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華 曹如中 董凱 倉依林



摘要: 長三角一體化國家戰略的確立,對產業協同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通過探討長三角文化創意產業融合發展水平的差異,可以為長三角區域協同發展提供決策參考。文章運用理論研究、模型構建和實證分析的方法,從跨區域和跨產業視角構建長三角文化創意產業融合發展評價指標體系,選取蘇浙滬皖2011—2017年統計年鑒數據,運用熵值權重法確定指標權重,構建耦合度評價模型對各省市文化創意產業融合發展水平進行實證評價。研究表明,長三角文化創意產業融合發展水平和耦合協同度逐年提高,各省市文化創意產業融合發展水平和耦合協同度在不同年份各不相同,但總體呈現出逐步提高的趨勢。
關鍵詞: 長三角;文化創意;產業;融合發展;評價
中圖分類號: G114;F407.8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1001-7003(2020)11-0066-09
引用頁碼: 111111
Abstract: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national strategy for the integration of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puts forward new requirements for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industrie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differences in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level of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and provides decision-making reference for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region. In this study, the methods of theoretical research, model construction and empirical analysis were used to construct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for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in Yangtze River Delta from the cross-regional and cross-industry perspective. The statistical yearbook data of Jiangsu, Zhejiang, Shanghai and Anhui from 2011 to 2017 were selected and the entropy weight method was used to determine the index weight. Besides, a coupling evaluation model was constructed to evaluate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level of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in various provinces and cities empirically. The research shows that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level and coupling synergy degree of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in Yangtze River Delta have been increasing year by year.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level and coupling synergy degree of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in different provinces and cities are different in different years, but the overall trend is gradually increasing.
