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文婷,任夏瑾,王珊珊,武麗,田峰★
(1.山西醫科大學,山西 太原;2 山西醫科大學第二醫院,山西 太原)
重性抑郁障礙(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MDD)是一組高患病率、高致殘率和高病死率的常見精神疾病,終身患病率為10-20%,是全球導致傷殘損失壽命年的第五大病因,在中國上升為第四大病因[1],重性抑郁障礙已成為一個全球性的公共衛生問題。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全世界約有3.5億抑郁障礙患者,預計到2030年將成為全球的第一大健康問題[2]。重性抑郁障礙已成為當前亟需社會重點關注和解決的一個精神心理衛生問題。由于公眾知識的缺乏,病恥感及得不到有效的治療給社會和患者本身帶來了巨大的經濟負擔和精神壓力,是阻礙MDD患者心理健康改善的重要原因。最新的一篇研究調查了1085名公眾對于MDD患者的看法,高達30.7%的受訪者認為性格軟弱導致了MDD的發生[3]。顯然公眾對MDD的病因存在很大誤解,那么MDD患者的人格特質有什么特點呢?
人格特質是一種相對持久的思想、情感和行為模式,反映了在特定情況下以某種方式作出反應的傾向[4]。人格特質可以預測很多社會和行為結果,比如個人教育程度,婚姻狀態和職業狀況等[5]。同時,特定的人格特質在橫向比較及縱向變化程度上的差異性關系到個體健康水平的高低。不同維度的人格特質,尤其是神經質是精神疾病和軀體疾病比如MDD、焦慮癥、心臟病、濕疹、哮喘和腸易激惹綜合癥等的重要危險因素[6]。由于人格特質具有穩定性和可廣泛預測性,可以作為預測精神疾病的因素之一,人格特質也是某些精神疾病發病的潛在影響因素,近年來對人格特質的研究越來越多,人們對人格特質也愈加關注。
本文將從行為學、遺傳學、影像學三方面來描述重性抑郁障礙的人格特質。
艾森克人格層次模型[7]和五因素模型[8]這兩種人格理論是心理學界公認的人格特質模型。
抑郁與人格特質密切相關。OJ Bienvenu等人對731名罹患不同精神疾病的患者進行人格特質的評估,發現抑郁障礙的患者與人格特質中的高神經質相關[9]。KOTOV R等人通過對焦慮抑郁患者的meta分析同樣發現抑郁癥患者具有高水平神經質和低水平責任感特征[10]。Clark DA等學者對844名焦慮障礙、抑郁患者及420名健康大學生分別進行人格特質的評估,發現人格特質中的外傾性與重性抑郁障礙負相關,即外傾性可能為MDD的保護性因子[11]。研究顯示MDD與健康對照相比,神經質水平顯著較高,外向性和責任感水平顯著較低。同時MDD患者的抑郁嚴重程度也與神經質、外向性和責任感水平顯著相關,而早發抑郁則與開放性人格特質顯著相關[12]。老年非典型抑郁癥患者與典型抑郁癥患者相比在神經質、外傾性、責任心、宜人性得分上有顯著差異,但在調整抑郁嚴重程度之后,這種差異就不存在了,提示人格特質與抑郁嚴重程度顯著相關,而不是抑郁類型[13]。
人格因素和抑郁癥狀之間的聯系是由壓力感知介導的。神經質程度越高,外向性、宜人性、責任心程度越低,人們所能感受到的壓力就越大,抑郁癥狀也會越嚴重。神經質和外向性對男女患者抑郁癥狀有顯著的直接影響,同時神經質、外向性、宜人性和責任感均可以通過感知到的壓力對男女抑郁癥狀產生間接的影響。多重中介模型發現人格因素與性別、抑郁癥狀之間有顯著的中介作用。因此,在研究性別和抑郁之間的聯系時,個性是一個重要的考慮因素[14]。另一項調查我國失業人群抑郁癥狀和人格特質的研究同樣發現,高程度的神經質特點以及低程度的外向性、宜人性和責任感與更高的抑郁癥狀水平顯著相關。研究同時發現自我效能感在人格特質和抑郁癥狀之間起中介作用[15]。這些研究表明人格特質與抑郁癥狀之間存在顯著的相關性,并且人格特質可以通過壓力感知、自我效能感等多種途徑影響抑郁癥狀。
