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海生
【摘要】 目的 探究對結腸癌患者應用完整結腸系膜切除術與傳統根治術進行治療的臨床效果。方法 120例結腸癌患者, 采用等量數字隨機方式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 每組60例。實驗組采用完整結腸系膜切除術治療, 對照組采用傳統根治術治療。比較兩組臨床指標及并發癥發生情況。結果 實驗組術中出血量(86.59±12.66)ml少于對照組的(132.74±15.98)ml, 術后肛門首次排氣時間(2.84±0.65)d、拔管時間(5.97±1.15)d、住院時間(12.49±1.19)d短于對照組的(5.71±0.98)、(12.49±2.36)、(15.36±1.75)d,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t=17.534、18.904、19.237、10.505, P=0.000、0.000、0.000、0.000<0.05)。實驗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為1.67%, 低于對照組的18.33%,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采用完整結腸系膜切除術對結腸癌患者進行治療, 有利于改善臨床指標, 降低術后并發癥發生率。
【關鍵詞】 結腸癌;完整結腸系膜切除術;傳統根治術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20.32.023
結腸癌指的是在患者結腸上皮部位產生的惡性腫瘤, 結腸癌包括乙狀結腸癌、盲腸癌、升結腸癌、降結腸癌及橫結腸癌等多種。當前, 我國結腸癌病癥呈現上升趨勢, 結腸癌在城市中發病幾率更高, 其在40~50歲年齡段中發生幾率更高[1], 對結腸癌病癥進行分析, 包括腺癌、黏液腺癌、未分化癌3種, 結腸癌形態以息肉狀和潰瘍狀為主。分析患者結腸癌病癥發生原因, 認為其與低纖維素飲食、高脂肪飲食、結腸息肉、遺傳等因素相關[2]。合理的臨床治療措施是十分重要的, 本研究就對結腸癌患者應用完整結腸系膜切除術與傳統根治術進行治療的臨床效果展開論述分析?,F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隨機抽取2018年3月~2020年3月入本院接受診治的120例結腸癌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采用等量數字隨機方式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 每組60例。實驗組中男女比例32∶28;年齡最大78歲, 最小25歲, 平均年齡(58.14±11.25)歲;升結腸癌18例, 降結腸癌14例, 橫結腸癌15例, 回盲腸癌13例;左半部位結腸癌26例, 右半部位結腸癌34例。對照組中男女比例33∶27;年齡最大79歲, 最小26歲, 平均年齡(58.28±11.56)歲;升結腸癌17例, 降結腸癌13例, 橫結腸癌16例, 回盲腸癌14例;左半部位結腸癌28例, 右半部位結腸癌32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①患者均經臨床診斷確診為結腸癌患者;②患者均簽署調查研究知情協議;③患者均無手術禁忌證和藥物使用過敏史[3]。排除標準:①妊娠期或者哺乳期患者;②肝臟功能異常、腎臟異常及先天性心臟病患者;③調查研究依從性差的患者;④思維障礙、意識模糊或者精神異常的患者。
1. 2 方法
1. 2. 1 對照組 患者采用傳統結腸癌根治術進行治療。對患者進行常規麻醉后, 選擇合理手術入路方法, 對結腸行切除, 對區域性淋巴結進行清掃, 對腸管遠緣部位腫瘤10 cm以上部位進行常規切除, 對患者結腸周圍的淋巴結進行清掃干預, 尤其是結腸中央位置結腸供血血管根部的淋巴結, 清掃后進行沖洗, 手術后進行常規引流消毒干預, 對手術切口進行縫合, 并留置引流管[4]。
1. 2. 2 實驗組 患者采用完整結腸系膜切除術進行治療。首先, 對患者進行全身麻醉干預;其次, 將患者的系膜壁層與臟層開展分離干預, 若是患者為右半結腸, 需要采用科氏法進行干預, 掀起患者十二指腸及胰腺頭部位置后, 在系膜根部進行游離干預, 游離至腸系膜上部動脈中斷位置, 以此充分暴露患者的血管, 游離患者結腸表面系膜部位及胰腺鉤突表面系膜位置, 游離最終至結腸系膜根部位置, 以此充分展露腸系膜上的靜脈[5]。若是患者為左半結腸, 先在脾區部位進行游離干預, 鈍性分離患者腹膜表面的乙狀結腸, 對腎臟周圍筋膜和腎臟周圍脂肪進行保留。完成上述操作后, 對患者的淋巴結進行清掃干預, 在此過程中, 需要保證筋膜的完整程度, 充分展露患者供血血根部位, 采用高位結扎方式進行干預, 并切除, 最終縫合手術切口。
1. 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的臨床指標, 包括術中出血量、術后肛門首次排氣時間、拔管時間及住院時間;比較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 包括吻合口漏、腫瘤殘余、腹腔出血、感染及腸梗阻。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統計學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患者臨床指標比較 實驗組術中出血量(86.59±12.66)ml少于對照組的(132.74±15.98)ml, 術后肛門首次排氣時間(2.84±0.65)d、拔管時間(5.97±1.15)d、住院時間(12.49±1.19)d短于對照組的(5.71±0.98)、(12.49±2.36)、(15.36±1.75)d,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t=17.534、18.904、19.237、10.505, P=0.000、0.000、0.000、0.000<0.05)。
