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揚 張寧

【摘要】 目的 研究神經介入治療應用于缺血性腦血管疾病患者治療中的效果。方法 94例缺血性腦血管疾病患者, 依據治療方法的不同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 各47例。對照組使用常規性治療, 觀察組使用神經介入治療。比較兩組治療前后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評分、并發癥發生率、病變血管的總再通率。結果 治療1個月、半年、1年后, 觀察組NIHSS評分分別為(9.72±0.82)、(5.57±0.82)、(2.37±0.77)分, 均低于對照組的(14.31±1.47)、(11.88±0.90)、(9.27±0.93)分,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為2.13%, 低于對照組的14.90%,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病變血管的總再通率為85.11%, 高于對照組的65.96%,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神經介入治療應用到缺血性腦血管疾病患者中, 能夠取得更為滿意的效果。
【關鍵詞】 神經介入;缺血性腦血管疾病;近期效果;遠期效果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20.32.017
缺血性腦血管疾病是由于血流動力學出現障礙, 使得腦組織中的血液供應較少而引發, 患者的腦部組織會由于缺氧、缺血而逐步軟化, 最終出現壞死, 引發程度不一的受損[1]。對于缺血性腦血管疾病而言, 其總的發病率、死亡率都是較高的, 現如今, 臨床中對這一疾病進行治療的方法主要包括內科常規性治療與外科介入性治療, 前者大多都是應用藥物, 而后者會引發創傷, 且會出現許多并發癥, 這兩類方法均具有自己的優勢、缺陷[2]。近幾年, 在介入治療得到十分迅猛地發展后, 其憑借微創、更高的安全性、各類并發癥較少等優點, 已經被許多醫護人員、患者所認可與接受[3]。本研究特選取本院94例缺血性腦血管疾病患者, 分別采取兩種不同的治療方案, 探究神經介入治療對患者NIHSS評分、并發癥發生率、病變血管的總再通率的影響。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擇2018年3月~2019年4月于本院就診的94例缺血性腦血管疾病患者為研究對象, 依據治療方法的不同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 各47例。對照組中男∶女=28∶19;年齡43~82歲, 平均年齡(62.83±10.52)歲。觀察組中, 男∶女=29∶18;年齡44~81歲, 平均年齡(62.90±11.37)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本次已經通過了醫院中倫理委員會的核實、批準;本次全部患者、患者親屬都已經知情且同意, 并簽署了知情同意書。
1. 2 方式
1. 2. 1 對照組 施予常規性治療。先對患者施予提升微循環、抗血小板、降脂等各項治療, 以盡可能地減少或避免腦水腫與有關并發癥的發生。
1. 2. 2 觀察組 施予神經介入治療。在進行手術的3 d前, 對患者施予0.1 g的阿司匹林、75 mg的氯吡格雷, 以防止血小板聚集, 1次/d。對患者施予局部麻醉, 借助血管造影技術, 對缺血區域中的側支循環進行探查, 確定動脈病變位置、側支動脈循環等方面的情況, 通過股動脈進行穿刺以入路, 借助路徑圖、微導絲進行引導, 放置6F或是8F型動脈鞘, 把2 mm的引導管從主動脈送到血管中, 直到頸動脈或椎動脈。應用栓塞、擴張等各項治療。對患者施予注射用尿激酶, 單次20萬U,?聯合0.9%且20 ml的氯化鈉注射液, 通過微量泵自溶性導管而泵入, 泵速設定1 ml/min;隨時對患者進行檢測、觀察, 并借助動脈造影以評判堵塞血管再通方面的情況, 在手術結束后, 對穿刺位置加以包扎, 同時, 對患者施予低分子量肝素鈉, 以進行抗凝, 連續3~4 d。
1. 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①分別于治療前、治療1個月、治療半年、治療1年評估并檢測兩組患者NIHSS評分, 主要包括了意識水平、意識水平指令、凝視、面癱、下肢運動、感覺、構音障礙等有關的方面, 分數在0~45分的范圍中, 分數愈高受損程度也就愈重[4]。②治療后, 評估并記錄下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 并發癥主要包括消化道出血、肺部感染、泌尿系統感染。③治療后, 評估并記錄下兩組患者病變血管的總再通率:完全再通:顱內各個分支血管能夠完全被顯影;部分再通:顱內各個分支血管僅有部分被顯影;未通:顱內各個分支血管完全無法被顯影[5]??傇偻?完全再通率+部分再通率。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治療前后NIHSS評分比較 治療前, 兩組NIHS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1個月、半年、1年后, 觀察組NIHS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 2 兩組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 3 兩組病變血管的總再通率比較 觀察組病變血管的總再通率高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3 討論
