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亮,朱文瀟,邢偉鵬,李東方,王向陽,曹向陽,郭馬瓏,崔宏勛★
(1. 河南省洛陽正骨醫院 河南省骨科醫院,河南 鄭州;2.河南中醫藥大學,河南 鄭州 )
自從19世紀西醫東漸開始,中國醫學與外來西方醫學的交流和融合[1]便成為時代的大趨勢。而現代醫學隨著科技發展也在多個領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依然存留較多問題,特別是對于臟腑機能衰弱,基礎疾病復雜,體內穩態較差地老年人來說,大手術帶來的風險甚至危及生命。而輸血可以快速地恢復患者的生理狀態減少術后出現的種種并發癥,但近年來有學者認為庫存血液制品存在著有效成分減少及活性降低等問題,本文嘗試從中醫的氣血理論出發探討庫存血液制品與中醫“氣脫”的相關性。
早在古希臘時期,希波克拉底便在“四體液”學說中闡述血液對于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重要意義,而ABO血型系統的發現則成為外科學發展的強大推助力。基于這個里程碑式的發現,如今的外科醫師們通過給病人輸血來解決有效循環血容量及血流動力學的問題,從而保證各個系統的血液灌注和氧氣供應[2]。其中異體輸血為全世界最為廣泛采用的治療方式,但其帶來的問題也不容忽視。研究表明,常規輸注的異體庫存血中的ATP和2, 3- DPG等物質的含量更低,血紅細胞變形能力、抗滲透壓細胞溶解能力以及血紅蛋白攜氧能力也更差,在輸注后難以立即承擔攜氧供氧功能[3]。劉銀[4]等人的研究發現,異體輸血患者的APTT、PT、TT、FIB、D-D指標更高,而Plt顯著較低,多種出凝血指標異常,可能增加DVT和出血的風險。屈漫[5]通過觀察血液儲存對RBC免疫功能影響,發現RBC的C3b受體和RBC-SOD逐漸降低,認為血液儲存時間與RBC免疫功能呈顯著負相關。王瑛[6]侯大亮[7]等人隨機選擇脊柱椎間融合的患者進行臨床觀察,發現進行異體輸血的患者在術后RBC和HB指標方面,明顯差于自體回輸的患者。因此相較于自體輸血,異體輸血可能因儲存條件如低溫等而導致血液中各種功能細胞處于低代謝狀態,且隨著存放時間的延長血液里的營養物質仍處于緩慢消耗狀態,加之各種功能細胞長時間處于低代謝狀態,因此輸入人體后難以及時發揮糾正貧血,快速為衰弱的臟器補充能量等功能。此外因異體血可能會引起患者的免疫攻擊,因此難以在免疫調節方面起到應有的作用。
鄧天瓊[8]等人認為,Hct和HB明顯的下降勢必影響術后患者的切口愈合、機體自我修復和其他功能狀態的恢復。在王開宇[9]和苑雨辰[10]的研究中也分別得到了類似的結論:①貧血的患者在術后30天內的病死率和心臟、呼吸、敗血癥、手術部位感染、深靜脈血栓等的發病率明顯提高[11]。②相對于自體輸血來說,輸注同種異體的任意成分血都可能增加手術部位感染。現代醫學對于上述情況發生的機制尚無定論,因此當前情況下,在骨科圍手術期進行良好的血液管理,降低出血量及減少或消除異體輸血,促進自體機能恢復并改善血液的攜氧功能顯得尤為重要。
中醫學認為血與氣是相互依存的,在中醫看來,血為氣所依托的物質基礎,失血便意味著氣也隨之丟失,氣虛氣衰的機體常常表征出生命力不同程度的減弱,而術中或術后的大量失血有可能會導致氣脫的產生。在吳昆[12]所著《醫方考》中認為“氣者,萬物之所資始也。天非此氣,不足以長萬物,人非此氣,不足以有生。”清代喻昌[13]在《醫門法律》中曾言道“惟氣以成形,氣聚則形存,氣散則形亡,氣之關于形也。”因此對于失血氣脫病人在補血的同時也應注意補氣,以于失血氣脫病人中醫有一味獨參湯以大補元氣,雖未補血但通過補氣從而促進機體產血功能而補血,體現了氣與血相互依存的辯證關系。而現代醫學也證實,氣虛血瘀證大鼠腸系膜微靜脈滾動白細胞明顯更多,由此提高血管通透性,致使腸系膜微靜脈血漿白蛋白的外漏也明顯增加,正是印證了氣虛則形失的觀點。
《素問·調經論》曾云:“人之所有者,血與氣耳。庫存血液出于長期保存的目的,會降低血液中細胞的代謝從而延長細胞壽命,最大程度保證血液中的營養成分,”徐靈胎的《醫貫砭》中曾言“陰陽各互為根,陽根于陰,陰根于陽,無陽則無以生,無陰則無以化。筆者認為庫存之血雖有陰之形,而乏陽之用,少陽則生化不足,衛外之力衰,無法發揮氣在生血及免疫方面的作用,因此相對于自體輸血來說,輸注同種異體的任意成分血可能增加手術部位感染。”唐宗海《血證論》曰“人之一身,不外陰陽,而陰陽二字,即是水火,水火二字,即是氣血。”這些均揭示了氣與血密不可分的關系。但血有形,氣無形,有形易存,無形易失,現代科學研究證實,經轉運、冷藏等步驟保存的庫存血中有效成分含量和生物活性均顯著降低。正如張景岳在《類經附翼·真陰論》中所述“凡物之死生,本由陽氣……不知此一陰字,正陽氣之根也。蓋陰不可以無陽,非氣無以生形也。”即血中無氣,則失去了血真正的功能作用。現代的醫學研究也發現輸注同種異體庫存血后往往導致凝血、免疫等一系列問題,血液中有效成分的活性也大大減低。而自體血回輸由于血液貯存時間較短及個體間的免疫排異問題得到良好的解決,紅細胞等有效成分的活性也大幅提升。
古時并無輸血治療的方法,而對于大量失血的病人,也均以大補元氣來回陽固脫。李東垣所著的《脾胃論》中闡述道“仲景以人參為補血者,蓋血不自生,須得生陽氣之藥乃生,陽生則陰長,血乃旺矣。”汪機曾有言“陽旺則生陰……氣惟陽能生陰,而陰不能生陽”[14]。張景岳《景岳全書·厥逆》曰“血脫者……急用人參一二兩煎湯灌之,但使氣不盡脫,必漸蘇矣。”吳鞠通[15]在《溫病條辨》中也闡述了相關的治則“血虛者,補其氣而血自生。”因此,氣旺則血旺,中醫認為失血脫氣之人重補氣,氣盈則血生。中醫傳統的治療思路也應給我們帶來借鑒,黃廣平[16]等人在其動物試驗中發現補氣類中藥的服用可迅速提高血虛證小鼠的網織紅細胞計數,且相比于氣血雙補組能更快地改善機體的虛弱狀態,具有更優異的短期療效。但陰血不足易致血瘀阻絡,僅用補氣行氣并不足夠[17],然而臨床上的輸血治療等補充血容量的操作亦無可替代,因此日后宜設計不同動物及分子層面的試驗論證補氣類中藥對于延長庫存血中2, 3-DPG和紅細胞等成分有效活性的存留時間,同時也從實驗室方面觀察并探討中醫補氣療法結合輸注同種異體庫存血的患者機體能量及體內穩態的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