Key words: Yangtze River Delta; culture and creativity; industries; integrated development; evaluation
2019年中國頒布《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標志著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也對區域產業協同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擁有先天的區位優勢、獨特的資源稟賦、發達的工業體系、先進的科技水平等,長三角文化創意產業取得快速成長,產業增加值已超過GDP增幅,各省市也相繼出臺了一系列政策積極推進文化創意產業發展[1]。然而,作為中國經濟發展最快的區域之一,近年來長三角文化創意產業出現的低水平同質競爭、低層次地理聚合及協同溝通效應差等現象,嚴重扭曲了文化創意產業內在發展規律,極不利于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究其原因主要在于,長期以來受傳統的“中央決策、地方執行”的制度安排與區域競爭模式影響,長三角迄今為止仍未能建立起跨省(市)域的文化創意產業一體化發展調節機制,由此導致區域內重要文化資源無法進行聯合開發,區域內重大文化基礎設施無法進行聯合建設,區域內創意環境氛圍無法實施聯合培育[2]。因此,如何制訂合理的空間規劃來促進長三角文化創意產業跨界融合,如何通過專業分工來促成長三角內文化創意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如何通過政策的實效性和系統性來實現長三角各省市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無縫對接,成為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必須面對的現實問題。
文化創意產業是一種強調以人的創造力為核心、富含高附加價值的新興產業業態,可以打破產業邊界促進產業轉型升級,因而被許多國家和地區視為促進區域經濟均衡發展的戰略性支柱產業[3]。理論界圍繞文化創意產業的跨界融合展開了深入研究。如李雪茹[4]從價值性、稀缺性、不可模仿性和契合性等角度對區域文化旅游產業競爭力進行評價。鮑洪杰等[5]構建文化與旅游產業耦合指標體系,對文化與旅游產業的耦合度與協同性進行判別。陸秋洋等[6]利用層次分析法和模糊綜合評價法,對廈門市信息業與制造業融合發展現狀進行分析。袁俊等[7]利用熵值權重法并構建耦合度評價模型,對珠三角文化旅游產業融合程度展開測評。王爽等[8]構建融合協調度模型,對海口文化旅游產業融合發展水平作實證分析。段婷婷[9]通過構建評價指標體系對中原城市群旅游與信息產業融合發展水平進行實證分析。王冠孝等[10]構建評價指標體系對全國31個省市旅游業進行耦合協調度實證測評。
但理論界對長三角文化創意產業融合發展評價的研究尚不多見。因此,本文以長三角為例,從跨產業和跨區域角度出發構建相關評價指標,并借鑒物理學上的耦合度模型,對長三角文化創意產業融合發展水平作實證評價,擬為長三角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決策參考。
1?產業融合發展評價的理論基礎
1.1?基本思路
長三角文化創意產業融合發展是對傳統發展方式的轉型升級,既要將文化創意產業的現有資源進行盤活利用,又要從融合發展的過程中挖掘出新的增長點。因此,對長三角文化創意產業融合發展進行評價,無法用單一和籠統的指標直接體現,必須構建綜合評價指標體系來進行衡量。同時,由于文化創意產業融合發展往往既包含文化創意產業與關聯產業的跨界融合,也包含文化創意產業打破空間限制進行跨區域的聯動發展。因此,長三角文化創意產業融合發展評價指標應該從跨產業和跨區域角度進行構建。基于上述思路,本文從跨產業和跨區域視角來構建長三角文化創意產業融合發展評價指標體系,并對評價指標的選取和確立進行說明。
1.2?評價指標的選取
1.2.1?跨產業融合發展
1) 存量指標。文化創意產業融合發展是建立在現有環境資源基礎上的[11],研究文化創意產業跨產業融合必須對目前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水平和現實基礎進行分析[12],而存量指標可以得出文化創意產業融合發展所在環境及其資源稟賦[13]。因此,本文將文化創意產業融合發展的現實環境設置為跨產業融合的存量指標,具體選取規模以上文化創意產業企業數、文化創意產業從業人數和全員勞動生產率三個指標來進行表征。
2) 現實指標。產業發展最終體現在促進經濟社會發展這一基本現實上,在構建具體的指標時必須考慮文化創意產業所創造的經濟和社會效益[14]。目前,在高科技手段的催生下,文化的力量已經不僅局限于精神層面,文化所帶來的經濟價值也不容忽視,各地政府紛紛將文化創意產業視為促進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門[15]。因此,本文將文化創意產業的經濟效益設置為跨產業融合的現實指標,具體選取第三產業總產值、文化創意產業增加值、文化及衍生產業總產值三個指標來表征文化創意產業產生的經濟價值。
