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紅娟,邵婷婷,李群鋒,祝美姣,趙華,劉瑞芳,劉星,姚水洪★
(1.衢州職業技術學院醫學院,浙江 衢州;2.衢職院病毒致瘤科技創新團隊,浙江 衢州;3.柯城區人民醫院,浙江 衢州)
宮頸癌(cervical cancer)是女性生殖系統常見的惡性腫瘤,發病率僅次于乳腺癌排名第二,嚴重危害女性健康,其病原體主要為高危型人乳頭瘤病毒(high-risk human papillomavirus, HPV)[1]。高危型人乳頭瘤病毒(HPV)可以產生E6和E7蛋白影響細胞周期而導致宮頸癌及其癌前病變的發生[2]。隨著早期篩查的普及和治療手段的豐富,對降低宮頸癌的發病率和死亡率頗有功效,然而宮頸癌的發生不僅僅依賴于HPV的單一作用,而且細胞學診斷易受主觀因素影響,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診斷醫生的經驗和細胞學制片的技術,其本身靈敏度低以及可能會出現漏診等缺點,限制了細胞學的全面推廣與應用。對于就診時已處于進展期或發生耐藥的宮頸癌者而言,總體預后仍不樂觀,大約有近三分之一的患者在一期治療后發生淋巴結轉移和遠處轉移,有遠處轉移患者的生存率更低[3]。此外,甄別宮頸癌高危個體較困難,無法準確確定重點對象,從而錯失干預的最佳時期,因此,明確宮頸癌發生及進展中的潛在分子機制,尋找宮頸癌的診斷和治療潛在分子靶點,對改善宮頸癌患者的生存質量及預后有著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本文就近年來宮頸癌的研究進展作一綜述。
自噬是真核生物中的一種保守的分解代謝過程,在缺氧、饑餓等營養不足和外界壓力等應激條件下,在復雜的因子和通路調控下,通過溶酶體系統降解細胞內受損、變形、失去功能的蛋白質、細胞器、大分子物質以及病原微生物,從而維持細胞內環境穩態及基因的穩定性。細胞周期是細胞生命活動的基本過程,是在內源性和外源性因素的控制下,以一定的順序完成細胞分裂和繁殖過程。自噬相關途徑,PI3K/Akt/mTOR信號通路介導細胞增殖、分化、遷移、凋亡、自噬和其他針對mTOR的生理功能,在多種惡性腫瘤中發現PI3K/Akt/mTOR信號通路被激活,被認為參與腫瘤細胞的惡性轉化,是腫瘤復發和轉移的重要原因之一[4-5]。Feng等在PI3K/Akt/mTOR信號通路對宮頸癌轉化和進展的研究中,發現激活PI3K/Akt/mTOR信號通路能促進宮頸癌的發生[6]。金萬虎等將PI3K和mTOR雙重靶向抑制劑BEZ235作用于人宮頸癌細胞,研究發現體外抑制PI3K/Akt/mTOR信號通路可抑制Hela和SiHa細胞的增殖、遷移[7]。此外,鄭迎奧等研究雙PI3K/mTOR抑制劑NVPBEZ235對宮頸癌Hela細胞的放射增敏作用時,發現雙PI3K/mTOR抑制劑NVPBEZ235在體外能夠抑制宮頸癌Hela細胞的生長,并且其作用效果呈時間劑量依賴性[8]。
自噬是由一些特殊基因調控和多條信號通路傳導的極其復雜的過程,這些調控基因被稱為自噬相關基因,Ambra1是一個與自噬相關的重要基因,顧聞等實驗研究證明腫瘤細胞通過自噬抵抗外部環境給予的壓力,Ambra1可以通過結合Beclin1正性調控自噬,與此同時負性調控凋亡[9]。Ambra1通過調節自噬活性,在多種腫瘤的發生、發展中起到作用[10]。彭成清在探討自噬基因Ambra1在宮頸癌組織中的表達研究中發現,宮頸癌組織中Ambra1陽性表達率顯著低于非癌性宮頸組織中,表明自噬基因Ambra1可能參與了宮頸癌的發生[11]。
