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儉
有則聽后令人捧腹而笑的民間故事:
相傳古代有十個熟人相約要在一起喝酒。怎么個喝法呢?大家約定:每人各帶一瓶酒,而后將這十瓶不同風格的酒倒在一起摻著喝。這倒是別有一番風味的喝法。于是,每人都有了各自想法。張三想:“我帶一瓶水去,反正九瓶酒中摻上一瓶水也改變不了酒味,別人是不會發現的。”可惜的是,李四、王二、趙五,另九個人也都想到了這條“錦囊妙計”,并照此而行。結果是十瓶水倒在了一起,大家喝著喝著一致心照不宣、面面相覷,心里不禁黯然失笑。
對此故事,我們不必費心求其真偽,但它相傳開來,是要后人們從中得到啟示。
啟示之一,要踐諾不要失信。十個人事先相約而定,要在一起喝酒,可每個人卻都喝的是水,大家都心知肚明,有難言之隱。導致這般結果,首先是每個人都沒有踐行諾言,都失信與他人。常言說,人在做、天在看。在社會上生活,每個人都應該拿牙齒當金使,不說歸不說,說了就要兌現,而不能說一套、做的是另一套。尤其是黨的干部,更不能當面一套、背后一套,人前一套、人后一套,臺上一套、臺下一套,做兩面人、當兩面派。誠信是立人之基,踐諾是立人之本。老百姓的眼睛是雪亮的,隨時隨地都在盯著我們的干部,都在聽其言觀其行,千萬不能在百姓面前掉價、丟份。
啟示之二,要自尊不要自欺。原本要喝酒,而卻全都飲的是水,十個人都在自欺欺人,既欺騙自己,也欺騙別人。生活中類似教訓并不少見。俗話說,尊重別人也是尊重自己。對他人不尊不敬,實則是對自己的不尊。而對自己不尊,也就是陷入自欺之中了。
啟示之三,要舍得不要吝嗇。十人喝酒演變成了十人喝水,教訓是每個人都不想舍只想得,結果是誰也沒有得到酒。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這是做人修養之談。在與人交往中,不想舍掉些什么,總想得到些什么,總想占到便宜,大概老朋友會丟掉,新朋友也結交不了。天長日久,很可能成為孤家寡人。人與人之間如此這般,個人與集體、個人與國家,何嘗又不是這樣?如若每個人都只想得,不想舍,只知享受,不想付出,這復興之夢何時能圓?
啟示之四,要力行不要依賴。喝酒變成喝水,緣由其一在于每個人都有依賴想法,都仰仗他人帶酒而自己可以無償享用。這種一味指望別人做貢獻而自己來享受的依賴意識,在現實生活中不乏其人。這無論在人與人相處中,還是我們每個人在與集體、國家相處中,都是不可持有的。在社會這部大聯動機上,每個人都是一個部件,都有其功用,有其職責,不能指望別人發揮作用而自己怠工享受,該“轉動”卻停歇,該“磨損”卻吝嗇,從而坐享其成。尤其作為一名黨員干部,絕不能懶政、怠政當看客,不當“舵手”當“游客”,一定更要舍我其誰的擔當,始終做到心中有黨、心中有民、心中有責,時刻保持“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境界和擔當,不斷增強工作的使命感、責任感,做一個有益于人民的人。
英國哲學家羅素有段讓人動容的話:“我行將就木時,不會有枉過此生之憾。我在暮色中見過紅赤的土地,曙光中見過晶瑩的露珠,霜天中見過閃耀的冰雪,我嗅到久旱后甘甜的氣息,我聽過風暴中的大西洋拍打著康沃爾郡花崗巖那種驚濤裂岸的轟鳴。”我們大家都應記住這段話,并以此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