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葛朝陽,林梅瑟
(浙江中醫藥大學附屬溫州市中醫院心內科,浙江 溫州 332500)
復發性外陰陰道假絲酵母菌病(recurrent vulvovaginal candidiasis,RVVC)是指女性患單純性外陰陰道假絲酵母菌病(vulvovaginal candidiasis,VVC)經治療后,其臨床表現消失,且真菌檢查陰性后癥狀體征再次出現,真菌檢查又為陽性,1年內發作4次及以上[1],主要表現為白帶增多且呈豆腐渣樣,外陰及陰道灼熱瘙癢,病情嚴重者可伴有尿頻尿痛、性交痛,給患者造成了極大的痛苦。RVVC與治療不徹底、長期不規范使用抗真菌藥物、長期應用免疫抑制劑及接受大量雌激素治療、陰道pH值低[2-3]、衛生習慣差、使用化纖緊身內衣、性傳播感染史[4]、多個性伴侶等因素有關,具有病情反復、遷延難愈的特點,加之對抗生素的耐藥性,極易導致患者治療信心下降。循證式健康教育,將科學的證據與臨床經驗、患者需求相結合,獲取實證,指導健康教育決策,可有效地普及生殖保健知識,提高患者治療信心,促進健康行為。現選取溫州市中醫院2019年1月至12月收治的100例RVVC患者為研究對象,探討循證式健康教育的實施效果,報道如下。
選取溫州市中醫院2019年1月至12月收治的100例RVVC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符合RVVC的診斷標準;②均自愿參與研究;③年齡≥18歲;④文化程度為小學以上;⑤有性生活史;⑥無免疫缺陷性疾病;⑦無心血管、肝、腎等疾病;⑧隨訪6個月,臨床資料完整;⑨有正常的理解、認知、溝通能力,能配合完成調查。排除標準:①其他生殖道疾病(生殖道感染);②妊娠及哺乳期女性;③陰道癌、宮頸癌、性激素依賴性腫瘤;④有嚴重的生殖道畸形;⑤宮頸液基細胞學涂片陽性;⑥存在影響療效的疾病,如支原體、衣原體感染等;⑦視聽障礙;⑧中途退出者。所有研究對象均知情同意。
將100例RVVC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50例。對照組患者年齡21~45歲,平均(33.24±12.21)歲;病程0.4~4.0年,平均(2.1±0.8)年;文化程度:初中15例,高中/中專24例,大專及以上11例。觀察組患者年齡22~44歲,平均(33.69±12.45)歲;病程0.5~4.3年,平均(2.4±0.9)年;文化程度:初中13例,高中/中專23例,大專及以上14例。兩組患者在年齡、病程、文化程度等方面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具有可比性。
兩組均由主治醫師根據病情制定治療方案,對照組采用常規健康教育,觀察組采用循證式健康教育。循證式健康教育內容如下:
1.2.1成立循證小組
成立循證護理小組,由9名成員組成,包括1名主管護師、5名護師、3名護士。成員要求:從事婦科護理工作年限>5年,本科以上學歷,責任心強、溝通能力好、專業知識及技術過硬。小組成立后就要解決護理問題,進行循證護理知識的學習。
1.2.2提出循證問題
根據以往工作中收集的患者及家屬對護理的需求,結合臨床護理工作經驗,確定循證問題:①RVVC的危險因素;②降低復發率;③做好患者的健康教育工作。
1.2.3收集循證證據
召開循證小組會議,進行組內動員。以循證問題為檢索依據,檢索中國知網(CNKI)、萬方、維普(VIP)數據庫中5年以內的相關文獻,以與RVVC易感因素與健康教育有關的文獻作為循證依據[5],并結合臨床護理經驗和相關專家意見,得出RVVC的影響因素如下:不潔的性行為方式、用藥不規范、不良生活習慣(偏食高糖食物、內褲未及時更換清洗消毒)、長期使用抗生素或激素治療等[6]。
1.2.4制定健康教育計劃
根據循證問題和循證證據,制定健康教育計劃,通過發放健康教育資料(入院時發放)、利用微信平臺(邀請患者關注微信公眾號,通過公眾號的“一對多”功能,每周推送1次)、舉辦健康教育講座進行宣教(每個月舉辦1次),時間為3個月。