3) 增量指標。增量指標是用來表征區域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潛力。一個產業所展現出的生命力,可以從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得到直觀分析[16]。從產業結構可以看出文化創意產業在國民經濟中所占的比重及地位,也可以說明文化創意產業對其他行業的影響力和融合發展的可能性,還可以預測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趨勢和潛力[17]。因此,本文將文化創意產業結構設置為跨產業融合的增量指標,具體選取文化創意產業占GDP比重、文化創意產業占第三產業比重、第三產業占GDP比重來表征產業結構。
4) 支撐指標。支撐指標用來表征文化創意產業融合發展的支持要素。在經濟快速發展的當下,市場的需求和供給有許多的不確定性,而科技創新能力是支撐產業發展的重要驅動力[18]。每一次高新技術的突破都會帶來經濟的發展和時代的進步,特別是在以信息時代為標志的知識經濟時代,科學技術已經滲透到各個產業并駕起了產業跨界融合的橋梁,科技創新能力已經成為文化創意產業跨產業融合的催化劑[19]。本文將科技創新能力設置為跨產業融合的支撐指標,具體選取R&D經費投入、規模以上工業企業R&D人員全時當量和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有效發明專利數三個指標來表征科技創新能力。
1.2.2?跨區域融合發展
1)基礎指標。文化創意產業作為一種新興產業,在區域內部存在發展不均衡的現象[20],研究文化創意產業跨區域融合,首先必須分析區域經濟發展的總體狀況,了解該區域經濟發展水平。研究表明,人均GDP對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只有當區域內人均GDP超過1 000美元時,文化創意產業才會有市場;當達到8 000美元時,文化創意產業才能進入蓬勃發展時期[21]。近年來,長三角地區城鎮居民收入水平不斷上升,消費結構不斷升級,恩格爾系數連續下降,創意經濟蓬勃發展。因此,區域發展水平成為衡量長三角文化創意產業跨區域融合的重要前提。本文將區域發展總體水平設置為跨區域融合的基礎指標,具體選取人均GDP、恩格爾系數和居民消費水平三個指標來表征。
2) 增量指標。產業集聚是后工業時代經濟發展的基本特征,研究跨區域融合發展必然涉及文化創意產業在該區域內的空間集聚程度。文化創意產業的空間集聚程度集中反映了文化創意產業資源的分布密度,直接體現了其跨區域融合的可能性。集聚度高則其跨區域融合成本低,產業過于分散則會導致區域內產業融合發展成本變大[22]。同時,產業集聚區所在地理位置也影響到文化創意產業跨區域融合發展[23],文化創意產業園區作為重要的產業載體不僅集中了不同的產業門類,而且吸引其他產業向特定地點匯聚。此外,產業園區級別和數量則較好地反映了特定區域內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水平,體現同區域內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質量和發展程度。因此,本文將空間集聚度設為跨區域融合的增量指標,具體選取產業集聚度、資源分布密度、園區可達性三個指標進行表征。
3) 支撐指標。交通是產業連接的重要紐帶,是文化創意產業跨區域融合必須考慮的重要因素。交通讓區域內產業溝通成為可能,交通的發達程度也從側面體現區域的經濟發展程度。交通的便利程度是文化創意產業跨區域融合發展的基本保障。目前許多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大多處于城市邊緣,既考慮到了規劃用地和交通便利,同時地價和房租也相對優惠[24]。因此,本文將區域的交通便利性設置為跨區域融合的支撐指標,具體選取民用航空客運量及入境人數進行表征。
綜上所述,本文將融合發展的重點落在跨產業融合上,從存量指標、現實指標、增量指標及支撐指標四個方面來體現,迎合了文化創意產業跨產業融合的特點,又體現了盤活現有資源、經濟效益及創新拓展等能力;但同時也并未忽視跨區域融合的重要性,通過設置基礎指標、增量指標和支撐指標,從空間角度展現了文化創意產業融合發展的能力。從而使跨產業與跨區域融合二者相輔相成,共同構建長三角文化創意產業融合發展評價指標體系。總體來看,本文構建的文化創意產業融合發展評價指標體系由目標層(總體評價目標)、一級指標(分項評價目標)、二級指標(理論評價指標)、三級指標(現實表征指標)構成的一個多級遞進的結構(表1),其中一級指標2個、二級指標7項、三級指標20個。
2?產業融合發展評價的思路與方法
2.1?評價的方法與步驟
