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蕊,王紅梅
(1.天津中醫藥大學,天津;2.天津市中醫藥研究院附屬醫院,天津)
紅外熱成像技術是根據自然界中,溫度高于零度的物質內部就會存在能量轉換,并對外產生輻射,利用紅外探測器和光學成像物鏡接受紅外輻射能量分布并反映到光敏元件上,從而獲得紅外熱像圖的醫用技術,經計算機處理人體發出的紅外輻射熱形成溫度彩色圖。依據正常組織和異常組織的紅外熱輻射差,準確測量人體溫度分布的變化程度,反映人體熱代謝情況,判斷病灶位置及范圍[1-2]。紅外熱成像技術在上世紀六十年代由現代醫學引入并廣泛應用于炎癥、腫瘤、增生性疾病、膝骨關節炎、腰椎間盤突出癥、皮瓣等各類疾病的診斷及療效評價中[3-7]。近年來,因其具有整體性、全面性、連續性、無創、便捷等特點,作為中醫藥領域科研、疾病早期篩查、輔助診斷、病情評估、療效評價等方面的新方法。
中醫理論是在古代哲學思想的影響下,經社會科學的滲透及長期醫療經驗的積累下形成的,是以整體觀念為指導思想,以臟腑經絡的生理和病理為核心,以辨證論治為診療特點的獨特的醫學理論體系。長久以來,中醫理論的抽象讓人難以理解,而紅外熱成像技術的可視化熱圖可使中醫理論更佳形象具體。
肖微等[8]利用紅外熱成像技術研究中醫藏竅理論“脾開竅于口,其華在唇”,選擇80例受試者,記錄其中焦、中焦、口唇、鼻子、雙眼及雙耳溫度并進行比較,進行相應的相關性分析,顯示脾陽虛者中焦與口唇溫度紅外熱圖顯示涼偏離,且存在相關關系,佐證了中醫藏竅理論即“脾開竅于口,其華在唇”的正確性,同時為脾陽虛的臨床診斷提供客觀證據,提高臨床診治效率。付俊等[9]也利用紅外熱成像技術分別記錄受試者在中和情緒下和憤怒誘導情緒下的肝區、眼睛、耳朵、鼻子及口唇溫度,進行相應的分析比較,驗證了中醫藏竅理論中“肝開竅于目”的正確性。王樂鵬[10]利用紅外熱像儀在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個節氣點,對30名健康青年男性的紅外熱像進行了觀察與分析,觀察四季左右兩脅的熱值變化陽氣的季節性變化規律, 為“肝主疏泄”理論提供了客觀的可視化證據。
經絡是中醫基礎理論重要組成部分,在中醫現代化研究中,經絡很難為解剖學所解釋,以下基于紅外熱成像技術的研究為經絡的存在提供了一些直觀佐證。
潘曉華等[11]基于紅外熱成像技術,誘發人體經絡的循經紅外輻射軌跡,對經脈線上的熱傳輸特性的分析表明人體經脈線可能是熱的良通道。李春日等[12]研究肺結核患者前臂手三陰經體表紅外熱成像特征,發現病變臟腑及部位相關經脈、經穴紅外溫度均呈高溫改變;病理效應以經穴為顯著,并具有循經特異性的特征。高允海等[13]研究膽囊切除術患者膽的俞穴、募穴及下合穴的紅外熱成像特征,認為特定穴具有反應臟腑疾病演變的相關性和特異性;膽囊切除可明顯改善膽囊病變引起的膽腑功能失常,但對機體膽腑功能仍有一定影響。
在病因病機方面,紅外熱成像技術可將某病的中醫病因病機與西醫的病理過程相對應,為中西醫的有效結合和中醫現代化提供了方法。
余靜芳等[14]基于紅外熱成像技術探討乙型肝炎肝硬化代償期患者與正常人之間胃經、脾經循經皮溫均溫及兩經原穴溫度的差異性,認為脾陽虛是乙型肝炎肝硬化代償期的基本病機,從脾陽虛證論治肝硬化代償期患者可顯著提高其臨床療效,改善患者生活質量。楊瑞宇等[15]發現高尿酸血癥患者大腹、腎區涼偏離者占大多數。傳統中醫學認為脾腎兩虛,水液代謝紊亂,痰濕內蘊,日久發為本病,痰濕為陰邪,根據紅外熱成像理論,涼偏離征象表明大腹及腎區的代謝強度減弱,紅外熱成像的涼偏離征象亦符合痰濕為陰邪的理論。故紅外熱成像對高尿酸血癥的病因病機研究有重要作用。
《靈樞·本藏》中提到“視其外應,以知其內臟,則知所病矣。”通過外部的癥狀以診察內在臟腑的病理變化,以期確定疾病的病因病機及預后,紅外熱成像技術通過體表熱代謝情況反映病灶位置及性質與其不謀而合,且紅外熱成像技術具有敏感、快捷、直觀、無創等特點,可作為早期篩查、輔助診斷的方法。
