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錫平
(解放軍第九六0醫院淄博院區,山東 淄博)
脊柱胸腰段骨折為脊柱外科臨床常見病癥之一,病因多為患者脊柱因外力因素出現生物力學改變,進而壓迫到脊柱周圍神經組織,易導致馬尾神經出現損傷,給患者的生活及工作都帶來不利影響,嚴重時可致患者癱瘓或死亡[1-3]。脊柱胸腰段骨折治療方式根據生物力學穩定性分為手術治療及非手術治療,但是大多數情況下脊柱胸腰段骨折情況緊急且嚴重,因而采取手術治療為目前臨床治療脊柱胸腰段骨折首選方式。為了進一步探究后路內固定融合術的應用療效,本院在2017年3月至2019年4月選入90例脊柱胸腰段骨折患者作為觀測對象,分析更具有優勢的臨床方案,現將研究結果匯報如下。
選取2017年3月至2019年4月收治的需行手術治療的脊柱胸腰段骨折90例納入研究。根據隨機分組方法將其分為實驗組(n=45)和參照組(n=45)。其中,實驗組:男30例,女15例;最小25歲,最大63歲,平均(44.7±3.8)歲;骨折原因:意外交通損傷20例,高空墜落致傷11例,物品砸傷14例;損傷部位:L115例,L213例,L310例,L127例;參照組:男27例,女18例;最小21歲,最大57歲,平均(42.5±3.3)歲。骨折原因:意外交通損傷15例,高空墜落致傷17例,物品砸傷13例;損傷部位:L117例,L29例,L39例,L1210例;患者及家屬均知情,并同意參與研究。兩組患者病情、年齡等一般臨床資料無明顯差異(P>0.05)。
兩組患者經詢問、觀察初步診斷為脊柱胸腰段骨折,后經胸部X線、CT或核磁共振檢測,患者符合脊柱胸腰段骨折診斷標準;患者均為閉合性骨折且臨床資料完整,便于后期隨訪。
排除有精神類疾病患者,患有嚴重心血管疾病者,有凝血、肝功能障礙者,對麻醉藥物過敏者。
對兩組患者生命體征進行檢測,記錄患者心電、血壓、呼吸等機體內在活動。做好術前備皮準備,并為兩組患者實施術前氣管內插管靜脈全麻。
參照組實施前路內固定融合術,方式如下:協助患者擺好體位,側臥充分暴露受創部位,L3及L12骨折,需要從胸膜后入路,必要時可將肋骨切斷,充分暴露損傷椎體,便于手術治療。根據骨折位置,選取入路部位,將傷椎中部位置損傷骨質及周圍組織切除,減輕椎管壓力,使用撐開器撐開椎體,將椎體復位,當椎體恢復到正常高度后,取患者髂骨進行植骨融合,用生理鹽水沖洗傷口,清除血瘀,常規置管引流,完成創口關閉。
實驗組采用后路內固定融合術,措施如下:協助患者俯臥,運用工具將患者上胸部位及肩部墊高,懸空其腹部及下胸,根據胸部X線確定傷椎位置及椎體周圍組織,標記傷椎位置,于椎體中心處做縱向切口,在胸部X線輔助下運用Weinstein解剖定位法確定椎弓根進針點,終板平行并內傾15°左右刺入骨質,深度在2 cm左右,確保不鉆穿椎弓根周圍骨壁。運用C臂X線透視觀察復位位置,將椎弓根螺釘置入并固定好,使用撐開器撐開椎體,將椎體復位,當椎體恢復到正常高度后,將螺釘帽擰緊。根據傷椎受損程度取同種異體骨或自體髂骨進行植骨融合。用生理鹽水沖洗傷口,清除血瘀,連接引流袋,快速置管引流,常規關閉創口。
術后密切觀察兩組患者生命體征,給予患者靜脈滴注抗感染藥物。
記錄和觀察兩組患者的圍手術期觀察指標和治療后康復效果,包括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及住院時間、椎體前緣高度變化、Cobb角、功能障礙評分,六項數值降低說明患者情況有所改善;同時研究分析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及臨床總有效率:治療后經胸部X線檢查患者傷處脊柱生理結構恢復正常,未見脊柱畸形及疼痛感消退為痊愈;治療后患者脊椎壓縮70%且恢復正常,傷處脊柱畸形不顯,無疼痛感為顯效;治療后患者脊椎壓縮60%且恢復正常,傷處脊柱畸形可見,但不影響工作及生活,偶有痛感為有效;以上標準均未達標為無效。
將兩組患者研究結果通過SPSS 19.0統計軟件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的形式表示兩組患者圍手術期觀察指標、治療后康復效果,實施t檢驗;并以率(%)的形式表示并發癥率及臨床總有效率,實施卡方檢驗;P<0.05即可證實研究指標存在差異性。
