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古以來,糧食類食品都是國人的主要食物,現在仍然如此。當然,糧食來源于糧食作物的播種、收成與儲藏。
在遠古時代,沒有“糧食作物” 這種科學的稱呼。在我國先秦時期,古人稱“糧食作物”為“五谷”或“五谷雜糧”。
在先秦時期,特別是在春秋戰國時代,由于諸子百家所提倡信仰的是“陰陽五行”哲理,例如五金、五土、五味、五官、五藏等,所以糧食作物稱為“五谷”。
“五谷”的稱呼始見于《周禮》《論語》等著作,迄今約有 3000 年歷史。其證據如下:
《周禮·天官》:“疾醫:以五味五谷五藥養其病。” 漢鄭玄注:“五谷:黍稷菽麥稻;又麻黍稷麥豆。”
《孟子·滕文公》:“樹藝五谷。”漢趙岐注:“五谷:稻黍稷麥菽。”
屈原《楚辭·大招》:“五谷六仞,設菰粱只。”漢劉向編集·王逸章句:“五谷:稻稷麥豆麻。”
《黃帝內經素問·藏氣法時論》:“五谷為養。”唐王冰注:“五谷:粳米小豆小麥大豆黃黍。”
《成就妙法蓮華經·王伽觀智儀軌》:“五谷:稻谷大麥小麥綠豆白芥籽。”
根據上述原文已知,歷代的“五谷”所指示的糧食作物,排列順序不同,種類也不相同,由此說明,“五谷”是統稱,泛指糧食作物或各種糧食,不是特定的五種。
對于全國來說,原產于我國的“五谷”,種類幾乎是不變的,但是由于社會發展,倚重性是會有變化的。例如古代的黍和稷是最重要的五谷,現在可說是微不足道的雜糧。
“糧食”的概念起源很早,淵源于先秦時代,雖然與“五谷”的概念不同,但卻有著連帶關系。茲舉例如下:
《周禮·地官》:“廩人:凡邦有會同師役之事,則治其糧與其食。”漢鄭玄注:“行道曰糧謂糒也:止居曰食謂米也。”
《詩·大雅》:“公劉:乃積乃倉。乃裹糇糧。”宋朱熹《詩經集傳》:“糇糧:糇食,糧糗也。”糗,古代指干糧。
《左傳·襄公八年》:“楚師遼遠,糧食將盡。”
根據古人的詮釋已知,“五谷”的概念主要是指糧食作物的植株與子實。而“糧食”的概念,則主要是指糧食作物的倉貯食物與各種五谷食品。如今,“糧食”的概念已經更加深廣厚重,別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