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建業
前些日子,新華社“瞭望智庫”微信號報道說,有很多城市不惜花費重金購買排名或雇傭團隊炮制排名,以便躋身諸如十大最休閑城市、十大最具魅力城市、十大最佳旅游目的地等行列中。當然,這與那些城市給所謂的“評估團隊”資助額有關。由某個城市出資資助的排行,一般都是這個城市拔得頭籌。作者問道:“中國有多少用錢買出的最××城市?”
前幾年曾有句出現頻度很高的詞語,叫做“求真務實”。其反義詞,就是弄虛造假。造假的背后則是形式主義的作祟。造假離不開形式主義的支撐,而搞形式主義必然就要造假,甚至為了造假,花費大把大把的公帑都在所不惜。
這樣看來,僅僅一個“中國有多少用錢買出的最××城市”的質疑還遠遠不夠。進一步還可以追問:“中國還有多少用錢買出來的虛假政績?”“還有多少用錢買出來的××立項論證報告?”“還有多少用錢買出來的××統計報表?”……甚至連一向理應十分嚴謹求實的科研院所和高校,都不得不這樣追問:“還有多少用錢買出的××學科專業認證(或評估)報告”“還有多少用錢買出來的××博碩士學位點的申報”等等。一言以蔽之,在中國,還有多少形式主義的東西充斥在我們周邊?
形式主義的特征通常是,表面轟轟烈烈、熱氣騰騰,一副大干快上的架勢,實則嚴重脫離實際、空轉虛耗,搞中看不中用的花架子,結果浪費掉大量人力物力財力后,收獲的只是一地雞毛,不解決任何實際問題,反而嚴重敗壞了黨風,喪失了民心,實在是禍害匪淺。某高校搞評估,為了迎接專家進校,要求所有教師前幾十天就必須天天到校,或在實驗室,或在教研室,將所有能打開的儀器和電腦都盡量打開,擺出一副人人都在忙忙碌碌勤于做事的樣子,營造整個高校爭創“雙一流”的熱烈氣氛。實際上,按照高校教學科研的活動規律,教師平時不坐班,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偏偏前來考察的領導或專家對這套表演還很受用,真可謂“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所以,下面搞形式主義固然不對,但根子還在上面。如果來者是真正懂得高校教育科研規律的專家,難道不知道高校教師不坐班才是常態?如若是天天有大批教師有事無事地都來辦公室,做出一副又是探討教學,又是研究學術的高深狀,反倒是很不對勁。所以,形式主義表演的背后,實則是官僚主義作祟。形式主義和官僚主義可謂一對難兄難弟,“焦不離孟,孟不離焦”,誰也離不開誰。不要以為官僚主義、形式主義只有某些領導才有,一些行政化了的學者專家,甚至一些普通專家也有。在科技界,也有良莠不齊現象。不但有個別院士靠花錢包裝造假上位的,有時一些科研報告,也是水分很大的,不是有一分證據說一分話,而是為了迎合項目甲方或者是權勢者的需要,說些王顧左右而言他的虛話、假話,猶如在墳塋里說鬼話,完全喪失了一個科學家實事求是的本真。
過去,我們總以為腐敗是執政黨心頭大患,奢靡之風很難反,腐敗很難反。現在看來,最難反的還不是奢靡之風和腐敗,而是形式主義以及官僚主義。或者說,當腐敗和奢靡之風被有力地遏制住后,形式主義造假和官僚主義作風已成為當今中國最大的危險。因為其危害性一點也不亞于奢靡之風和腐敗。且相比于腐敗和奢靡之風,形式主義官僚主義雖然人人都能感同身受,卻常常比較難界定,更難以入刑、以法律震懾之。因此要比腐敗和奢靡之風有更頑強的生存能力。當然,難界定并非無法界定。上文已經說過,形式主義和造假是分不開的。只要有人造假,倘不是為著貪賄的話,那就一定和形式主義有著扯不清理還亂的瓜葛。最近,就有報道說,斥資千億的武漢半導體項目成了爛尾!(2020.9.11《報刊文摘》)1280億啊,倘這錢用于民生不比什么都好,卻由于地方政府的作風不實,被一些企業忽悠住了,企業空手套白狼,巨額投資打了水漂。當初地方政府、專家是怎么論證這個項目的?一些企業是怎么套取這筆款項的?千億爛尾是否有利益輸送?這些是不是都該依法追責?
反形式主義,教育界、科技界應該一馬當先。道理很簡單,在一切謊言中,科學是最真實的,教育是去偽存真的,如果連最講理性精神和科學思維的科技界都形式主義猖獗了,連最講究教書育人,諄諄教誨下一代要誠實做人的教育界都被形式主義造假攻陷了,又何以令中國成為科技強國、教育強國,去實現中國夢呢?
當然,各行各業都應認真反思。想想看,在我們時評界雜文界里,難道近些年就沒有那種文字八卦不敢直面人生的“假時評”“偽雜文”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