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先良 梁斗 黃俏 鄧忠勇 許德榮

【摘要】 目的 探討多模態下神經電生理監測在神經外科手術中的應用效果。方法 100例顱內功能區、椎管腫瘤及顱底腫瘤等神經外科手術患者, 采取拋硬幣法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 各50例。對照組采用傳統顯微手術, 觀察組在多模態下神經電生理監測下進行傳統顯微手術。比較兩組患者腫瘤切除及神經功能保留情況, 術后格拉斯哥昏迷評分法(GOS)評分情況, GOS評分分布情況, 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結果 觀察組患者腫瘤全切除率為90.00%, 神經功能保留率為92.00%, 均高于對照組的74.00%、76.00%,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術后GOS評分為(4.10±1.11)分, 高于對照組的(3.40±1.28)分,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2.921, P<0.05)。觀察組術后GOS評分分布情況優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Z=2.358, P<0.05)。觀察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為16.00%, 與對照組的18.00%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多模態下神經電生理監測應用于神經外科手術中可明顯提高患者腫瘤的切除率, 增加神經功能保留率, 且不增加手術并發癥的發生率, 可明顯改善患者預后。
【關鍵詞】 多模態;神經電生理監測;顱內功能區;椎管腫瘤;顱底腫瘤;神經外科手術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20.32.033
大腦及脊髓作為人的神經中樞, 病種繁多, 病情復雜, 主要有腦膜瘤、神經膠質瘤、聽神經瘤、鞍區腫瘤、面肌痙攣、腦干腫瘤、椎管腫瘤、三叉神經痛、顱內動脈瘤及靜脈畸形等。本研究為了進一步探討多模態下神經電生理監測在神經外科手術中的應用效果, 選取本院100例顱內功能區、椎管內及顱底腫瘤等神經外科手術患者的病歷資料進行比較分析, 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本研究選取廣西壯族自治區梧州市工人醫院(廣西醫科大學第七附屬醫院)神經外科2017年3月~2019年3月收治的100例顱內功能區、椎管內及顱底腫瘤等神經外科手術患者。納入標準:①臨床數據、相關資料完整;②年齡≥15歲;③經影像學檢查、手術病理結果等證實, 符合相應疾病的臨床診斷, 均表現出一定程度的面部功異常或感覺減退、聽力下降或喪失、咀嚼肌萎縮、動眼神經麻痹及周圍神經功能受損等神經功能損害癥狀;④均符合手術指征, 無手術禁忌證, 術前評估腫瘤有可切除性;⑤患者及家屬對研究內容知情且簽署知情同意。排除標準:①主要器官的嚴重疾病;②其他惡性腫瘤;③免疫系統疾病;④血液系統疾病;⑤精神類疾病;⑥妊娠與哺乳期婦女等。將患者采取拋硬幣法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 各50例。對照組男28例, 女22例;年齡15~65歲, 平均年齡(38.5±14.71)歲;其中聽神經瘤21例, 三叉神經鞘瘤17例, 巖斜區腦膜瘤6例, 椎管腫瘤6例。觀察組男29例, 女21例;年齡15~67歲, 平均年齡(37.8±16.69)歲;其中聽神經瘤20例, 三叉神經鞘瘤18例, 巖斜區腦膜瘤7例, 椎管腫瘤5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患者及家屬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 2 方法 對照組采用傳統顯微手術治療, 未采用多模態下神經電生理監測。觀察組在多模態下神經電生理監測下進行傳統顯微手術, 具體操作步驟:術前常規行增強磁共振成像(MRI)檢查, 將影像學資料傳送至導航計劃工作站;運用彌散張量成像(DTI)纖維束示蹤技術建立神經纖維走形圖像, 將DTI原始數據傳送到工作站, 處理后形成DTI;將術前影像數據傳送至導航計劃工作站, 制定手術計劃, 利用導航工具與體表標志確定病灶的體表投影, 并設計手術入路等。術中于導航引導下精確辨別腫瘤位置及形態, 設計手術入路時盡量避開神經纖維束;涉及顱內功能區的手術操作, 先經導航明確MRI成像所標記的功能區位置, 并經術中神經電生理監測再次進行驗證, 術前預估腫瘤難以切除或病灶難以辨認的均予行術中磁共振成像(iMRI)檢查, 術中盡量避免損傷重要功能區。術中持續監測神經功能、體感誘發電位、聽覺誘發電位、運動誘發電位及周圍神經等;超出預警標準時電生理醫師及時告知手術醫師并予以相應處理。
1. 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所有患者隨訪至術后12個月, 比較兩組患者腫瘤切除及神經功能保留情況、術后GOS評分情況, 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GOS預后評分標準:評分為1~5分, 1分為死亡, 2分為長時間處于植物生存狀態, 但有眼部活動與睡眠周期;3分為嚴重殘疾, 日常生活無法自理, 需照顧;4分為中度殘疾, 尚可獨立生活, 可在保護下工作;5分為愈合良好, 恢復正常生活[1]。并發癥包括頭皮下積液、腦積水、肺部感染。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 檢驗;等級資料采用秩和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患者腫瘤切除及神經功能保留情況比較 觀察組患者腫瘤全切除率為90.00%, 神經功能保留率為92.00%, 均高于對照組的74.00%、76.00%,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 2 兩組患者術后GOS評分情況比較 觀察組術后GOS評分為(4.10±1.11)分, 高于對照組的(3.40±1.28)分,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2.921, P<0.05)。