主要健康教育內容包括 ①規范治療:告知患者RVVC的危害性(不孕不育等)和治療的長期性,一般要經過3個月經周期的治療,避免急于求成。介紹不同藥物的作用機制、使用方式、治療效果及可能出現的不良反應。強調遵醫囑用藥的重要性,囑患者不能擅自停藥、不能自行減量或加量,堅持系統治療。于月經干凈后3天復查,連續復查3個月均為陰性則為治愈。同時治療期間停用一切抗生素,停用避孕藥。②性生活指導:告知患者不潔性生活對病情預后的影響,治療期間避免性生活。治愈后要保持適當的性生活頻率,經期不同房,性生活前后要清洗外陰部,尤其是性生活前。③生活習慣:告知患者個人衛生的重要性。首先要選擇舒適、透氣、寬松的內衣褲,勤換內褲(1~2天/次),采用煮沸的方式對內褲及清洗外陰的毛巾進行消毒,煮沸10~15min。使用溫水清洗外陰,避免應用清洗劑,清洗前要洗干凈手,清洗后用專用毛巾擦拭干凈,保持外陰部清潔、干燥。避免抓撓外陰,避免進入公共浴池、游泳池內活動。合理選擇衛生巾,確保合格、透氣,不長期使用衛生護墊。規律作息,保持充足的睡眠,鍛煉身體以增強體質。治療期間禁食辛辣刺激食物,不吃高糖食物,適當進食含有嗜酸乳酸菌的乳制品,多吃新鮮蔬菜、水果、豆類等食物。④心理指導:講解RVVC的易感因素、治療方法、注意事項等,提高患者的認知水平,減少因對疾病的不了解而產生的心理壓力。強調主觀因素在治療過程中的作用,讓患者意識到只要規范系統地配合治療、形成預防觀念并執行健康行為就能很好地控制病情,提高患者的治療信心。指導患者多聽舒緩、寧靜的音樂,多參加戶外運動、社會活動,使其保持樂觀情緒,增強抗病能力。
1.3.1健康知識
采用《陰道念珠菌病患者健康知識調查問卷》[7],于健康教育前、健康教育后進行調查,調查內容包括5個方面,分別為外陰護理知識、用藥知識、性生活知識、飲食知識、情緒控制,每個方面有5、5、4、4、3個條目,每個條目根據知曉程度計1~4分。得分越高,表明該方面的健康知識知曉程度越好。該問卷的Cronbach’sα系數為0.873,信效度較好。
1.3.2健康行為
采用沈秀華等[8]設計的《女性生殖道感染預防行為問卷》,于健康教育前、健康教育后進行調查,共包括8個條目:1~2天更換1次內褲、毛巾專人專用、經期不同房、性行為前后清洗外陰、使用淋浴洗浴、有癥狀及時就醫、遵醫囑用藥、遵醫囑復查。健康行為的形成率=做到的例數/總例數×100%。該問卷的Cronbach’sα系數為0.785,信效度較好。
1.3.3臨床療效
①臨床治愈:陰道黏膜無異常表現,患者的不適癥狀完全消失,陰道分泌物清潔度為Ⅰ~Ⅱ度,連續3個月復查白帶顯示病原菌陰性;②有效:陰道黏膜輕度充血,患者的不適癥狀明顯緩解,連續3個月復查白帶顯示病原菌陰性;③無效:未達到以上標準[9]。
1.3.4復發率
對所有患者采用電話、復診、微信等方式隨訪6個月,記錄該時間段內的復發例數,再計算復發率。

兩組患者健康教育前各方面的健康知識得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健康教育后,觀察組患者在外陰護理、飲食、性生活、用藥、情緒控制等方面健康知識得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
兩組患者健康教育前各方面的健康行為所占比例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健康教育后,觀察組患者的1~2天更換1次內褲、經期不同房、性行為前后清洗外陰、遵醫囑用藥、遵醫囑復查等健康行為所占比例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觀察組的臨床治愈率及有效率均高于對照組,6個月后的復發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3。

表1 兩組患者健康教育前后的健康知識得分比較(分,

