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曉蕊
衡水市環境信息中心(053000)
綠色發展的理念還未普及,農民在生產生活中也沒有環境保護的意識,因此,農村環境保護普及的力度還需加大。
環境保護工作的落實,離不開相關法規的保護,我國目前就處于法律法規的建設過程中,如《綠色環境促進辦法》、《生產節能條例》等,并且在不斷完善相關的制度和法律條款[1]。環境的治理、廢氣廢料的排放及綠色材料的使用等各個環節,無論是約束懲罰制度還是激勵扶持制度都不夠全面。各種環保型材料便得不到充分得利用,就無法做到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農村大部分區域還在大量焚燒秸稈、玉米棒子等,排出過量廢氣污染環境,天然氣、沼氣等清潔性能源不能得到較好的利用,導致農村環境保護工作收效甚微,污染速度大于治理速度。
對養殖過程中產生的大量糞便和污水排放量沒有明確規定,部分農民將污水直接排入河流,造成嚴重的環境污染。養殖戶個人的環保意識不到位,很難保證環境治理工作的順利進行。
要嚴肅對待環境保護問題,摒棄傳統的生產方式,大膽創新構建和諧社會,促進農村經濟穩步向前。將綠生產的實施和管理拓展到經濟發展、思想教育和社會等各領域,運用法律法規、經濟干預和行政干預的方式,使環境保護管理工作具有主動性和有預見性,在保證經濟效益的同時改善農村環境[2]。
鑒于我國的統一規定,第一責任人的制度已經不具備實效性,要對其進行改革創新,讓責任意識完全落實,提高環境保護工作的質量。設立全員責任制,把環境保護的責任落實到每個人,更有助于環境治理工作的開展;建立對應的考核機制,使全體村民都有危機意識和責任感;制訂詳細的責任計劃,并定期檢查考核,保證環境保護工作的平穩進行。
大力推行新式的教育手段,使村民樹立環保理念。采用分組討論的方法,讓村民之間互相監督,輔以影音及圖片材料,展示污水排放的標準,讓環境保護工作落到實處。設立獎勵機制,調動村民的積極性。鼓勵村民在日常工作生活中,樹立環保意識,對治理排除環境污染問題的村民實施嘉獎和鼓勵,形成良好的社會風氣。
農村環境的保護,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要緊跟時代的發展要求,將農村建設的作用最大限度地發揮出來,給人們創造良好的生活空間,促使農村環境和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