、開放性要求。通過聘任企業兼職教師、兼職督導以及兼職副院長,提高了實踐教學質量。依托省級眾創空間“浙藥健康創客公社”,鼓勵學生和老師一起解決企業生產技術問題,參加全省乃至全國學生創新創業大賽,提升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
2.6產政學研相融合,服務區域經濟我們依托學校浙江省特色原料藥協同創新中心、地產藥材資源開發研究所、醫藥生物技術研究所、生物藥物研究所等科研機構開展科學研究工作,面向區域相關企業開展生產、咨詢和技術服務,有效提升社會服務能力。以科研團隊建設為核心、開展“立地”項目,培養“落地”人才,提供“益地”服務,匯聚人才隊伍,凝練研究方向,“學科-專業-產業鏈”協同發展,探索行業、企業與專業“三位一體”的深度合作。支持骨干教師深入企業,協助企業解決研發、生產和流通等環節存在的問題,提升企業經濟效益。我們充分利用專業教育資源,創新培訓模式,為全省市場監查部門進行技術服務和人員培訓,形成了立交橋式的職業教育培訓體系。
在“健康中國”戰略下,為服務地方生命健康產業,堅持以培養應用技術型人才為宗旨,以地方經濟和產業發展需求為導向,以對接市場、全程育人理念為指導,以校企合作、產教融合為路徑,堅持對接地方、產教融合、質量效益、開放辦學的原則,通過提升自身的技術研發和服務能力,拓展與企業的合作領域與范圍,搭建互惠共贏的合作平臺,構建“導入-貫穿-共育-共贏”的“三藥”人才培養模式,建立“有共識、有共建、有共享”的校企合作長效機制,才能全面提升應用型人才的培養質量,滿足中藥產業發展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