表2 兩組患者健康教育前后的健康行為比較[N=50,n(%)]

表3 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及復發率比較[n(%)]
RVVC是婦科較為棘手的問題,具有復發率高、耐藥性強的特點,嚴重威脅女性的身心健康。近年有研究發現該病的反復發作與陰道微生態環境有關[10]。VVC與流產、宮外孕、不孕不育及宮頸癌等疾病密切相關,近年有研究發現母親陰道假絲酵母菌可能是新生兒口腔假絲酵母菌的一個重要來源,特別是經陰道分娩的新生兒[11]。健康教育是女性陰道炎防治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對于提高個體認知水平,增強患者的防范意識,預防疾病復發有積極作用。高華等[12]調查發現,育齡期女性生殖道感染者知信行現狀不容樂觀,開展有效的健康教育十分重要。但在實踐中發現,傳統的健康教育缺乏目的性、計劃性、流程欠標準,大多依賴于醫護人員的知識和經驗,講解的內容較多,但缺乏條理性,患者掌握起來具有一定難度,宣教質量得不到保證。而且陰道炎患者大多為青年,工作繁忙,出院后沒有做到定期鞏固宣教內容,無人督促,健康行為形成率逐漸下降。目前,尚無研究指出適合我國陰道炎患者的健康教育模式。循證式健康教育是一種尋求證據、應用證據的健康教育模式,其針對需要解決的循證問題,通過尋找循證證據,再制定臨床決策,提高了健康教育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本研究結果顯示,與常規健康教育相比,循證式健康教育干預3個月后患者對各方面的健康知識掌握得更好,在經期不同房、性行為前后清洗外陰、遵醫囑用藥和遵醫囑復查的健康行為形成率更高(P<0.05)。張鳳蓮[13]的研究報道,循證式健康教育有利于促進RVVC患者對健康知識的掌握,降低了6個月內的復發率。循證理念的核心是決策的制定需要建立在一定的證據上,針對RVVC患者不潔的性行為方式、用藥不規范、不良生活習慣等問題,循證護理小組通過查閱文獻,匯總證據,將自身臨床經驗、患者個體化需求與科學證據相結合,制定了基于循證理念的健康教育模式。該健康教育對患者開展了規范治療指導、性生活指導、生活方式指導及心理指導,其內容不僅包含了患者所需要知曉的影響因素和防治保健知識,而且充分體現了健康教育的針對性,宣教內容都是患者急切需要知曉的問題,患者的學習積極性也得到了提高,最終促進了對健康知識的掌握。
健康行為是指個體為了增強體質和維持身心健康而進行的各種活動。傳統的健康教育缺乏持久性,40%~80%的信息會馬上被遺忘,在保留的信息中,不正確的信息甚至可達到50%[14],不利于健康行為的形成。此外,我國護患比例嚴重不足,一對一、面對面的健康教育的開展受到限制。本研究采用了微信平臺推送健康知識及在線咨詢,充分利用互聯網及智能手機的便利,患者只要能上網就能隨時隨地地學習自保健知識,擺脫了傳統健康教育時間和空間的限制,避免了患者對健康教育知識隨著時間延長產生的遺忘,有效鞏固了健康知識。而在線咨詢能夠解決患者在治療、用藥過程中遇到的問題,起到了規范用藥指導效果和健康生活方式的督促效果,大大地促進了患者對健康知識的獲取,促進將知識內化為健康行為。
本研究結果還顯示,與常規健康教育相比,循證式健康教育的效果更好,6個月內的復發率更低(P<0.05)。原因在于一方面循證式健康教育促進了患者健康行為的形成,使患者能夠遵醫囑用藥、保持個人衛生、健康地過性生活,都有利于提高療效,降低復發。另一方面,循證式健康教育的實施增加了護患之間的溝通,有利于減輕患者的心理壓力,促使其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從而降低了復發率。
綜上所述,循證式健康教育能夠提高RVVC患者對健康知識的掌握,促進健康行為的形成,提高治療效果,降低復發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