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生彬 韓志春 潘迪
江蘇省糧食和物資儲備局認真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產業興省、科技興糧”部署要求,集聚糧食科技人才資源,把握創新要素整合、成果轉化落地、科普能力提升、創新載體構筑等關鍵環節,著力在完善制度、搭建平臺、健全體系、優化產業創新上下功夫,全力打造“智慧糧食”高地,不斷提升科技對產業發展貢獻率,取得初步成效。近年來,榮膺“全國科技興糧示范單位”“全國糧食流通信息化建設試點示范省”“糧庫智能化升級試點省”等稱號,并成為優質糧食工程全國首批重點支持省份。
強化制度保障,動員各方力量,激發糧食產業科技創新和高質量發展的活力。一是完善惠企政策。“智慧糧食”列入省委鄉村振興戰略和“智慧江蘇”建設要求。省政府出臺《關于大力發展糧食產業經濟加快建設糧食產業強省的實施意見》,突出技術、知識、管理、數據等創新要素與各產業環節的銜接。與發改、科技、財稅等部門、各級政府建立協調機制,強化專題會商、政策扶持等保障舉措。“科技興糧”列入省政府十大主要任務百項重點工作,與糧食安全省長責任制考核掛鉤,讓科普宣傳、平臺建設、成果轉化等評價指標落地生根。二是凝聚各方力量。積極組織協調各級政府、有關部門、社會力量開展行業科技示范等創新活動,形成行業創新發展協同體制,推進糧食產業高質量發展。蘇州市創建省級糧食科技創新示范市,無錫“智慧糧食”示范工程獲2017年世界物聯網博覽會“無錫物聯網應用十大年度優秀案例”。三是激發人才活力。發揮江蘇科教、人才、龍頭企業資源優勢,舉辦科技供需對接會,鼓勵涉糧院校開展送教上門活動。聚集科研、技術、管理等優秀人才,制定《江蘇省糧食行業專家庫管理辦法(試行)》,打造“糧政、糧商、糧技和糧匠”四支行業專家隊伍,為企業需求提供科技服務,為人才成長創造良好環境。
積極搭建科技研發、成果應用、創新服務“三個平臺”,促進政產學研一體化合作和技術成果運用,提升糧食產業高質量發展內在質量。一是搭建科技研發平臺。搭建“一企一技術”企業與科研院所研發合作平臺,成立6家國家級研發中心、南京財經大學國家糧食產后服務技術創新中心等國家級創新平臺以及31家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019年全省入統重點糧油科技企業新增在研項目122個、總投資4.6億元,新增科技成果331項,其中基礎類成果210項(含專利112項,技術標準18項,獲省級獎4項),新產品、新技術、新工藝等應用類成果121個。全國首臺“智能平倉機器人”等21個重點項目簽約開工,“優良食味氮高效綠色粳稻新品種選育”等江蘇省重點研發計劃(現代農業)項目獲科技廳批復建設,成為推動產業經濟發展和行業技術進步新亮點。二是搭建成果應用平臺。形成“產學研”合作機制,與科研院所合作對企業的研發難點進行攻關。承擔“國家物聯網重大應用示范工程”等系列重大行業科技專項獲實質性突破。科學儲糧領域推廣應用平倉機器人、水源熱泵谷物冷卻、聚氨酯保溫隔熱、糧食出入庫減塵降噪智能裝備等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試點糧庫倉頂光伏發電裝機容量8166千瓦、年發電量480萬千瓦時,氣調儲糧倉容238萬噸,配備機械通風、糧情檢測系統、環流熏蒸系統和低溫準低溫儲糧倉容分別達到完好倉容的93%、84%、68%和48%,有效促進綠色生態、安全儲糧。三是搭建創新服務平臺。促進技術要素與資本要素融合發展,省糧食和物資儲備局與南京財經大學戰略合作,成立“蘇糧硅谷”創新服務平臺,首批集聚國家糧食大數據采集與應用技術創新中心、江蘇省糧食物聯網技術研發中心、江蘇電子商務重點實驗室、江蘇糧機制造智能裝備研發中心(籌)等。緊貼市場需求,推廣“滿意蘇糧”APP、“糧情早知道”等服務,面向廣大農戶和企業的科普宣傳邁入“指尖”時代。實現省級智慧云平臺、市級綜合信息管理平臺全覆蓋,建設數字化糧庫近800家,政策性糧食收儲庫點信息化覆蓋率、收儲數據即時采集率分別達80%、90%以上,糧食質量安全監測平臺數據采集率在80%以上,有力推動了行業創新和管理升級。