腫瘤新血管的生成對腫瘤的轉移和侵襲是必需的,可為腫瘤提供營養和氣體交換[12-13]。血管內皮因子VEGF對新血管的生成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能夠促進細胞血管內皮增生,促進血管生成,增加血管通透性,可作為重要的腫瘤標志物[14]。血管生成對腫瘤生長有重要影響,當腫瘤病灶需要更多血管進行生長時,VEGF便會隨之增加,VEGF表達情況不同,與病灶浸潤轉移、血管生成生長和淋巴結轉移相關,而宮頸癌生長有血管依賴性,在宮頸癌發展進程中扮演重要角色[15-17]。何愛琴在研究宮頸癌組織中VEGF表達與放療敏感相關性中,VEGF mRNA在放療抵抗組中的表達高于放療敏感組,VEGF表達增加,引起腫瘤自身侵襲性增加和對化療的抗拒性增加[18]。
宮頸癌的發生發展是受多種因素影響,與癌基因激活、抑癌基因失活、基因異常表達、DNA轉錄失控等密切相關[19]。p53基因屬于抑癌基因,它的突變和缺失可以導致細胞內信號通路紊亂,使細胞生長和凋亡失去控制,使受損的DNA很容易進入S期,使基因組不穩定,促使基因突變、染色體畸變,癌變的發生[20-21]。相關研究發現p53的異常表達與宮頸癌的發生發展有相關性。李云等[22-23]研究中發現,與健康對照組相比,宮頸癌組、宮頸上皮內瘤樣變組組織中p53的陽性表達率呈現出上升趨勢,表明p53與宮頸癌的發生發展有一定關系,且呈明顯的正相關。遇蘭等[24]研究也發現宮頸癌變組織中p53表達高,并且證實隨著宮頸癌患者的淋巴轉移與組織的分化程度增高,p53表達亦增加,p53基因突變可能參與了宮頸癌的發生發展。
Klotho基因最初發現是一種與衰老密切相關的基因,越來越多研究發現,Klotho基因可充當抑癌基因,參與多種腫瘤的發生發展,其可以通過抑制IGF-1、p53/p21及Wnt信號通路來發揮作用。當啟動子超甲基化和組蛋白去乙酰化介導Klotho基因沉默時,從而促進腫瘤的發生發展[25]。Klotho基因可以編碼生成2種轉錄產物,跨模型Klotho蛋白作為膜結合受體,分泌型Klotho蛋白可作為體液調節信號蛋白,從而發揮不同功能。Lee J等[26]研究不同宮頸癌細胞系中Klotho表達水平發現,Klotho可以抑制經典Wnt信號通路,并且在癌組織中Klotho基因相關的mRNA水平下降,且惡性程度越大,Klotho基因的mRNA水平表達越少。此外,相關研究發現正常宮頸組織中Klotho蛋白表達水平較高,宮頸上皮內瘤變次之,宮頸癌組織中Klotho蛋白表達水平最少,甚至缺失,在研究SiHa細胞運動和侵襲能力實驗中發現,Klotho可以上調E-cadherin、下調N-cadherin和金屬蛋白酶-7/9,當恢復Klotho蛋白表達水平時,SiHa細胞運動和侵襲能力則會減弱[27]。Klotho基因及相關蛋白可能與宮頸癌的發生發展密切相關,有望作為宮頸癌的分子靶向治療。
近幾年來,非編碼RNA(non-coding RNA,ncRNA)研究已成為熱點,微小RNA(microRNA,miRNA)作為一類小分子內源性非編碼RNA,長度22~28nt,經內切核酸酶Drosha和Dicer切割后形成成熟miRNA,可以在轉錄后水平調控基因表達,能夠調節細胞增殖、轉移、凋亡等參與腫瘤的發生發展[28]。目前很多的致癌miRNAs已經在宮頸癌中被發現,通過比較miRNA在正常組織與癌組織中的表達水平情況,發現很多miRNA伴隨腫瘤能夠異常表達,進而改變宮頸癌細胞的生長、侵襲和轉移潛能,在宮頸癌的發生發展和轉移過程中起關鍵作用。