MDD患者是自殺高危人群,而人格特質是自殺行為的重要預測因子。有研究報告了人格氣質特征與自殺行為之間的聯系,表明人格特征是自殺行為的中介表現型。多變量模型表明,除了沖動性和憤怒相關人格特質,傷害回避是獨立的與自殺未遂史顯著相關的氣質維度。傷害回避還與自殺未遂的嚴重程度顯著相關[16]。更重要的是,這種人格特征會在家庭之間傳遞。有一項研究調查了49名自殺未遂抑郁患者及其父母和89名對照者,結果顯示患者和父母的性格特點和性格維度相似。特別是父母和患者在傷害回避維度得分均較正常對照高,同時在持久性、自我導向和合作性維度得分均低于正常對照,即抑郁患者和父母在面對事情特別是傷害性事情時更容易采取回避的態度,遇到困難容易放棄,較少考慮自我感受,與他人合作解決問題的能力較差。該研究首次報道了有自殺未遂史的情感障礙患者的人格特征在患者和父母之間共享,具有一定的遺傳基礎[17]。
人格特質與抑郁障礙的預后也有一定的關系。Wardenaar等人[18]在對抑郁患者為期1年的隨訪中發現,彈性型(適中的神經質和外向性、較高的認同感和責任感)抑郁患者比脆弱型(高度神經質,低外向性和低責任感)抑郁患者恢復得更快。另一項針對急性冠脈綜合征的抑郁癥患者的縱向追蹤中,也發現脆弱型患者與抑郁癥的不良預后相關[19]。
腦是心理的器官,人格也應該有其對應的生物學基礎,這就是人格的生物學評估依據的一個基本觀點。盡管人格特質的生理基礎未明,但顯然基因參與了這個過程。基因在某些方面會影響個體的人格表現,某些基因的變異可能會引起某種人格的改變。
Strobel等人研究發現,5-HT1A 受體表達過程中等位基因的變異,對與焦慮和抑郁相關的人格特質的發展和調節具有重要作用[20]。Servaas等人的研究表明人格特質中的神經質可能與遺傳有關,5-羥色胺轉運體(SLC6A4)和兒茶酚-O-甲基轉移酶(COMT)基因的神經質和遺傳變異是精神病理學的危險因素;神經質得分較高的個體可能會導致大腦特定子網絡拓撲結構的改變,進而對壓力和負面情緒更敏感,表現出較少的適應性情緒處理,并且更容易發展精神病理學[21]。神經質的基于單核苷酸多態性遺傳性估計為15%,meta分析發現與神經質關系最強的基因位于8號染色體上的一個位點上,跨越4 MB并包含至少36個基因。其他相關位點包括1號染色體(grik3(谷氨酸受體離子通道與 3)),4號染色體(KLHL2(Kelch樣蛋白 2)),17號染色體(CRHR1(促腎上腺皮質激素釋放激素受體1)和MAPT(微管相關蛋白tau))和18號染色體上(Celf4(CUGBP ELAV的家庭成員 4))[22]。
此外,最新的一項大型臨床試驗(包括29557個MDD 和32056個健康對照)發現了一個新的與MDD和人格特質有關的易感基因-原鈣粘連素17,攜帶原鈣粘連素17危險等位基因的受試者易受傷害的人格特質增加,杏仁核體積減少,功能改變[23]。
人格特質受到很多遺傳因素的影響,這些常見變異引起的小的效應值累加起來共同促進這些疾病的發生。一項研究對10064個中國漢族人的研究發現,多基因危險因素雖然不能直接預測不同的人格特質,但是神經質的多基因危險因素可以預測MDD患者與健康對照,經過矯正之后依然能顯著預測病例和對照的狀態[5]。雖然一個單獨的基因變異并不能預測疾病的發生,但是眾多的人格特質的基因危險因素累積起來可以預測疾病狀態,目前只發現了神經質的基因作用,仍需更多研究探討人格其他維度基因對MDD的影響。
