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索王平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解決好十幾億人口的吃飯問題,始終是我們黨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糧食安全問題不僅涉及社會穩定,也關系國家安危,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是一個永恒的課題。在萬物互聯、連接共生的智能化時代背景下,身處“大市場、大流通、大競爭”環境中的國有儲備企業,如何才能使政策性糧食更好地發揮社會發展“壓艙石”和“穩定器”的作用。結合陜西實際,筆者認為,可以在實施儲得進、管得好、調得動、用得上、吃得好“五大”措施上著力,為政策性糧食安全提供堅強有力保障。
目前,政策性儲備企業輪換入庫的糧食大多依托當地糧食經紀人或貿易商,因此對儲備糧的輪入具有較多制約因素。隨著區塊鏈等新技術的深入應用,去中心化將成為新的管理模式,市場糧價等信息將變得更加公開和透明,依靠博弈價差來賺取利潤的貿易商或在未來消失,取而代之的是通過“中國好糧油”等項目的實施而逐步培養起來的新型農業合作經營主體。因此,將來儲備糧的輪換以“訂單”采購輪入為主,以滿足多元化的市場需求,儲備企業自然要建立起既符合儲備標準要求,又符合市場需求的差異化庫存結構。這樣,既發揮了糧企主渠道作用,保護了種糧農民利益,又合理引導了農民進行種植結構調整,達到了滿足市場需要、提高農民收入的目的。
隨著物聯網時代的到來,國家和省級投入的提升政策性糧油規范化管理的智能化糧庫建設已相繼投入使用。智能糧庫可以實現糧食企業各個經營管理及監管環節的數字化、系統化、智能化,提升糧食流通效率和安全管理水平。可以充分利用現代新技術,實施科技興糧興儲戰略,推動倉儲智能化管理,促進信息技術與儲備業務深度融合,為提升倉儲管理水平賦能。還可以全面建設各級糧食管理平臺,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糧食管理靈活性、精準性和經濟性,同時注重網絡連接和數據分享,提高系統之間信息互聯互通和協同聯動,充分運用大數據實現對儲備糧的安全管理。
地方儲備用于區域市場保應急、穩糧價、保供應,是國家糧食安全的第一道防線。從本次新冠肺炎疫情糧油應急保供來看,穩市保供任務主要通過成品糧來實現。健全高質量地方儲備安全保障體系,要按照“就近保障”的原則進行布局,合理設置品種和形態,實施政府調控功能。如在適合存原糧的地方存原糧,這樣好保管,保質期長,一旦實施應急保供任務,加工轉化快,保供效果好。對不產原糧、轉化能力差的區域,以市縣為主,建立相應規模成品糧儲備,方便保障區域市場。因此,只有對不同區域區別對待、合理布局,才能確保儲備糧在應對突發事件、重大疫情等關鍵時刻,做到保障有力,發揮其根本作用。
從陜西省來看,市縣承儲企業主要依賴政策性補貼來保障職工收入。盡管收入不高,但還能維持。如若實施指標調出,企業收入將失去基本來源,職工收入將無法得到保障。從目前實際情況來看,個別儲備企業規模小、缺乏流動資金、與市場脫節,出現了輪換虧損等問題,對儲備安全造成了風險。通過對近兩年出現問題承儲單位的指標調整來看,指標調整難度大,同時出現數量短少、質量下降,以及管理弱化等現象。要從根本上解決調得動問題,一方面,落實《關于改革完善體制機制加強糧食儲備安全管理的若干意見》文件精神,調整集并儲備指標,實施省級儲備糧垂直管理,進一步夯實儲備主體責任,同時妥善安置職工,確保分流職工就業有出路、生活有保障;另一方面,加快推進地方儲備安全保障立法,推進依法合規經營管理,用法律手段保障政策性儲糧安全,使儲備糧地位和作用更加堅實。
當前,我國人民群眾正從“吃得飽”向“吃得好”“吃得健康”躍升。儲備糧的庫存結構應從以前的符合儲備基本標準向提升儲備標準轉變,以滿足人民群眾消費升級的需要。通過開展優質糧食工程,引導農民擴大優質糧食生產,增加優質糧食供給。收儲企業應改變傳統儲備思維和輪換經營模式,主動加強與加工企業聯系,細分消費市場,實施庫存結構調整,儲備適銷對路的原糧。這樣既能引導農民合理調整種植結構,增加其更多收入,又能滿足人民群眾“吃得健康”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