對于缺血性腦血管疾病患者而言, 由于其腦部動脈或是頸部動脈出現粥樣硬化斑塊脫落, 使得腦部中的血液供應較少, 進而引發局部腦部血液循環性障礙, 最終, 患者會出現程度不一的短暫性受損[6]。臨床中在對缺血性腦血管疾病患者進行治療期間, 大多需要促進腦組織中的供血得到恢復、疏通出現阻塞的血管等。而其中, 溶栓治療是一種十分普遍的治療方式, 其是疏通出現阻塞的血管, 讓患者腦組織中的供血、供氧均能夠盡早得到恢復[7]。而在各類溶栓治療中, 神經介入治療具有相應的微創性, 其借助導絲、球囊擴張等有關材料, 通過血管內導管對病變血管進行探查、治療[8]。在本次研究中, 治療1個月、半年、1年后, 觀察組NIHS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病變血管的總再通率高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證實了, 神經介入治療可以增強病變血管的總再通率, 并促進神經功能最大程度地得到改善, 且更為安全。分析其原因為:神經介入治療在股動脈、股靜脈中進行插管, 以對顱內、頸部腦血管開展相應的治療, 處于外科開放性手術、內科常規性治療間, 所引發的創傷更少, 且十分安全, 各項操作更為便捷, 患者能夠盡早得到恢復[9]。同時, 神經介入治療在數字減影血管造影的引導下, 術野更為清楚, 可以更為準確地判斷、找出病變部位、種類, 以對狹窄或堵塞血管的病變進行更具針對性的治療, 促進重度狹窄的腦血管得到重塑, 讓腦組織中的血液灌注量也得到恢復, 減少腦組織所受到的損傷, 保護好神經功能, 保障預后[10]。在開展神經介入治療期間, 借助尿激酶, 可以直接性地作用至內源性纖維蛋白溶解系統中, 讓纖溶酶原朝纖溶酶逐步發生催化與裂解, 可以對血液循環系統中所具有的各個凝血因子進行降解, 全方位地對遠端小血栓進行溶解, 以得到更為理想的溶栓效果[11, 12]。
綜上所述, 在缺血性腦血管疾病患者治療中予以神經介入治療, 能夠明顯改善患者NIHSS評分, 提升其病變血管的總再通率, 并減少各類并發癥的發生。
參考文獻
[1] 孟勝喜, 霍清萍, 王兵, 等. 基于系統生物學組學技術的缺血性腦血管病中醫藥研究新思維. 中華中醫藥雜志, 2017, 32(1):202-205.
[2] 王青, 陶定波, 姜賓, 等. 不同劑量川芎嗪輔助治療缺血性腦血管病療效及對相關血清因子水平的影響. 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 2017, 26(16):1722-1724, 1727.
[3] 王珅, 楊婷, 陳曉峰, 等. 丁苯酞軟膠囊對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頸動脈不穩定斑塊的影響. 海南醫學院學報, 2017, 23(6):834-836, 840.
[4] 解建國, 薛藝東, 屈文英, 等. 腦蛋白水解物對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血流動力學及神經功能的影響. 現代生物醫學進展, 2017, 17(14):2725-2728.
[5] 趙文吉, 李全亭, 孫建珍, 等. 缺血性腦血管疾病檢測超氧化物歧化酶與血栓彈力圖及常規凝血指標的相關性研究. 血栓與止血學, 2017, 23(1):52-54.
[6] 王珅, 方慶娟, 武星, 等. 丁苯酞軟膠囊對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頸動脈硬化的抗炎作用及斑塊穩定性的影響. 海南醫學院學報, 2017, 23(7):946-949.
[7] 李娜, 趙景茹, 楊圣俊, 等. 銀杏內酯注射液對高危非致殘性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周圍血Lp-PLA2、NSE以及GFAP水平的影響. 腦與神經疾病雜志, 2017, 25(12):745-748.
[8] 賈耀輝, 陳慧敏, 郭賢利, 等. 術前應用低分子右旋糖酐對老年缺血性腦血管病變顱內血管支架成形術凝血功能和炎性因子的影響. 廣東醫學, 2017, 38(8):1264-1267.
[9] 吳勤奮, 殷捷, 葉翔, 等. 改良血運重建術治療缺血性腦血管病回顧性分析(附五例報道). 中華神經醫學雜志, 2017, 16(2):179-182.
[收稿日期:2020-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