功能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已廣泛用于探索心腦關聯的研究。在艾森克人格的fMRI研究中,神經質維度與左側的額中回的ReHo 值之間表現出顯著的負相關,而外傾性維度與內側前額葉的ReHo 值則表現出顯著的負相關,與腦島、小腦及左側的扣帶中回等腦區表現顯著的正相關[24]。在人格對抑郁患者腦網絡變異性影響研究中發現,外向性與梭狀回、感知覺運動區的腦網絡異常度呈顯著正相關;神經質與后部背外側前額葉的腦網絡異常度呈顯著正相關;精神質與顳上回、梭狀回、后扣帶等區域的腦網絡異常度呈顯著負相關[25]。一項對大學生的研究中發現,個體的神經質的得分與扣帶前回的灰質體積顯著負相關,而與內側前額葉的灰質體積顯著正相關[26]。
目前對重性抑郁障礙研究包括經典的任務激活狀態和新近興起的靜息狀態兩種。大量任務激活態功能核磁的研究發現,與認知功能及情感調節相關的前額葉皮質、扣帶回、海馬、杏仁核和基底神經節是與抑郁癥相關的熱點核團或部位[27-29]。另有研究者發現,后扣帶回與前扣帶回膝部之間的功能連接與大五人格中的宜人性人格維度存在顯著正相關[30]。而人格中的冷酷特質與默認網絡功能連接的異常之間存在關聯,沖動、不負責任等特質則與額頂網絡功能連接的改變存在關聯[31]。
Amit Anand[32]在對抑郁障礙患者執行任務激活前先進行了靜息狀態掃描,發現患者的前扣帶回皮質一邊緣系統的低頻振動波相關性降低,提示其對皮層下的情緒環路具有調控功能。Michael[33]等用獨立成分分析法,對抑郁障礙患者的前額葉皮層中部和扣帶前回的默認狀態網絡的功能連接進行研究,發現抑郁障礙患者的丘腦、扣帶回膝下區與默認狀態網絡的功能連接顯著增加,扣帶回膝下區的功能連接與抑郁障礙患者的病程長短成正比。Jay C.Fournier等人的研究發現右前島葉功能變化與高神經質抑郁患者密切相關,而右前島葉是凸顯網絡的重要組成部分,還發現神經質分數高低與抗抑郁治療的療效相關[34]。此外對腦白質的研究發現,高的神經質和低的外向型人格特質與低的雙側鉤束各向異性分數(FA,反映白質纖維素完整性)值有關,并且介導了FA值與抑郁癥狀之間的關系[35]。
神經質及其與之相關的焦慮、抑郁及應激交互作用導致內側額葉功能異常[36]。該結果表明人格特質可以改變疾病的易感性及病理過程,從而介導疾病相關生物標志物的表達。另外,MDD患者伴和不伴合并癥時人格特點是否一樣值得探討。功能磁共振研究顯示在情緒干擾任務時,與健康對照及MDD患者比,同時合并有邊緣性人格障礙和MDD的患者視覺區域及小腦激活增強,這可能代表了一種特定的人格特質,即對表達情感的面部刺激反應功能紊亂[37]。該結果表明伴有合并癥的MDD患者具有特殊的人格特點,我們需要更多的研究來探討伴有其他合并癥時MDD患者的人格特點。
綜上所述,重性抑郁障礙人格特質表現為高神經質,低外傾性、宜人性、責任心,5-羥色胺轉運體和兒茶酚-O-甲基轉移酶及原鈣粘連素17與重性抑郁障礙存在著一定的關系。在影像學的研究中發現,重性抑郁障礙會引起個體大腦結構的改變,重性抑郁障礙人格特質也與相關的腦網絡改變有關,如前扣帶回、前額葉皮質等結構。國內外對重性抑郁障礙人格特質的研究較多,但大部分都聚焦于某幾個方面,如人格的大腦網絡機制、抑郁癥患者的大腦網絡改變,很少將多個因素結合起來進行探討,且橫向研究較多,很少有學者進行相關的縱向研究,對不同精神疾病人格特質的腦區改變研究不夠充分。總之,注重對重性抑郁障礙人格特質的遺傳、腦影像的深入研究,可以更好的發現有關的腦網絡基礎,對重性抑郁障礙的治療提供更有效的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