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宏 殷紅祥

【摘要】 目的 預混胰島素類似物(門冬胰島素30)與基礎加餐時胰島素[德谷胰島素加門冬胰島素(商品名:諾和銳)]對糖尿病患者短期強化治療的臨床效果。方法 100例診斷為2型糖尿病的患者, 隨機分為預混組和基礎組, 各50例。預混組給予預混胰島素類似物(門冬胰島素30)治療, 基礎組給予基礎加餐時胰島素(德谷胰島素加諾和銳)治療。比較兩組患者治療第1周與第5周的24 h平均血糖水平(MBG)、24 h血糖水平標準差(SDBG)、24 h平均血糖波動幅度(MAGE)。結果 預混組患者治療第5周的MBG、SDBG、MAGE分別為(5.8±0.4)、(1.8±0.5)、(2.7±0.8)mmol/L, 均低于治療第1周的(8.8±0.7)、(3.5±0.3)、(5.4±0.6)mmol/L,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基礎組患者治療第5周的MBG、SDBG、MAGE分別為(6.4±0.3)、(2.2±0.8)、(3.5±0.5)mmol/L, 均低于治療第1周的(8.4±0.9)、(3.6±0.7)、(5.8±0.6)mmol/L,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預混組患者治療第5周的MBG、SDBG、MAGE分別為(5.8±0.4)、(1.8±0.5)、(2.7±0.8)mmol/L, 均低于基礎組的(6.4±0.3)、(2.2±0.8)、(3.5±0.5)mmol/L,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結論 應用預混胰島素類似物、基礎加餐時胰島素對2型糖尿病患者進行短期強化治療, 控制血糖效果顯著, 且預混胰島素類似物對患者血糖的控制更加穩定, 依從性更優, 適用于臨床推廣。
【關鍵詞】 預混胰島素類似物;基礎加餐時胰島素;糖尿病;短期強化治療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20.32.057
糖尿病是一組以糖代謝紊亂為主要表現的臨床綜合征, 由遺傳和環境因素共同引起, 其發病機制為胰島素缺乏或胰島素作用障礙單獨或共同引起的糖類、蛋白質、脂肪代謝紊亂, 甚至會引發水、電解質平衡紊亂, 臨床表現為慢性高血糖。糖尿病易引發多種慢性并發癥, 致使器官功能障礙甚至功能衰竭, 急性并發癥以糖尿病酮癥酸中毒、高滲高血糖狀態與乳酸酸中毒為主。其中, 遺傳因素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致病因素更加明顯。目前, 臨床上對于糖尿病的治療主要以糾正代謝紊亂癥狀、消除糖尿病癥狀、防止糖尿病急性并發癥發生以及預防和延緩慢性并發癥為目標。預混胰島素類似物將可溶性短效胰島素類似物與中效魚精蛋白共結晶胰島素類似物按一定比例混合, 可有效控制血糖水平[1], 越來越多的用于臨床工作。本次研究通過設計對照試驗, 評估預混胰島素類似物與基礎加餐時胰島素對糖尿病患者短期強化治療的臨床效果, 詳細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研究選取本院2017年1月~2020年1月期間收治于內分泌科的初步診斷為2型糖尿病的患者100例, 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預混組和基礎組, 各50例。其中, 預混組男29例, 女21例;年齡44~62歲, 平均年齡(53.20±3.20)歲;病程2~10年, 平均病程(6.37±1.70)年;體質量指數(BMI) 24~27 kg/m2, 平均BMI (26.20±4.50)kg/m2。基礎組男27例, 女23例;年齡49~61歲, 平均年齡(52.40±2.87)歲;病程3~11年, 平均病程(7.03±1.35)年;BMI 24~26 kg/m2, 平均BMI (25.10±3.20)kg/m2。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納入及排除標準
1. 2. 1 納入標準[2] ①隨機血糖≥11.1 mmol/L;②典型的糖尿病癥狀, 包括煩渴多飲、多食、多尿, 不明原因的體重下降;③空腹血糖≥7.0 mmol/L;④糖負荷2 h后血糖≥11.1 mmol/L;⑤意識清楚, 精神正常;⑥了解本次研究目的及過程, 并自愿參與研究。
1. 2. 2 排除標準 ①排除合并乙型肝炎(乙肝)、淤膽等可造成血脂異常疾病的患者;②排除合并高血壓等其他心、腦血管疾病的患者;③排除合并甲狀腺功能亢進、甲狀腺功能減低、庫欣綜合征等內分泌疾病的患者;④排除合并肝、腎功能不全或水、電解質、酸堿平衡紊亂的患者;⑤排除合并凝血功能障礙的患者;⑥排除合并自身免疫性或代謝性疾病的患者;⑦排除依從性不佳、不能配合研究或不能完成隨訪的患者。
1. 3 方法
1. 3. 1 預混組 給予預混胰島素類似物(門冬胰島素30)治療, 按照胰島素的短期強化治療方案執行, 院內院外為期4周, 給予門冬胰島素30, 3次/d, 餐前注射。
1. 3. 2 基礎組 給予基礎加餐時胰島素(德谷胰島素加諾和銳)治療, 按照胰島素的短期強化治療方案執行, 院內院外為期4周, 給予短效胰島素門冬胰島素(商品名:諾和銳, 3次/d, 餐前注射;德谷胰島素, 1次/d, 睡前注射。
1. 4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3] 使用動態血糖監測系統(CGMS)監測參與研究的兩組實驗對象的血糖水平, 于研究第1周第1天對兩組研究對象的血糖情況進行監測, 經過4周的短期強化治療后, 于第5周第1天再次監測兩組研究對象的血糖水平。CGMS監測的血糖評價參數包括:①MBG:24 h內監測到的血糖值的算術平均值;②SDBG:24 h內監測到的血糖值的標準差;③MAGE:24 h內監測到的血糖的波動幅度。