秦鈺等[16]發現中風患者頭面部紅外熱圖的分布特征與健康人存在明顯差異,紅外熱成像技術將人體體表溫度直觀成像,通過觀測異常溫區的形態、范圍及溫差的變化,為中風病的篩查預警及臨床療效評價提供新的量化及可視化指標。隨著心供血不足、冠心病發病率的不斷增高,早期篩查具有重要意義,潘躍紅等[17]利用紅外熱成像技術對心供血不足、冠心病患者進行熱成像特征研究,發現左胸寒涼情況明顯,與病機“心陽虛”吻合,認為紅外熱成像技術作為一種敏感、快速的功能檢查手段,可應用于心供血不足、冠心病的大范圍、初步篩查中。
紅外熱成像技術可作為中醫四診中望診的延伸,中醫辨證以陰陽為總綱,紅外熱成像圖以“寒熱”為理論基礎,故而在辨病辨證中提供了更客觀的依據。楊瑞宇等[18]通過觀察90例骨關節炎患者探討紅外熱成像與骨關節炎中醫證型之間的關系,表明,紅外熱成像可用于骨關節炎中醫證型的輔助診斷,對骨關節炎的早診斷、早治療有重要的臨床意義。許艷巧等[19]在130 例胃痛患者中醫證素辨證與紅外熱成像特征相關性的研究中表明,寒證、熱證胃痛患者的紅外熱成像表現與中醫證素基本一致,紅外熱成像技術可作為中醫輔助診斷手段之一運用于臨床。崔苗等[20]發現圍絕經期無癥狀組女性紅外熱成像以三焦、任脈、虛里及脅肋部熱值升高為特點,而肝腎陰虛型圍絕經期組女性在紅外熱成像以兩側脅肋區、中下焦及任脈明顯熱偏離為主要特征,為該證候類型的診斷及治療效果提供客觀科學的依據。
中醫藥治療疾病的臨床治療效果評價較主觀,主要依靠舌脈及癥狀的好轉程度,紅外成像技術使得中醫藥療效評價更為客觀,有科學依據。許光明等[21]利用紅外熱成像技術測量術口溫度,作為評價桃紅四物湯治療膝關節單髁置換術后療效的指標之一,紅外熱成像技術的便捷、可動態觀察性為臨床療效評價提供新的思路。王建軍等[22]在分析口服烏雞白鳳丸聯合苯溴馬隆片治療急性痛風性關節炎療效的同時,利用紅外熱成像儀測定治療前后病變部位溫差的變化來進行客觀評估,取得滿意效果,認為外熱成像直觀反映了病變關節癥狀緩解這一變化,是治療效果評價的客觀評估指標。劉云等[23]利用紅外熱成像技術評價中醫藥治療膝骨關節炎( knee osteoarthritis,KOA) 療效,認為KOA患者中醫藥治療前后紅外熱像圖上膝關節溫度的變化,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臨床治療的效果,從而為中醫藥治療 KOA 的療效評價提供客觀依據。陳海濤24采集60 例黃褐斑患者分為對照組和治療組,兩組患者面區治療前后紅外輻射溫度作為觀察指標,評價中藥外敷對于黃褐斑的療效,認為紅外熱成像技術對中藥外敷法治療黃褐斑有一定的臨床指導意義。
另外,在臨床治療方面,可在治療中或治療前以紅外熱成像儀加以干預指導,使得治療更佳精準。徐麗華等[25]配合紅外熱像圖的結果以指導熱敏灸治療周圍性面癱,取得良好效果,為熱敏灸治療尋找 “熱敏點 ” 提供客觀依據。郭錳等[26]在探究依據紅外熱成像引導推拿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臨床療效中表示,在推拿過程中,針對低溫血液循環不足的區域進行重點推拿,有利于根據患者機體情況的不同,合理應用按摩方式,治療效果較好。
中藥作用機理一直是中醫現代化研究的重要部分,現階段對于中藥藥理的研究十分透徹,紅外熱成像技術是評價中藥靶向藥效的較為直觀的研究方法。李啟佳等[27]應用紅外熱成像技術進行定坤丹動態靶向藥效的評價,發現定坤丹的靶向性集中在與雙眼底供血,腦供血,末梢循環和生殖相關的區位,且定坤丹通過提高子宮區位的基礎熱值來直接治療寒凝血瘀型痛經。王宇珺[28]應用紅外熱成像技術評價康復新液對不孕癥動態藥效靶向,發現以頭部、眼底、下腹部、神闕、子宮、雙側附件、雙腎、神闕、任脈、督脈為藥效靶向,改善生殖軸區位的熱值。
綜上,紅外熱成像技術可以精確測量人體體表的溫度,并以彩色熱圖較為直觀的表現出來,且操作簡單、便捷、無創,是較為客觀、全面的科研及臨床檢查方法。目前在中醫藥領域已取得大量成果,在中醫藥現代化研究中有很大發展前景,但在應用中還有一些不足,如各紅外熱成像儀的參數因生產廠家不同而不盡相同,統一參數、及檢測標準使得結果更佳客觀、統一;另外,盡量避免干擾體表溫度,在臨床使用時排除環境及衣物、皮膚疾病等對體表溫度的干擾,以獲得真實熱圖,以便準確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