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海艷,榮曉鳳
(重慶醫科大學,重慶)
類風濕關節炎(Rheuristic Arthritis,RA)是一種以關節滑膜炎癥為主要表現全身性免疫病,目前西醫發病病因仍尚不明確,大多學者考慮與遺傳、生活環境等有關。國內發病率為0.32%~0.36%,男女比例為 1:3[1]。臨床上有不死的癌癥之稱,對患者的生活質量帶來了極大的影響。
類風濕關節炎目前病因尚不能完全明確,病理表現為關節滑膜慢性炎癥,逐漸發展致關節侵蝕性骨破壞、關節畸形、活動障礙等。主要借助于關節增強MRI以及關節超聲,并結合實驗室指標抗CCP、RF、ESR、CRP,以及臨床關節癥狀等幫助診斷。目前診斷主要參考1987年美國風濕病協會(ACR)分類標準和2010年歐洲抗風濕聯盟(EULAR)的分類標準[2]。
近20年來,西醫西藥的快速發展極大地提高了類風濕關節炎患者病情的緩解率,但其副作用亦明顯。目前RA治療用藥主要選擇DMARDS、NSAIDS、糖皮質激素、植物類、生物制劑、中醫藥等。中醫藥發展至今,歷代醫家在治療RA中積累了大量的臨床經驗,眾多文獻表明,獨活寄生湯在抗炎鎮痛、調節免疫、保護軟骨等方面有很好的作用。充分總結分析相關文獻,把握其證治規律,對癥下藥,能給患者帶來更大的益處。
獨活寄生湯一方,首見于唐代著名醫藥學家孫思邈的《備急千金要方》,《千金要方·卷八》,曰“夫腰背痛者,皆由腎氣虛弱、臥冷濕地當風得之,不時速治,喜流入腳膝為偏枯冷痹、緩弱疼重、或腰痛攣腳重痹,宜急服此方”[3]。
獨活寄生湯主要由獨活、寄生、秦艽、防風、杜仲、牛膝、細辛、茯苓、當歸、熟地、白芍、川芎、人參、茯苓、甘草十五味中藥組成。該方重用獨活為君,善祛下焦及筋骨肌肉間之風寒濕邪,尤以治療痹證日久。臣以細辛祛風溫陽,長于發散陰經風寒而止痛。桂心溫經散寒,通利經脈。秦艽祛寒濕熱痹,舒筋絡而利血脈。防風祛風而勝濕。佐以桑寄生、杜仲、牛膝以補肝腎、強筋骨;當歸、川芎、地黃、白芍養血和血,茯苓、黨參、甘草健脾益氣[4]。縱觀全方,主祛風除濕,兼補肝腎、益氣血之品,使祛邪不傷正,扶正不留邪。
較多臨床研究表明,獨活寄生湯可以明顯改善患者關節不適癥狀,降低CRP、ESR等炎癥指標,減少副作用等。張可成[2]臨床上收集了75個RA患者,對照組服用萘普生、甲氨蝶呤、來氟米特。治療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加用獨活寄生湯,兩組患者關節臨床癥狀均有明顯改善,治療組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不良反應較少。張俊[5]研究表明,獨活寄生湯聯合針灸治療肝腎虧虛型類風濕關節炎可以明顯緩患者臨床癥狀,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同時降低RF、CRP、ESR水平,且不良反應發生率低,安全性高。王淑娟[6]通過臨床實驗認為在類風濕關節炎急性活動期,獨活寄生湯較NSAIDS藥美洛昔康片在治療關節晨僵持續時間、20分鐘步行時間、雙手握力以及血沉有明顯的優勢,其有效率為92%。張斌山[7]在常規治療下加用獨活寄生湯治療后患者臨床癥狀、X射線下關節炎癥改善明顯。得出獨活寄生湯可以明顯降低關節液中炎癥因子,延緩關節的軟骨破壞。倪忠根、吳水仙[4]等用獨活寄生湯聯合甲氨蝶呤、雙氯芬酸鈉緩釋膠囊治療38例痹癥日久的RA患者,發現聯合獨活寄生湯比單用西藥明顯降低RF、ESR、CRP、TNF-α、IL-6水平。