將兩組患者圍手術期觀察指標之間做比較,包括: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及住院時間。實驗組和參照組手術時間為(153.84±30.45)min和(185.71±45.32)min,組間對比差異顯著(t=3.9156,P<0.05);術中出血量分別為(715.34±139.62)mL、(863.73±154.65)mL,組間對比差異顯著(t=4.7776,P<0.05);住院時間為分別為(11.33±6.35)d和(17.82±2.12)d,組間對比差異顯著(t=10.3141,P<0.05)。實驗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及住院時間三項數值均低于參照組,組間對比差異顯著,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后隨訪1年,將兩組患者椎體前緣高度變化、Cobb角、功能障礙評分表數據做出對比,實驗組椎體前緣高度變化、Cobb 角、功能障礙評分為:(88.92±4.12)%、(4.83±0.72)°、(15.77±3.12)分;參照組椎體前緣高度變化、Cobb角、功能障礙評分為:(93.76±4.97)%、(7.37±2.97)°、(20.23±4.31)分;組間對比差異顯著(t=5.0293、5.5754、5.6229,P<0.05)。
治療后,比較兩組患者感染、高熱、腰腹疼痛發生率,實驗組患者無感染、高熱、腹痛,并發癥率為0%;參照組感染1例(2.22%)、高熱 4例(8.89%)、腰腹疼痛 2例(4.44%),并發癥率為13.33%(6/45),實驗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參照組,組間對比差異顯著(χ2=6.4286,P<0.05)。
兩組患者經不同方式治療后,實驗組總有效率為91.11%(41/45),其中,痊愈 15例(33.33%),顯效 14例(31.11%),有效12例(26.67%);參照組總有效率為75.56%(34/45),其中,痊愈 13例(28.89%),顯效 12例(26.67%),有效 9例(20.00%);實驗組患者總有效率高于參照組,組間對比差異顯著(χ2=3.9200,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
脊柱胸腰段骨折多因外部因素例如交通事故、高空墜落、重物砸傷所致脊柱生物力學改變、脊髓周圍神經組織受到壓迫,臨床表現為創傷后胸腹疼痛、脊椎畸形等。脊髓周圍神經組織受到壓迫可引起患者四肢麻木、排尿異常,嚴重時可致使患者癱瘓、死亡[4]。脊柱胸腰段骨折目前治療方式分為手術治療及非手術治療,根據TLICS評分制定治療方式,如脊柱穩定性能好,無神經癥狀可采用非手術方式進行脊柱固定、復原,但大多數情況下脊柱胸腰段骨折情況復雜,骨折的同時伴有神經損傷,故實施手術為治療首選方案。
在脊柱受到重創后,椎體后方韌帶結構復合體完整性對脊柱穩定性及骨折后凸畸形恢復起到重要作用。手術治療的目的是解除椎體壓力,恢復神經功能,固定脊柱使其恢復穩定性。現階段治療脊柱胸腰段骨折方案分為前、后路內固定融合手術。前路內固定融合手術減壓效果更徹底,可直接去除脊柱及神經壓迫物,恢復脊椎正常解剖結構及穩定性。但前路手術復雜,風險較大,對主刀醫師技能要求較高,而后路手術操作方式簡便、創口小、安全系數高;前路手術用時更長,術中出血量大于后路手術,術后傷椎愈合、功能恢復后路手術比前路手術更具有優勢,后路手術固定節段短,能夠有效防止傷椎退行性改變,從傷椎椎弓根入路可將椎體空洞填充,撐開后固定脊柱三柱,恢復脊柱正常高度,可有效維持脊柱穩定性。本次研究中實驗組采用后路內固定融合術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及住院時間、椎體前緣高度變化、Cobb角、功能障礙及并發癥發生率均低于參照組,臨床療效總有效率高于參照組,組間對比差異顯著,P<0.05。
綜上所述,對脊柱胸腰段骨折患者行后路內固定融合術臨床療效顯著,安全性高,創傷小,術后恢復快,保證了患者生活質量,值得推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