本文對長三角文化創意產業融合發展評價的具體方法與步驟如下:首先選取熵值權重法確定各指標的權重,接著用綜合評價函數分別計算出文化創意產業跨產業與跨區域融合發展的可融合性,最后利用耦合度評價模型計算出長三角文化創意產業一體化融合發展水平。后續的比較分析全部建立在此基礎上。
1) 基于熵值權重法的融合發展評價指標權重確立的方法與步驟,首先對原始數據進行無量綱化處理:
其次,計算各個指標的熵值:
最后,確定各個評價指標的權重:
2) 基于綜合評價函數的文化創意產業融合發展水平測度的方法與步驟,構建綜合評價函數為:
式中:I(x)為文化創意產業跨產業融合發展的綜合評價函數;j為跨產業融合評價指標的個數(j=1,2,…,n);Wj為評價指標的權重;Mij為跨產業融合第j個指標第i年份的無量綱化值,所得I(x)值越大,說明跨產業融合的發展狀況越好,反之則越差。
式中:A(y)為文化創意產業跨區域融合發展綜合評價函數;j為跨區域融合評價指標的個數(j=1,2,…,n);Wj為評價指標的權重;Nij為跨區域融合的第j個指標第i年份的無量綱化值,所得A(y)值越大,說明跨區域融合發展的狀況越好,反之則越差。
式中:U為綜合發展指數,反映跨產業與跨區域融合的一體化發展水平對整體融合度的貢獻;α、β為待定系數,該待定系數為上一步中已經求得的權重,即α為跨產業融合所對應的總權重,β為跨區域融合對應的總權重。
3) 基于耦合度模型的文化創意產業融合發展評價的方法與步驟,本文借用物理學中的耦合度模型構建文化創意產業融合發展的融合發展模型,公式為:
式中:R為文化創意產業跨產業與跨區域一體化發展的融合度,其值處于0~1,數值越大說明融合度高,數值越小說明融合度低;U為綜合發展指數,D為融合發展度,主要用來衡量文化創意產業跨產業和跨區域融合發展水平的定量指標。
為了更加直觀地比較性長三角地區文化創意產業一體化融合發展的程度,需對其進行等級劃分。根據模型計算結果,文化創意產業一體化融合發展程度D的取值范圍為[0.0,1.0],本文根據相關文獻將其分為10個等級,如表2所示。
2.2?樣本和數據來源
本文選擇蘇浙滬皖作為研究樣本,通過查找2011—2017年統計年鑒來搜集樣本數據。在跨產業子系統中,本文選取產業發展環境、產業結構、經濟效益和科技創新能力4個二級指標。其中,由于產業發展環境中規模以上文化創意企業數沒有直接的統計數據,本文根據就近原則,選取文化、體育和娛樂法人單位數量來代替,文化創意產業從業人數選取城鎮文化、體育和娛樂從業人數來代替。文化創意產業勞動生產率在統計年鑒中也沒有直接的數據,因此選用各省市全員勞動生產率來間接反映。科技創新能力通過選用各省市地區的R&D的經費投入、規模以上工業企業R&D人員全時當量及有效發明專利數來體現。在產業經濟效益中,直接用第三產業總產值、文化創意產業增加值以及文化及衍生產業的總產值來體現。在產業結構中,第三產業占GDP比重、文化創意產業占GDP比重及文化創意產業占第三產業比重也都在統計年鑒中直接找到。
在跨區域子系統中,本文選取交通便利性、區域發展水平、空間集聚度3個二級指標進行表征。其中,區域發展水平中人均GDP、人均消費支出和恩格爾系數都可以從統計年鑒中直接找到或者計算得出,恩格爾系數選取各地城鎮居民的恩格爾系數。產業集聚度選取規模以上工業銷售產值中的大中型企業占比來間接反映,資源分密度用各地區文化創意產業企業數除以人口數來體現,園區可達性用各地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每年的增加數量來體現,交通便利性中的民用航空客運量和接待入境人數這兩個指標都可以直接從統計年鑒找到。
3?產業融合發展的實證評價
3.1?二級指標的比較分析
1) 產業發展環境。在2011和2012年,上海市的產業發展環境最好,但隨后被江蘇省超越。而浙江省在2013年以后穩步提升,安徽省雖然呈現上升趨勢,但改善速度較慢。究其原因主要是,進入新世紀以來,盡管上海市的中心地位得到確立,但隨著長三角區域輻射能力的增強,在促進區域協調平衡發展賽程政策利好逐步偏向于周邊地區。因此,江蘇省、浙江省和安徽省借助政策東風,發展速度逐步加快。如在經濟環境方面,由于上海市產業發展成本提高,浙江省、江蘇省和安徽省受長三角一體化政策偏好的影響,再加上自身原有經濟基礎相對較好,經濟得到快速增長。而在文化環境方面,長三角地區存在許多相似之處,特別是浙江省、江蘇省和安徽省不斷改善營商環境,使得上海市在文化環境方面的吸引力逐步減弱。在技術環境方面,由于受到產業轉型升級的影響,使得部分高新技術產業由上海市向周邊地區轉移。從圖1可以看出,自2013年開始,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環境的優勢已逐漸從上海市轉移到江蘇省和浙江省。而從總體上看,長三角地區的文化創意產業的產業發展環境也在逐年穩步變好,為文化創意產業融合發展奠定了環境基礎。