2. 3 兩組患者術后GOS評分分布情況比較 觀察組術后GOS評分分布情況優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Z=2.358, P<0.05)。見表2。
2. 4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為16.00%, 與對照組的18.00%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3 討論
顱內功能區、脊髓及顱底神經血管解剖異常復雜, 手術難度大, 易出現神經、血管損傷及腫瘤殘留, 尤其是體積巨大的顱內腫瘤及脊髓腫瘤等;腫瘤長期壓迫相鄰神經, 導致其伸長、變扁, 且神經走形的不確定性及形態偏差增加了手術保留神經功能的難度[2]。腫瘤越大對相鄰神經及周圍組織的牽拉越明顯, 可能導致術后神經組織水腫的發生率明顯增高以及神經功能的保護明顯下降, 繼而導致手術效果受影響, 患者預后變差[3]。近年來, 隨著相關研究的不斷深入, 國內外相關資料表明, 使用電生理監測手術中腫瘤的切除率及顱神經的保留率均較未使用電生理監測明顯提高[4]。
顱內功能區、脊髓及顱底腫瘤等神經外科手術的操作難度大, 術中盡量完整切除腫瘤及盡量保存神經功能是手術治療的基本要求;而術前的明確診斷以及對病灶部位、輪廓的準確定位與對腫瘤性質的判斷是明確手術方案的前提, 對縮短手術時間、提高治療效果具有顯著意義[5]。常規神經外科手術的主要依據是MRI等影像資料, 因術中操作存在較大的盲目性, 導致神經功能保護效果不佳, 術后并發癥發生率較高;而多模態下聯合神經電生理監測, 術前通過計算機圖像工作站結合多種影像學資料與微創技術, 主要是采用神經導航聯合神經內鏡及顯微技術, 術前精準的定位腫瘤及設計合理優化的手術入路, 術中實時了解顱內及脊髓腫瘤位置及周圍解剖關系, 使復雜的手術簡單化、精確化, 手術醫生在術中可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靈活操作, 大大提高了手術的安全性[6]。同時還能明確腫瘤切除的程度及功能區的完整性, 繼而預判患者的術后情況[7]。
本研究在神經導航聯合神經內鏡及顯微鏡等多模態下聯合電生理監測進行微創外科手術, 術前應用3.0T MRI成像技術及神經電生理監測, 同時于術前充分評估術區的神經血管及神經纖維束走向等情況, 術中應用電生理監測技術對該部位神經血管等情況進行充分監測, 以達到最大程度的切除腫瘤及對血管、神經的最大保護。本研究結果顯示, 觀察組患者腫瘤全切除率為90.00%, 神經功能保留率為92.00%, 均高于對照組的74.00%、76.00%,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術后GOS評分為(4.10±1.11)分, 高于對照組的(3.40±1.28)分,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2.921, P<0.05)。觀察組術后GOS評分分布情況優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Z=2.358, P<0.05)。觀察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為16.00%, 與對照組的18.00%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證實, 多模態下神經電生理監測對提高神經外科手術的治療效果與安全性均有顯著作用。
綜上所述, 多模態下神經電生理監測應用于神經外科手術中可明顯提高患者腫瘤的切除率, 增加神經功能保留率, 且不增加手術并發癥的發生率, 可明顯改善患者預后, 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田海龍, 洪濤, 劉斌, 等. 多模態技術輔助神經內鏡下切除復發侵襲性垂體大腺瘤. 中國微侵襲神經外科雜志, 2019, 24(8):345-348.
[2] 張玉海, 章文斌, 陳永嚴, 等. 多模態影像聯合電生理監測在腦功能區膠質瘤手術中的應用研究. 臨床神經外科雜志, 2016, 13(5):335-339, 343.
[3] 范振, 魏祥品, 汪大勝, 等. 多模態影像檢查及組合腦電監測在難治性顳葉癲癇外科治療中的應用. 立體定向和功能性神經外科雜志, 2016, 29(6):9-12.
[4] 丁宛海, 牛朝詩, 程偉, 等. BOLD-fMRI及DTT技術、術中超聲輔助神經導航結合電生理監測在大腦運動區膠質瘤切除術中的應用. 中華神經醫學雜志, 2016, 15(8):803-809.
[5] 吳先良, 鄧忠勇, 梁斗, 等. 多模態下神經內鏡聯合顯微技術在手術治療囊實性腦腫瘤中的應用. 中國醫師進修雜志, 2019, 42(8):711-715.
[6] 吳先良, 黃俏, 姜洪, 等. 顯微手術在手術聯合神經內鏡治療囊性腦腫瘤中的臨床療效分析. 疑難病雜志, 2017, 16(2):137-140.
[7] 常楓, 王淑琴. 多模態神經導航聯合電生理技術在顱底腫瘤手術中的臨床價值. 神經損傷與功能重建, 2017, 12(3):218-220.
[收稿日期:2020-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