圍繞千億級優質稻米產業、全國油脂加工中心和世界級糧機裝備制造集群建設目標,加大產業創新載體建設力度,夯實糧食產業高質量發展基礎。一是構筑產業創新載體。突出產業園區載體建設與科技示范、精品蘇糧和愛糧節糧宣傳教育聯動、共享發展,為行業科研、科普、科創提供可復制、可借鑒樣本。累計培育光明米業江蘇糧食科技產業園等13家省級園區載體,規劃總投資310.4億元。江蘇宿遷國家糧食儲備庫入選“全國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引進國家糧油儲運領域首席科學家入戶江蘇,“糧油儲運科學家工作室”等一批產業科技平臺對全省企業創新主體迅速壯大、化解過剩產能、培育發展新動能起到重要支撐作用。2019年,全省糧油工業主營業務收入2894億元,糧機制造業生產總值占全國1/2強,擁有國家級產業化龍頭企業20家,省級龍頭企業143家。二是打造產業創新聯盟。鼓勵行業組織、產業聯盟、領軍企業等開展多領域跨區域合作,探索產業合作利益共享機制,形成米、面、油、糧機、飼料五大省級行業“創新聯盟”和“產業集群”,在長三角一體化框架下實現差異化、錯位化、多元化競爭合作的區域糧食產業經濟特色。跟蹤分行業技術創新與推廣最新動態,發布《江蘇糧食產業發展報告》《江蘇小麥產業發展報告》《江蘇優質稻米產業發展報告》,指導產業轉型升級。三是加強科普能力建設。結合“糧食科技活動周”“世界糧食日”等主題活動持續打造省市縣“三級聯動”科普宣傳活動平臺。省級層面年均舉辦3場次科普活動,參加人數近萬人;市、縣大力開展糧食科普進社區、進學校、進軍營等活動,宣傳覆蓋面近萬人。借助在上海、福建等地舉辦江蘇糧油品牌推介活動,通過展板、宣傳片、科普展覽、宣傳手冊、主題宣傳品等向社會公眾宣傳愛糧節糧理念和優質糧油品質檢測等相關知識,并通過電視、報紙等媒體擴大宣傳效果。
適應新時代新形勢要求,以科技創新驅動糧食產業開放式發展。一是打造協同發展格局。建立健全重點領域合作機制。省政府與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在長江經濟帶、長三角一體化合作框架下,達成蘇滬糧食和物資儲備一體化戰略合作,創新資源共享實現互聯互通。出臺《關于“科技興糧”的實施意見》和《關于“人才興糧”的實施意見》貫徹落實文件,“優質糧食工程”項目的科研、技改、信息化類投資占比超40%。強化政府責任,出臺《江蘇省糧食流通條例》,明確了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在建立糧食產業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促進機制、加大科技投入與推廣應用方面的責任。二是科技助力品牌建設。從科技服務切入做好產業品牌孵化。出臺《“蘇米”品牌建設三年行動計劃》、“蘇米”全產業鏈標準,面向全省10個區域糧油品牌、30家以上核心企業,宣傳和推廣統一產品標準、質量安全、品質、營養和過程控制的“質量興糧”科學技術。整合區域創新鏈條,帶動區域公用品牌培育、企業品牌提升出實效。淮安市榮獲“全國稻米產業融合示范市”,射陽縣被授予“中國優質粳米之鄉”稱號。蘇北糧油有限公司依托優質稻谷、品牌、科技優勢,成功登陸三板市場,成為江蘇省首家掛牌上市民營稻米企業。省級糧食園區加工產業鏈不斷拓展,聚集省級以上龍頭企業30家,實現銷售收入641.8億元,利稅20.4億元。三是實現對外科技輸出。用好“一帶一路”政策機遇,助推江蘇糧油產業整體出航,由單一貿易到自主創新技術、產品出口,帶動產業對外投資規模不斷擴大,實現優勢產業技術的對外服務輸出。連云港發揮離境口岸政策優勢,打造上合組織國際物流園,服務蘇北、中西部、中亞地區糧食物流產業發展。正昌糧機“一帶一路”白俄羅斯農工綜合體項目飼料生產線成功簽約,項目規模、先進性處于國際領先地位,對提高白俄羅斯飼料加工、倉儲水平起到關鍵性推動作用,有效發揮了重大項目在“一帶一路”技術溝通等方面橋梁紐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