2) 科技創新能力。從圖2可以看出,就科技創新能力而言,江蘇省排名一直靠前,浙江省穩居第二,而上海市和安徽省分列第三和第四。主要原因在于上海市受鋼鐵、石化、汽車等傳統產業限制,2011—2017年又以發展高端服務業為主,導致高新技術產業發展較慢,知名的高新科技企業或互聯網公司不多,目前上海的創新企業榜單上也以傳統國有企業占多數。而江蘇省借助上海市產業轉移和經濟輻射的影響,再加上“雙創”政策的利好,特別注重創新資源投入,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態勢良好。如僅蘇州工業園中的500強企業就達92家,位列全國高新技術園區榜第一名。而浙江省以阿里集團為代表的一大批互聯網企業巨頭,帶動了全省科技創新能力的快速提升。安徽省的科創能力雖然步后,但仍然穩步提升,大批科創企業發展勢頭十分迅猛。從整體上來看,長三角科技創新能力也呈現出逐年變好的趨勢,為文化創意產業融合發展奠定了堅實的科技基礎。
3) 產業經濟效益。從圖3可以看出,在文化創意產業經濟效益方面,江蘇省、浙江省、上海市、安徽省的排次相對穩定,波動不大,其中江蘇省的產業經濟效益明顯優于上海市和安徽省。主要由于2011—2017年江蘇省和浙江省兩地對文化創意產業的政策補貼力度加大,兩地政府也極其重視文化創意產業的繁榮發展。如浙江省橫店影視城是全國最大影視城,每年有大量影視作品在此拍攝。隨著江蘇省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的開發建設,吸引著大量的文化創意企業入駐。上海市的文化創意產業由于發展較早,但有出現優勢轉移的現象。盡管上海市文化資源豐富,但發展成本相對也高,導致鄰近的江蘇省和浙江省成為許多文化創意產業入駐的首選之地。整體上來看,長三角地區的文化創意產業經濟效益增長穩健,尤其是在2015—2017年期間出現了加速增長的趨勢,為文化創意產業融合發展奠定了堅實的經濟基礎。
4) 產業結構。從圖4可以看出,上海市產業結構明顯優于長三角其他地區,江蘇省、浙江省和安徽省緊隨其后。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上海市工業經濟發展較早,再加上近年來制造業轉移,服務業比重迅速提升(2017年上海市第三產業占比已近70%),整個產業結構得到不斷優化。而江蘇省和浙江省第三產業占比剛剛過半,安徽省占比近43%。至2017年底,盡管江蘇省和浙江省在產業發展環境、科技創新能力和經濟效益方面占據優勢,但無論是第三產業還是文化創意產業的占比,上海市明顯高于長三角其他地區。而從總體上來分析,整個長三角產業結構優化的速度明顯慢于其他指標,在未來文化創意產業融合發展中需要重點關注。
5) 區域總體水平。從圖5可以看出,上海市的區域經濟發展的總體水平處于領先地位,而浙江省緊隨其后,甚至在2012和2014年超越上海市。雖然上海市區域經濟發展的總體水平指標表現不錯,但恩格爾系數也相對較高,導致區域總體發展水平在2013—2014年被浙江反超。自2015年開始上海市的區域總體水平逐步提升,再次保持著領先地位。此后,江蘇省和浙江省齊頭并進,兩地不相上下,保持勻速增長。而安徽省由于各方面原因,特別是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較遲,區域總體發展水平相對落后。從總體上來分析,長三角區域總體發展一直保持著勻速增長趨勢,為未來文化創意產業融合發展都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6) 空間集聚度。從圖6可以看出,在2013年之前上海市文化創意產業的空間集聚度處于領先位置,但自2013年來上海市文化創意產業空間集聚度發展放緩。這主要由于盡管上海市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較早,但隨著2012年以來產業轉移和分化給江浙兩省帶來利好,再加上強力的政策支持,江蘇省和浙江省極大地提升了文化創意產業的空間集聚。如2013年江蘇省文化創意產業空間集聚度超過上海市,浙江省2016年超越上海市。而安徽省文化創意產業起步較晚,受到的輻射和帶動相對遲緩,文化創意產業的空間集聚度遠不及長三角其他地區。從整體上來分析,長三角文化創意產業的空間集聚效益正在不斷提升,也加速了文化創意產業在長三角地區的融合發展。
7) 交通便利性。從圖7可以看出,上海市在交通便利性指標上擁有絕對的優勢。這主要是因為上海作為國際大都市,且自古以來便是水陸交通要地,不僅擁有虹橋和浦東吞吐量極大的國際國內航線,同時擁有發達的軌道和公交等線路,載客量均居全國第一。而浙江省和江蘇省空間范圍相對較大且較為分散,盡管內部交通網絡也日益發達,2016年在杭州承辦的G20峰會等大型活動也加速了江浙兩省與外界的聯系,但總體上仍然無法與上海市相比。而安徽省在交通便利性上的表現相對較差。從總體上來分析,長三角的交通便利性在2013—2014年稍有下降,但上升的總體趨勢沒有改變。
3.2?一級指標比較分析
3.2.1?跨產業融合發展水平比較
文化創意產業作為附加值極高的產業,在與關聯產業融合發展的過程中,既強化了自身的發展,也加速了區域經濟的發展。因此,跨產業融合起著先導作用,是跨區域融合發展的前提基礎,可以促進區域一體化均衡發展。從圖8可以看出,2011—2017年上海市在文化創意產業跨產業融合方面不具備優勢,江蘇省在跨產業融合發展方面具備明顯的優勢,自2012年起便超越上海市,浙江省也在2016年開始超越上海市。而安徽省在跨產業融合發展方面處于相對劣勢。從整體上來分析,長三角跨產業融合呈現出明顯的上升趨勢,說明上海市原本的優勢一直在向周邊地區輸出,區域范圍內跨產業融合發展的勢頭良好。
