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土
朋友告訴我一件事,聽罷心情有些沉重。
前些天,朋友去車管所換駕照,需體檢和拍照,車管所明示:支付寶掃碼,100元。排在他前面,有兩個60多歲的老人,均沒有支付寶,希望微信、現金、劃卡,均被拒絕。是其他排隊的年輕人幫忙支付寶支付,老人給幫忙人現金,才得以解決。
還在手機上看到一段視頻,看完心情更加沉重。
視頻中,公交車上,一頭發全白的老頭,顫顫巍巍走向左側靠窗的座位。眾青壯年男乘客在指責他:“這么多人指畫你,你不難受嗎?”“下去吧,快點!”“你白活這么大歲數了!”“你白活著!”一婦女說:“老人家,你還是下去吧。”
上網查,知是8月17日發生在哈爾濱的事。在該城,乘坐公交、地鐵,需要出示“龍江健康碼”方可以出行。而該老人沒手機,無法出示此碼,不能乘車,而他偏要乘車。又恰值上班高峰,眾乘客著急,故而指責于他。
從外貌判斷,該老者應該70歲朝上了,沒有手機。既然有規定乘客必須掃碼乘車,那么不掃碼就不能乘車了,司機拒載無錯;警察嚴格執法無過;眾乘客指責似乎也對。
可我總覺心里十分難受!
要知道,許多七八十歲的老人無手機,或無智能手機,不能掃碼。可假如他非要出外辦事不可,又無專車可坐;無子女,或湊巧子女不在身邊,非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不可,那可怎么辦是好呢?很顯然,該地制定乘坐公交車必須掃碼之規定時沒考慮到這部分老人的具體情況,很有修改的必要。
即便已出臺的規定不合理,在此規定修改以前,是否可以有臨時變通的辦法?要知道,規定是死的,而人是活的呀。現場的司機、乘客,能否更人性化一點,在確保公眾安全的前提下(比如給老者測量體溫),讓他順利地乘坐公交車呢?在此我想舉一個發生在身邊的例子。朋友之父78歲,前段時間去逛上海植物園。到了才發現須提前預約并掃碼入園。兩者他均沒有。于是工作人員請他在旁邊等一等,讓那些提前預約、能夠掃碼者先入園。然后查看他的身份證,證明其是上海市民,且近期從未離開上海,測量體溫也不發燒,又戴著口罩,于是網開一面,允許他入園參觀。假如植物園工作人員像上述視頻中的司機、乘客那般固執、僵硬,朋友之父恐怕只能掃興而歸了。
毫無疑問,有規定就必須嚴格執行。然而,面對那些有疑議的,甚至不太合理、沒有考慮到所有人群、不夠人性化的規定,我們在具體執行時,可否可以采取更加人性化的操作,在確保公眾安全的前提下,靈活執行呢?
畢竟我們是有溫度的人,而非鐵面無情之機器!
分享此一視頻的網友馮楚軍所加按語是這樣的:
若未來的信息社會是這個樣子,我詛咒它永遠不要到來!
我也有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