相關研究發現,很多miRNA伴隨癌特異性上調或下調,研究發現miR-21在宮頸癌細胞中過表達,其機制可能是通過上調Beclin1基因的表達促進自噬發生,或結合到PDCD4 3′UTR促進細胞生長,或下調PTEN的表達來促進宮頸癌細胞增殖和存活[29-30]。叢江琳等[31]研究發現,在宮頸癌細胞中miR-634表達下降,而mTOR基因表達增加,miR-634在宮頸癌細胞中可能發揮抑癌基因的作用。腫瘤發生發展后會有癌細胞的侵襲和在轉移,在宮頸癌中已發現miRNA參與調節這一過程。在宮頸癌細胞中miR-155的高表達與淋巴結轉移、血管侵犯相關[32]。miR-205參與細胞增殖、黏附、遷移、血管生成和腫瘤發生等細胞過程,VEGF-A可能是其調控靶點[33]。董紅玲等[34]研究發現miR-543在宮頸癌組織中的表達水平顯著高于正常宮頸組織,通過RNA干涉技術沉默miR-543的表達后,宮頸癌細胞的轉移和侵襲能力受到抑制。隨著miRNA在宮頸癌中研究的深入,其它新的miRNA標志物相繼被發現,檢測到miR-128、miR-758、miR-186、miR-4279、等存在顯著下調,檢測到 miR-124、miR-519d、miR-26、miR-335、miR-135等顯著上調。
近幾年來,越來越多的腫瘤治療聚焦在腫瘤免疫療法上,腫瘤免疫療法在臨床上不斷取得成功,使其成為炙手可熱的腫瘤治療手段之一[35]。T細胞的活化需要兩種激活信號,CD4+Th細胞/ CD8+Tc細胞通過TCR-CD3復合體與APC表面相應抗原肽-MHCⅡ/Ⅰ類分子復合體特異性結合,完成T細胞的初步活化,在第一信號的基礎上,T細胞表面CD28等協同刺激分子與APC表面B7等相應協同刺激分子結合,完成T細胞活化的第二信號[36]。免疫檢查點主要表達于免疫細胞表面的調節分子,活化后的免疫檢查點通路可以抑制T細胞的活化、分泌和介導的細胞毒性,維持機體免疫耐受,避免發生免疫疾病,而腫瘤可以通過過度激活免疫檢查點通路介導免疫逃逸。研究較多的的免疫檢查點主要包括細胞毒性T淋巴細胞4(CTLA-4)、程序性死亡蛋白1(PD-1)及其配體(PD-L1),這些主要是抑制性免疫檢查點,目前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已經被美國食品藥品監管局FDA批準,用于臨床治療部分惡性腫瘤或已進入臨床試驗階段。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治療宮頸癌的臨床試驗已開展,主要有靶向CTLA-4、PD-1、PD-L1抗體。
有研究表明CTLA-4基因多態性在宮頸癌的發生發展過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其機制可能是與調節T細胞的增殖及調節細胞因子的分泌有關,CTLA-4能夠通過改變個體的免疫反應性,從而影響宮頸癌的易感性[37-38]。此外,PD-1/PD-L1信號軸作為治療靶點的臨床試驗研究也已開展,研究發現晚期宮頸癌患者高表達PD-L1,并且證實PD-1/PD-L1抑制劑能夠增強抗腫瘤作用[39-40]。免疫治療有望成為一種全新治療宮頸癌的模式。
近年來宮頸癌免費篩查已經列入我國重大公共衛生項目,然而宮頸癌的發病率和死亡率仍呈上升趨勢,并且發病人群趨于年輕化,信號通路、miRNAs、免疫檢查點等在宮頸癌的發生、發展以及轉移中發揮重要作用,多方面綜合分析,以提高宮頸癌患者的生存和生活質量。隨著HPV免疫機制研究不斷深入, 高效價廉的HPV疫苗陸續開發上市,基因工程技術水平不斷成熟完善,利于我們對宮頸癌的診斷、分期和預后進行判斷,為宮頸癌患者帶來新的希望,宮頸癌可能成為人類全面預防以致被消除的第一個惡性腫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