3.2.2?跨區域融合發展水平比較
跨區域融合發展的優勢需要依靠長期的積累,從區域的總體水平、文化創意產業的空間集聚度及各地區的交通便利性來衡量長三角地區文化創意產業跨區域融合發展水平。從圖9可以看出,在跨區域融合方面上海具有足夠優勢,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上海市占有明顯的區位、經濟、交通等優勢,跨區域融合表現強勁。而浙江省2011—2017年也緊跟上海,跨區域融合的勢頭較好,究其原因在于浙江省與外界的聯系不斷加強,國際進出港航班也逐年增加,公共交通設施得到不斷改善,為文化創意產業跨區域融合提供了強有力支持。江蘇省跨區域融合速度逐步提升,但優勢并不明顯。但江蘇省不斷完善交通網絡,加快融入長三角一體化步伐,未來文化創意產業跨區域融合速度將十分可觀。安徽省在2013年間文化創意產業跨區域融合速度有所下降,但總體上保持增長態勢,這與安徽省所處的區位有很大的關聯。從總體上來分析,長三角地區文化創意產業跨區域融合發展水平正在穩步增長,說明區域之間的差距正在縮小。
3.3?長三角文化創意產業一體化融合發展水平評價
長三角文化創意產業的一體化融合發展水平由跨產業和跨區域兩部分構成。結合圖10與表3,對照表2進行融合發展程度劃分,2011—2017年長三角文化創意產業一體化融合發展水平總體上呈現上升趨勢,最低為2011年的0.315 190 7,最高為2017年的0.515 901 9,在7年的時間里已經從輕度不融合到瀕臨融合到勉強融合,總體融合發展水平并不很高。這主要是由于文化創意產業在2005年前后才開始作為正式的產業部門獨立發展,其本身的發展程度還沒有成熟,導致整個長三角一體化融合發展仍有待加強。從各省市的情況來看,上海市在2011—2015年的一體化融合協調度領先于其他地區,2016年被江蘇省趕超。江蘇省在2017年的融合協調程度已達0.59,逼近初級融合。到2017年浙江省與上海市的差距也在逐步縮小。安徽省一體化融合發展水平相對落后,直到2017年仍處于不融合狀態,但其發展速度最快,上升空間也最大。從整體上來分析,鑒于長三角各省市都在不遺余力地推動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盡管目前一體化融合發展水平還不高,但可以預見,未來長三角文化創意產業融合發展程度將會達到一個新的水平,各省市之間的差異也將會逐步縮小。
4?結?論
本文通過對長三角文化創意產業融合發展水平進行實證評價后發現:1)2011—2017年長三角文化創意產業融合發展水平正在逐年提升,總體上處于勉強融合狀態。2)從2011—2017年各省市的情況來看,上海市文化創意產業融合發展狀態最好,其次為江蘇省、浙江省和安徽省。但上海市、江蘇省和浙江省總體上仍處于勉強融合狀態,而安徽省則處于輕度不融合狀態。3)從各省市的二級指標情況來看,在產業發展環境方面,2011—2012年上海市優于浙江省、江蘇省和安徽省,但自2013—2017年,江蘇省超過浙江省和上海市,安徽省則一直處于相對較后狀態;在科技創新能力和產業經濟益2個指標方面,2011—2017江蘇省、浙江省、上海市和安徽省的排名次序一直未變;在產業結構這一指標上,2011—2017年上海市一直靠前,浙江省在2013年超越江蘇省,安徽省雖然靠后但在穩步提升;在區域總體發展水平指標上,雖然在2013—2014年浙江省短暫超越上海市,但上海市總體上要優于浙江省、江蘇省和安徽省;在空間集聚度指標上,2011—2012年上海市表現最好,但隨后在2013年被江蘇省超越,在2016年被浙江省超越,自2013年起江蘇省的表現最好;在交通便利性指標上,2011—2017年上海市、浙江省、江蘇省和安徽省的排次一直未變。
為了推進長三角文化創意產業一體化融合發展,建議未來各省市切實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一是借助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國家政策的春風,通過空間布局、業態創新、結構調整和政策優化等措施,加快形成長三角文化創意產業一體化融合發展的基本格局。二是各省市結合自身區位優勢和資源稟賦,采取差異化戰略和錯位發展的舉措,在確保自身產業發展成效的基礎上,不斷提升長三角文化創意產業融合發展的整體水平。三是通過構建分工合理、優勢互補、特色鮮明的產業協同發展體系,盡量避免區域范圍內產業同構和同質化競爭,促成融合程度較低的地區實現產業功能轉化,不斷縮小區域產業發展水平差異。
參考文獻:
[1]馮根堯. 長三角文化創意產業一體化發展: 浙江的選擇與實現[J]. 浙江樹人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09, 9(3): 63-67.
