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雨怡
(成都中醫藥大學針灸推拿學院,四川 成都)
負性情緒也稱消極情緒,是指由于機體受到外來環境刺激產生應激反應,進而出現緊張或不愉快的情緒體驗,包括焦慮、抑郁、沮喪等情緒;國內外研究顯示壓力、焦慮、抑郁和情緒紊亂等心理狀態與許多疾病的發生與轉歸密切相關[1-2],可能導致如糖尿病[3]、冠心病[4]、高血壓[5]、腫瘤[6]等慢性疾病的發生并加重病情。中醫學明確提出七情學說,代表了其對人類七種基本情緒的認識。七情病因學說表明,當人體對外界刺激產生了過激的情緒反應,超出了臟腑自身調節負荷的耐受力時,則可成為致病因素[7],導致疾病發生。如《素問·舉痛論》曰:“怒則氣逆, 甚則嘔血及飧泄”;“狂始生, 先自悲也,喜忘苦怒善恐者,得之憂饑”;《靈樞·百病始生》:“卒然外中于寒,若內傷于憂怒,則氣上逆,氣上逆則六輸不通,溫氣不行,凝血蘊里不散,津液墻滲,一著而不去,而積皆成矣。”《金匱要略》中“奔豚氣”、“百合病”、“臟躁”等亦與情志致病相關。七情過激會影響氣機運行,最終導致陰陽失衡。目前針對負性情緒的治療方法主要包括藥物治療,認知行為療法,運動和放松訓練等[8-9]。由于藥物對人體的有效性、適用性等仍不明確[10-11],人們轉而開始專注替代醫學與身心運動干預的潛在效果[12-14]。起源于中華武術的太極拳作為一種身心運動,已經顯示出其對心理健康的積極效果,并被廣泛運用于一些醫學和心理疾病,如:帕金森病、抑郁癥、心臟病和中風等疾病的預防和康復[15-16]。
太極拳以古代哲學典論,中醫陰陽學說,經絡學說,中醫養生理論為理論基礎,結合了古代導引術和吐納術,是一種緩慢、輕柔的中華拳術。多年來的實踐證明,太極拳具有良好的健身及治療效果。它不僅是一種單純的強身健體武術,更是一種注重調節身心關系的運動。太極拳注重采用整體思維把握外在自然規律及內在身心調養,蘊含著 “形神兼養”的整體觀念。在外表現為通過反復的伸展和舒張運動,活動了全身的筋、肉、皮、骨,在放松肌肉的同時,使大腦皮層不斷調節全身的控制,促使全身各系統功能發生相應的變化,并最終達到協調統一[17];在內表現為強調意、氣、神的統一,在形體活動的同時也注重心神的調養。在練習之前要求閉目而靜立,以達到寧心安神之效,在心神聚斂的引導下,以腰為軸,腰部帶動四肢進行緩慢柔和的運動,強調用意不用力[18],動作連貫柔緩,中正靈活。
根基于中醫形神兼養觀的太極拳,近年來已成為國內外研究熱點。太極拳是一門講求天人合一、形神兼養的養生術,訓練時要求意念集中、均勻呼吸、排除雜念,以消除七情內傷對臟腑經絡氣血的不良影響。
從現代醫學角度看,一方面,研究[19]顯示,太極拳專家在右側中央后回(PosCG)功能同質性顯著增高,左側前扣帶回(ACC)、背外側前額葉皮質功能同質性減弱,而ACC功能同質性減弱與PosCG功能同質性增高均可使注意網絡行為測試得分提高,提示太極拳可通過優化局部功能組織對老年人群的認知、健康產生作用;另有研究顯示,與對照組相比,太極拳組情緒調節能力更強,并且太極拳減弱了背外側前額葉皮層(DLPFC)和額中回(MFG)之間靜息態下的功能連接度[20]。此外,有研究[21]表明,與對照組相比,太極拳組的丘腦和海馬灰質體積(GMV)更大,而丘腦的GMV與情緒穩定性呈正相關,提示長期的太極拳運動對減緩灰質萎縮,提高情緒穩定性具有重要作用。根據以上研究可推測,太極拳可以改善認知功能,并對情緒起著重要的調節作用,其改善負性情緒的潛在機制可能與調節負性情緒相關聯的大腦區域及腦網絡有關。太極拳可通過調節相關腦區及腦網絡達到改善負性情緒,治療疾病的作用[22-23]。另一方面,定期的太極拳訓練也可以有效調攝多個慢性疾病,包括抑郁癥、高血壓、冠心病、帕金森綜合征和2型糖尿病等[24-25],疾病癥狀減輕的同時,患者的負性情緒得到改善,生活質量也相應得到提升。