2. 2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實驗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為1.67%, 低于對照組的18.33%,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 討論
結腸癌患者早期并無任何明顯的癥狀表現, 隨著患者病情發展, 至中晚期階段, 可見患者明顯的腹脹腹痛、消化不良、排便習慣改變、腹部疼痛、黏血便及黏液便癥狀。若是患者的腫瘤潰爛, 腫瘤失血或者腫瘤毒素被機體吸收, 可見患者疲乏無力、體溫微升、體重下降、下肢水腫的臨床癥狀, 部分患者可見腹部脹痛、便秘甚至無法排便癥狀。對患者進行體格檢查, 可見患者腹部隆起, 腸型異常, 腸道局部存在壓痛癥狀, 聽診可聞及腸鳴音, 表示患者存在不全性或者完全性的腸梗阻癥狀, 若是患者的網膜與腫瘤粘連, 或者周圍組織存在浸潤粘連癥狀, 以不規則包塊為主要癥狀。隨著病癥發展, 在病癥晚期, 可見患者出現黃疸、腹腔積液、水腫等癥狀, 也可引發惡病質, 引起鎖骨上方淋巴結腫大。結腸癌患者根據結腸位置的不同, 臨床表現也各不相同。若是患者為右半結腸癌, 則可見患者右半結腸腔系增大, 糞便大都為液狀, 癌腫瘤大都為菜花狀和潰瘍型, 結腸無環狀狹窄現象, 也無結腸梗阻病癥, 若是患者癌腫發生潰破出血病癥或者繼發性感染, 存在毒素吸收情況, 患者可見腹部疼痛、腹部腫塊、貧血及大便形狀改變等表現。若是患者為左半結腸癌, 則患者的糞便比較干硬, 以浸潤型為主要特征, 發生環狀狹窄, 從而引發急性或者慢性腸梗阻癥狀, 患者體內包塊的體積較小, 不存在潰破出血癥狀, 無毒素吸收情況, 表現為貧血、體重下降及惡液質等病癥, 觸及包塊難度大。若是癌細胞發生轉移, 則會對肝臟、肺部、腦部、骨骼等組織器官產生嚴重影響。結腸癌可對周圍組織和器官產生不良影響, 甚至會引起腹腔積液和腹膜炎病癥。當前, 臨床領域對結腸癌進行治療的主要方式就是外科手術, 傳統根治術在臨床應用的效果顯著, 但是手術后, 患者發生并發癥的幾率較高, 手術創傷較大, 對患者機體產生嚴重負面影響。隨著醫療技術的發展, 完整結腸系膜切除術被廣泛應用于臨床領域, 其能夠通過結腸系膜沿胚胎發育層面以銳性方式進行分離, 能夠最大程度保持結腸系膜的完整性, 降低結腸系膜破裂可能性, 有利于降低癌細胞破裂。采用該手術進行干預, 能夠對淋巴結轉移規律進行探尋, 以此能夠有效的擴大淋巴結清掃范圍, 最大程度提升淋巴結的清除率。且該手術的應用, 有利于對腫瘤進行包繞, 能夠對血管臟層筋膜及淋巴結進行完全清除, 手術過程中, 不會擠壓腫瘤, 也不會對腫瘤產生牽拉作用, 以此降低手術過程中腫瘤破損幾率, 有利于降低腫瘤細胞播散風險, 手術過程中, 以高位結扎腸系膜血管根部方式, 實現最大化的淋巴結清掃, 降低了淋巴結跳躍式轉移情況的發生, 且該手術方式能夠最大程度降低對患者機體產生的損傷, 手術操作方式簡單, 不會對患者機體產生較大負面影響, 且手術后, 患者恢復速度快, 有利于提升手術后患者的生存率, 手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低, 有利于提升結腸癌患者的預后質量。
研究表明, 實驗組術中出血量(86.59±12.66)ml少于對照組的(132.74±15.98)ml, 術后肛門首次排氣時間(2.84±0.65)d、拔管時間(5.97±1.15)d、住院時間(12.49±1.19)d短于對照組的(5.71±0.98)、(12.49±2.36)、(15.36±1.75)d,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t=17.534、18.904、19.237、10.505, P=0.000、0.000、0.000、0.000<0.05)。實驗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為1.67%, 低于對照組的18.33%,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梢?, 采用完整結腸系膜切除術對結腸癌患者進行治療, 有利于減少患者術中出血量, 提升術后肛門首次排氣速度、拔管速度、患者機體的康復速度且手術后并發癥發生率較低。
綜上所述, 完整結腸系膜切除術對結腸癌患者干預的臨床效果顯著優于傳統根治術, 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 王志凱, 張超, 白軍偉, 等. 完整結腸系膜切除術與傳統根治術對腫瘤根治性指標及術后療效比較分析. 實用癌癥雜志, 2018, 33(12):131-133.
[2] 孫潔. 完整結腸系膜切除術治療老年結腸癌的臨床療效及對患者血清CRP、TNF-α和IL-6水平的影響. 實用癌癥雜志, 2019, 34(3):49-52.
[3] 黃江, 樊華, 雷星, 等. 腹腔鏡下全結腸系膜切除術治療結腸癌療效及對炎性因子、T淋巴細胞亞型的影響. 疑難病雜志, 2018, 17(7):55-59.
[4] 蔡正昊, 劉海山, 馬君俊, 等. 尾側中間聯合入路與傳統中間入路腹腔鏡右半結腸癌根治術臨床對比研究. 中國實用外科雜志, 2019, 39(12):1310-1315.
[5] 梁鴻, 張輝, 張超, 等. 3D與2D全腹腔鏡中間入路完整結腸系膜切除右半結腸癌根治術的對比分析. 中國現代醫學雜志, 2019, 29(9):72-75.
[收稿日期:2020-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