FENG Genyao.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in Yangtze River Delta: the choice and achievement in Zhejiang[J]. Journal of Zhejiang Shuren University(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2009, 9(3): 63-67.
[2]盧志剛. 集聚區視角的長三角文化創意產業一體化研究[J]. 中國發展, 2014, 14(5): 79-82.
LU Zhigang. A research on culture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in Yangtze River Delta from a cluster perspective[J]. China Development, 2014, 14(5): 79-82.
[3]曹如中, 倉依林, 郭華. 文化創意產業跨界融合的理論認知與價值功能研究[J]. 絲綢, 2019, 56(10): 40-49.
CAO Ruzhong, CANG Yilin, GUO Hua. Research on theoretical cognition and value function of cross-border integration of cultural creative industries[J]. Journal of Silk, 2019, 56(10): 40-49.
[4]李雪茹. 區域文化產業競爭力評價分析: 基于VRIO模型的修正[J]. 人文地理, 2009(5): 76-80.
LI Xueru. The evalua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competitiveness of regional culture industry: an amendment on VRIO model[J]. Human Geograph, 2009(5): 76-80.
[5]鮑洪杰, 王生鵬. 文化產業與旅游產業的耦合分析[J]. 工業技術經濟, 2010(8): 74-78.
BAO Hongjie, WANG Shenpang. Coupling analysis of cultural industry and tourism industry[J]. Industrial Technology & Economy, 2010(8): 74-78.
[6]陸秋洋, 陳玉慧. 廈門市信息產業與制造業融合發展水平評價的實證研究[J]. 廈門科技, 2018(5): 8-15.
LIU Qiuyang, CHEN Yuhui. An empirical study on the evaluation of the fusion development level of information industry and manufacturing in Xiamen[J]. Xiamen Science & Technology, 2018(5): 8-15.
[7]袁俊, 高智. 珠三角地區文化產業與旅游業融合發展水平測度[J]. 資源開發與市場, 2018, 34(1): 108-112.
YUAN Jun, GAO Zhi. Measurement of integration development of culture industry and tourism industry in Pearl River Delta[J]. Resource Development & Market, 2018, 34(1): 108-112.
[8]王爽, 邢國繁, 高一蘭. 海口市旅游產業與文化產業融合發展水平的測度與評價[J]. 對外經貿, 2018(2): 101-104.
WANG Shuang, XING Guofan, GAO Yilan. The measurement and evalu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level of the integration of tourism industry and cultural industry in haikou city[J]. Foreign Economic Relations & Trade, 2018(2): 101-104.
[9]段婷婷. 中原城市群9市旅游產業與信息產業融合度評價[J]. 平頂山學院學報, 2018, 33(2): 104-109.
DUAN Tingting. Evaluation on the integration of tourism industry and information industry in 9 cities of central plains urban agglomeration[J]. Journal of Pingdingshan University, 2018, 33(2): 104-109.
[10]王冠孝, 梁留科, 李鋒, 等. 區域旅游業與信息化的耦合協調關系實證研究[J]. 自然資源學報, 2016, 31(8): 1339-1350.
WANG Guanxiao, LIANG Liuke, LI Feng, et al. An empirical research on the coupling coordina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gional tourism and informationization[J].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 2016, 31(8): 1339-1350.