1. 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1.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預混組患者治療第1周與第5周的監測指標比較 預混組患者治療第5周的MBG、SDBG、MAGE分別為(5.8±0.4)、(1.8±0.5)、(2.7±0.8)mmol/L, 均低于治療第1周的(8.8±0.7)、(3.5±0.3)、(5.4±0.6)mmol/L,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 2 基礎組患者治療第1周與第5周的監測指標比較 基礎組患者治療第5周的MBG、SDBG、MAGE分別為(6.4±0.3)、(2.2±0.8)、(3.5±0.5)mmol/L, 均低于治療第1周的(8.4±0.9)、(3.6±0.7)、(5.8±0.6)mmol/L,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見表2。
2. 3 兩組患者治療第5周的監測指標比較 預混組患者治療第5周的MBG、SDBG、MAGE分別為(5.8±0.4)、(1.8±0.5)、(2.7±0.8)mmol/L, 均低于基礎組的(6.4±0.3)、(2.2±0.8)、(3.5±0.5)mmol/L,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見表3。
3 討論
2型糖尿病多發于40歲以上的人群, 逐漸有發病年輕化的傾向。多數患者肥胖或超重, 起病較緩慢, 高血糖癥狀較輕, 但對于病程較長的患者, 由于胰島B細
胞功能減退, 口服降糖藥物效果不佳, 為改善患者癥狀, 控制血糖水平, 也需要胰島素治療。近年來, 臨床上越來越多的為2型糖尿病患者設計應用預混胰島素類似物的治療方案, 血糖控制效果可觀。
本次研究分別為兩組實驗對象分別設計預混胰島素類似物、基礎加餐時胰島素兩種治療方案, 并且使用CGMS對研究對象第1周第1天、第5周第1天的血糖水平進行監測。分別對比分析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血糖水平參數以及兩組治療后的血糖水平參數。經過一系列統計學方法處理, 結果顯示, 預混組患者治療第5周的MBG、SDBG、MAGE分別為(5.8±0.4)、(1.8±0.5)、(2.7±0.8)mmol/L, 均低于治療第1周的(8.8±0.7)、(3.5±0.3)、(5.4±0.6)mmol/L,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基礎組患者治療第5周的MBG、SDBG、MAGE分別為(6.4±0.3)、(2.2±0.8)、(3.5±0.5)mmol/L,?均低于治療第1周的(8.4±0.9)、(3.6±0.7)、(5.8±0.6)mmol/L,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預混組患者治療第5周的MBG、SDBG、MAGE分別為(5.8±0.4)、(1.8±0.5)、(2.7±0.8)mmol/L, 均低于基礎組的(6.4±0.3)、(2.2±0.8)、(3.5±0.5)mmol/L,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
對于2型糖尿病患者而言, 預混胰島素類似物和基礎加餐時胰島素都是常用的胰島素治療方案。大量研究顯示[4], 采用預混胰島素類似物或基礎加餐時胰島素起始治療均可有效改善患者血糖水平, 取得類似的臨床療效。二者最主要的區別在于其對餐后血糖水平的控制, 基礎加餐時方案更接近人體生理胰島素分泌, 可以更好地控制餐后血糖;結合國人以碳水化合物為主的飲食結構可以推測, 餐后血糖水平對于將血糖控制在理想水平具有重要意義, 與糖尿病的預后有密切聯系。有學者證實[5], 不同預混比例的預混胰島素類似物會對血糖波動產生不同影響, 其中, 中預混胰島類似物由于含有較多短效成分, 對于餐后血糖水平的控制更加穩定;低預混胰島素類似物由于含有較多中效成分, 能更好的控制凌晨血糖水平;但通過多次注射(3次)可以解決餐后血糖偏高的問題。由于每日少注射1次, 患者注射遺漏更少, 依從性更好, 血糖控制更穩定。不同的治療方案為不同生活、飲食習慣的患者提供更加多元化的方案選擇, 使臨床實踐工作中的個體化方案設計更具針對性, 提高了患者的依從性, 進而改善療效。
綜上所述, 應用預混胰島素類似物、基礎加餐時胰島素對糖尿病患者進行短期強化治療, 能夠有效控制患者血糖水平。然而, 遠期預混胰島素類似物對患者血糖的控制更加穩定, 依從性更優, 對于延緩糖尿病進展、減輕患者痛苦、提高生活質量具有積極影響, 該治療方案廣泛適用于臨床。
參考文獻
[1] 宋桉, 宋光耀. 尋找適合中國2型糖尿病患者的理想胰島素治療方案——高比例預混胰島素類似物的研究進展與臨床應用. 中國糖尿病雜志, 2017, 25(3):285-288.
[2] 王儒. 糖尿病防治新理念——解讀《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版)》. 江蘇衛生保健, 2018(9):16-18.
[3] 中華醫學會內分泌學分會. 預混胰島素臨床應用專家共識(2016年版). 藥品評價, 2016, 13(9):5-11.
[4] 梅彩霞, 毛英杰, 蔣艷診. 不同胰島素短期強化治療方案對初發2型糖尿病患者療效比較. 新疆醫學, 2019, 49(7):694-697.
[5] 錢葉祥. 胰島素類似物諾和銳30治療2型糖尿病的臨床效果分析. 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 2019, 6(88):50, 66.
[收稿日期:2020-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