從祖國醫學角度看,太極拳作為一種心身治療的運動,具有注重身體調養和精神調攝的雙重特點。一方面,太極拳訓練中要求意念集中,以意導動。意通常指思維、意念、意識。《五字訣》“一曰心靜,心不靜則不專。”心靜是用意的前提,在整個訓練過程中,要保持心靜體松,形隨意動。練習時要始終保持意念集中,思想上排除一切雜念,用意識不斷的引導動作形式變化。若意念不集中,則氣勢散漫,神氣渙散。“神”是 “形”的外在表現,練拳過程中調神以行氣,不僅可以疏通經絡、強健身體,而且能夠起到煉氣、養神的作用,從而改善負性情緒,益于身心健康[26]。另一方面,太極拳運動可通過調和氣血、調節臟腑,以達到改善負性情緒的作用。中醫學認為氣、血為人體生命活動的主要物質基礎。《靈樞·營衛生會》曰: “血者,神氣也”。血是中焦化生的精汁奉心神化赤而成,為神氣之所化。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在機體生理狀態正常的情況下,氣血流行不止,環周不休。而腎為先天之本,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太極拳通過“尾閭中正,主宰于腰”等技法,使氣血運行通暢,這里的腰也包含了腹部,而腎位于腰部,脾位于腹部,太極拳通過運用此種技法按摩了脾與腎。同時,太極拳訓練注重調整呼吸和養氣,強調在練習過程中要保持均勻深長的呼吸。太極拳通過腹式呼吸與特殊技法使膈肌上下移動,達到按摩內臟,調理氣血的作用,同時也增強了體質及四肢的靈活性,使人們的情緒輕松愉快,從而有效改善不良情緒。
近年來,太極拳對負性情緒的臨床應用主要表現為可用作慢性疾病的康復手段,提高患者生活質量以及干預治療心理疾病等。太極拳可用作慢性疾病的康復手段,如有研究發現[27-28]冠心病患者接受太極拳干預后焦慮、抑郁水平均顯著低于干預前,表明太極拳運動適合冠心病患者作為康復干預手段,并能有效緩解患者存在的心理障礙;也有研究發現[29]在健康教育的基礎上進行太極拳干預后的糖尿病患者焦慮、抑郁水平均顯著低于干預前,且太極拳對糖尿病患者負性情緒的改善效果明顯優于散步[30];太極拳結合五行音樂[31]可降低癌癥患者焦慮、抑郁水平,減輕癌癥患者心理困擾。太極拳可用于改善患者生活質量,如有研究表明[32],太極拳干預后的帕金森患者癥狀自評量表(SCL-90)在人際關系敏感、抑郁、焦慮、敵對、恐懼、偏執、精神病性各維度得分均顯著低于對照組,提示太極拳能有效改善PD患者不良情緒,提升其生活質量;另有研究顯示[33]持續10周的太極拳訓練可有效改善癌癥患者神經心理功能,表明太極拳可改善癌癥患身心健康,提高患者生存質量。太極拳可干預治療心理疾病,近期一篇發表在《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ine》的一篇Meta分析表明[34]:太極拳顯著提高了重性抑郁障礙(MDD)患者的緩解率和反應率,并超過被動控制。以上研究提示太極拳在改善負性情緒方面具有一定效果。
太極拳作為一種注重“形神兼養”的身心運動,經國外研究證實幾乎不會導致嚴重的不良事件發生[35],可作為改善負性情緒的運動療法。但目前太極拳改善負性情緒的研究也存在一些局限性。首先,太極拳的臨床研究大多為某種慢性疾病所伴隨的情緒癥狀的研究,且研究周期較短,研究類型多為隨機對照試驗和病例觀察研究,研究人群多為中老年人群;其次,對于太極拳干預改善負性情緒的最佳鍛煉方案(持續時間和頻率、運動強度等)也未形成臨床指南;此外,對同一心理效應的測量和評價方法的不一致也造成了研究結果可比性的降低。因此未來仍需要長期大樣本、多種組合方法的太極拳試驗及定量定性分析來確定太極拳對負性情緒產生的效應以及適合不同年齡人群改善負性情緒的最佳鍛煉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