[11]康保苓. 長三角構建國際文化創意城市群的策略研究[J]. 經濟論壇, 2011(4): 120-123.
KANG Baoling. Strategic research on constructing international cultural and creative city clusters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J]. Economic Forum, 2011(4): 120-123.
[12]楊國華. 論長三角地區文化創意產業集群競爭力的提升[J]. 中國浦東干部學院學報, 2013, 7(1): 85-88.
YANG Guohua. On improving the competitiveness of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al cluster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J]. Journal of China Executive Leadership Academy Pudong, 2013, 7(1): 85-88.
[13]奚建華. 環長三角文化創意產業戰略競合下的浙江抉擇: 兼論浙江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原則[J]. 浙江社會科學, 2009(3): 34-37.
XI Jianhua. The Choices for Zhejiang in the strategic competition-cooperation framework of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y in the greater Yangtze Delta region: a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principles for the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in Zhejiang[J]. Zhejiang Social Sciences, 2009(3): 34-37.
[14]朱旭光. 長三角文化產業集群模式的三維分析[J]. 經濟論壇, 2009(4): 52-55.
ZHU Xuguang. Three-dimensional analysis of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cultural industry cluster model[J]. Economic Forum, 2009(4): 52-55.
[15]陳兵. 論長三角文化創意產業的一體化發展[J]. 經濟論壇, 2009(5): 45-48.
CHEN Bing. On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J]. Economic Forum, 2009(5): 45-48.
[16]張艷輝. 創意產業的融合功能研究: 共生演化視角[J]. 社會科學, 2015(5): 51-58.
ZHANG Yanhui. Research on the integration function of creative industr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ymbiotic evolution[J]. 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s, 2015(5): 51-58.
[17]李靜. 文化創意產業與鄉村旅游產業的融合發展研究[J]. 管理世界, 2017(6): 182-183.
LI Jing. Research on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creative industry and rural tourism industry[J]. Management World, 2017(6): 182-183.
[18]史征. 長三角城市群文化創意產業集聚發展的有效路徑研究: 以滬、寧、杭三地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為視角[J]. 蘭州學刊, 2011(2): 76-81.
SHI Zheng. Study on cooperation & development effective path of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in Yangtze River Delta: to Shanghai, Nanjing, Hangzhou thre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al park[J]. Lanzhou Academic Journal, 2011(2): 76-81.
[19]馮根堯. 長三角創意產業集聚區經濟空間的治理問題[J]. 當代經濟, 2009(7): 93-95.
FENG Genyao. Problems of governance of economic space in creative industry cluster area in Yangtze River Delta[J]. Contemporary Economics, 2009(7): 93-95.
[20]魯皓, 張玉蓉. 旅游與文化創意產業融合發展動因實證分析[J]. 商業經濟研究, 2015(13): 124-126.
LU Hao, ZHANG Yurong.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motivation of the fusion and development of tourism and cultural creative industries[J]. Journal of Commercial Economics, 2015(13): 124-126.
[21]易華. 論經濟新常態下文化科技融合推動文化創意產業發展[J]. 學術論壇, 2017, 40(1): 145-149.
YI Hua. On the integration of cultur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under the new economic normal[J]. Academic Forum, 2017, 40(1): 145-149.
[22]朱蓉, 邢軍. 推進文化創意與相關產業深度融合發展研究[J]. 江淮論壇, 2018(1): 50-53.
ZHU Rong, XING Jun. Promoting the deep integration of cultural creativity and related industries[J]. Jianghuai Tribune, 2018(1): 50-53.
[23]胡慧源. 文化創意產業與相關產業融合路徑研究[J]. 中國出版, 2016(7): 33-36.
HU Huiyuan. Research on the integration path of cultural creative industry and related industries[J]. China Publishing Journal, 2016(7): 33-36.
[24]黃賽, 張艷輝. 創意產業與制造業的融合發展: 基于泛長三角區域投入產出表的比較研究[J]. 軟科學, 2015, 29(12): 40-44.
HUANG Sai, ZHANG Yanhui. Integration development of the creative industries and manufacturing industry: based on the comparative study of input-output table of the Pan-Yangtze River Delta regio[J]. Soft Science, 2015, 29(12): 4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