高揚[8]在70例使用非甾體類抗炎藥和激素30天的基礎上分別加用獨活寄生湯、獨一味膠囊,觀察3月發現,獨活寄生湯改善關節腫脹、功能有效率為94.29%,較對照組為74.29%療效更佳。唐宇、吳金玉[9]類風濕關節炎合并貧血與病情活動呈正相關,并通納入120例活動期類風濕關節炎患者,在使用來氟米特片、甲氨蝶呤片基礎上分別加用獨活寄生湯、歸脾湯,治療后3個月后發現兩組均能改善貧血癥狀及血紅蛋白( Hb)、血小板( PLT)、RBC,但實驗組療效優于對照組。鄭蕾[10]進一步通過實驗表明獨活寄生湯能影響T淋巴細胞亞群,降低降低CD4+細胞分數、增加CD8+細胞分數、降低CD4+/CD8+細胞比值,從而調節貧血患者免疫機制,高效恢復造血功能,治療貧血療效明顯優于較硫酸亞鐵緩釋片。
類風濕關節炎(RA)的早期病理學改變主要為滑膜炎,晚期致骨與軟骨的侵蝕性破壞、最終導致關節畸形、功能障礙[1]。目前臨床研究多關注關節軟骨穩定性、炎癥水平變化,對關節軟骨下骨質破壞、以及早期滑膜修復與穩定相關研究較少。在今后的研究中可擴寬研究范圍,增強獨活寄生湯適應性,為類風濕關節炎患者帶來更多益處。
從中醫上來看,準確的辨證分型是治療有效性的前提和保證:獨活寄生湯具有補益肝腎,祛風除濕通絡的功效,能夠達到標本兼顧的原則,而現代臨床試驗研究及藥理研究證明獨活寄生湯緩解患者臨床癥狀,降低藥物副作用,降低炎癥因子等實驗室相關水平,且具有抗炎、鎮痛、改善微循環、調節免疫等作用。因此,中醫中藥的發展為類風濕關節炎患者提供了更多的治療選擇,極大的提高了類風濕患者生活質量。
附:獨活寄生湯治療RA臨床病例1例
患者張某某,女,62歲,2009年10月09日初診,以“全身多關節疼痛1年”就診。查體:雙手多個指關節呈“天鵝頸”樣畸形,伴觸痛、活動受限。輔助檢查:雙手X線:提示類風濕關節炎表現。
參考1987年美國風濕病協會(ACR)的分類標準,西醫診斷為類風濕關節炎,予以甲氨蝶呤10mg qw、雷公藤20mg tid抗風濕,洛索洛芬60mg tid 消炎止痛。治療過程中患者出現全身多處皮疹伴顏面水腫,考慮剝脫性皮炎型藥疹,停用甲氨蝶呤,調整為羥氯喹200mg bid+尪痹片4片 tid抗風濕治療。半年后患者病情復發。DAS28評分6.68分。
西醫診斷為類風濕關節炎(重度活動),中醫診斷為痹癥-肝腎虧虛、寒濕痹阻證,患者有使用抗風濕藥過敏史,而獨活寄生湯治療具有祛除風濕,補益肝腎的作用,且副作用少。方藥:獨活15g,桑寄生 15g,川芎 12g,防風 10g,秦艽 15g,細辛 3g,桂枝 12g,當歸15g,地黃12g,杜仲12g,牛膝15g,甘草6g。水煎服。日一劑,一天三次。連服10天后,患者關節疼痛明顯緩解,無明顯關節腫脹、晨僵,復查血沉32mm/h,C反應蛋白31.6mg/L。DAS28評分2.78分,疾病輕度活動,繼續口服10劑。
1月后復診:關節疼痛、腫脹消失,復查血沉陰性、C反應蛋白26.50mg/L。DAS28評分2.46分,患者病情穩定,繼續口服獨活寄生湯,門診定期隨訪、用藥至今。
按語:根據《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辨證為痹癥-肝腎虧虛、寒濕痹阻證。四診合參,患者年老體弱,肝腎不足,腎在體合骨,腎精虧一身骨節疼痛。肝主筋,肝血虧虛則筋脈失養,肢體拘急,麻木。復感寒濕,流注關節,則腫脹、疼痛、活動不利,留滯肌肉則筋脈拘謹、酸軟疼痛。在服用諸多抗風濕藥存在不良反應時,該患者以獨活寄生湯作為主要治療用藥,有效減輕了關節腫脹疼痛,并改善了DAD28評分。對臨床具有一定參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