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娥
【摘 ? 要】 提升農產品供給質量是黨和國家對農業發展提出的總要求,也是我國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重點和難點。本文提出了農產品供給質量的內涵,以農產品種植、加工、流通和營銷整個供給過程為主線,多角度對國內外文獻進行了梳理分析,最后基于研究現狀和我國農業發展現實闡述了提升農產品供給質量的對策,以期為提升和改善我國農產品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提供有益幫助。
【關鍵詞】 農產品;供給質量;質量安全;流通體系;區域品牌
中圖分類號:F762 ? ? ? ? ? ? 文獻識別碼:A ? ? ? ? ? ? ? 文章編號:2096-1073(2020)12-0001-06
[Abstract] Improving the supply quality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is the general requirement of the Party and the state for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and it is also the key and difficult point for our country to carry out the strategy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win the battle against poverty.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connotation of the supply quality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taking the whole supply process of planting, processing, circulation and marketing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as the main line, combing and analyzing the literature at home and abroad from many angles. Finally, based on the research status and the reality of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China,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countermeasures to improve the supply quality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in order to provide useful help to improve the quality and efficiency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supply system in China.
[Key words] agricultural products;supply quality;safety;circulation system;regional brand
提升農產品供給質量,既是提升經濟發展質量的重點和難點,也是我國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而邁向基本現代化的根本要求。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當主攻農業供給質量,而供給質量是從供給主體、產品供給、要素供給等多方面形成的一個系統性概念,提升農產品供給質量,是種植、加工、流通、營銷等各個供給環節綜合質量的全面提高。本文首先明確了農產品供給質量的內涵;再次基于農產品種植、加工、流通和營銷整個供給過程,對現有研究成果進行分類梳理;最后提出提升農產品供給質量的有效策略。
1 ?農產品供給質量的內涵界定
關于農產品的內涵,我國在2006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法》中指出:“本法所稱農產品,是指來源于農業的初級產品,即在農業活動中獲得的植物、動物、微生物及其產品”。綜合學者們的觀點,本文將農產品供給定義為:供給主體(包括農民、農業合作社和涉農企業)自愿且基于供給能力,提供給市場的農產品,包括供給數量和供給質量兩個方面。
目前我國農產品供給出現了兩大結構性矛盾,一是需求結構變化與有效供給不足的矛盾,一是低端供給過多與高端供給不足的矛盾,只有提高農業供給體系的質量和效率才能更好的滿足消費者需求結構升級。農產品質量屬性可概括為安全、價格、品質、感官四個方面,狹義農產品的供給質量是給市場提供具有安全、營養、優質、新鮮等屬性的農產品,廣義農產品質量則常被分為顯性質量和隱性質量兩個方面,顧名思義,顯性質量即消費者可以感知到的外在質量特征,隱性質量則是不易被發現,需要專門的機構或特殊的檢測方式才能甄別的,例如重金屬含量,農藥殘留等指標。
本文基于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將 “供給側”進一步延伸為“供給體系”,選擇從滿足顧客需求視角提出廣義的農產品供給質量,表達為消費者關注的農產品營養、安全、優質等屬性形成的供給過程即構成了農產品的供給質量,供給過程包括種植、加工、流通和營銷四個環節。農產品供給質量提升路徑即從各屬性形成的供給過程逐一尋找解決對策。
2 ?農產品生產供給環節問題研究
農產品生產質量直接決定其是否能滿足消費者購買愿望,通常包括種植和加工兩個環節,種植環節更多的研究集中于種子的選擇,種植技術的應用以及化肥,農藥的使用量與實施標準等問題,是影響農產品質量安全的首要問題,決定是否可以充分滿足人類安全以及健康需求。加工環節研究主要圍繞農產品加工質量監管,信息技術在生產環節供給質量提升中的實踐應用等問題。本文重點研究農產品生產安全的影響因素,生產質量的追溯及監管等熱點問題。
2.1 ?農產品生產安全問題的影響因素分析
20世紀90年代前,學者們普遍認為農產品質量安全的外部性及其信息不對稱性是不良供給者為了追求個人的經濟利益而置公眾利益于不顧,導致農產品質量安全事件頻頻發生的根本原因。21世紀后,學者們的探討更加廣泛而深入,大多研究成果表明: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涉及到農產品種植、加工、儲藏、銷售等諸多環節,尤其流通、加工和種植等環節是發生質量安全問題和風險的重點環節 ,主要影響因素有:生態環境,微生物誘發,添加劑的不當使用,科技進步帶來的技術與控制風險,有害有毒化學物的殘留,政府與市場雙失靈等,而導致發展中國家食品質量安全問題的主要因素是物理污染與自然產生的毒素,農業化學品、獸藥與重金屬殘留,微生物病原體,人畜共患疾病及轉基因等 。在對加工企業質量安全控制水平及其影響因素的相關研究方面,農產品進入市場的認證,生產加工規范的配套標準,企業對于質量安全監控的技術投入 ,產品檢測的覆蓋率和準確率,質量安全是否可追溯及追溯體系的應用、質量安全信息的公開度等均是農產品質量安全要考慮的因素。
市場的外部性和信息的不對稱性是引發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的主要成因,這一點學者們已達成共識。農產品質量安全的影響因素比較多元化,研究結果集中在種植的生態環境、新技術新工藝帶來的不確定風險,生產加工過程中的有害有毒農殘、添加劑的不當使用、加工過程的不規范等方面。
2.2 ?農產品生產質量的監管
農產品生產質量要從內部和外部兩個方面實施監管。內部監管主要促進農戶自覺實施生產質量安全管理,農產品加工企業有強烈的農產品質量安全控制意愿;外部監管主要是政府政策和追溯體系的實踐。
2.2.1內部監管 ?近年來學者們開始關注如何促進農產品供給主體自覺自愿的實施自我監管。研究表明:農戶的個體特征和家庭特征,市場的有效需求量,農戶收益增加量都會影響農戶參與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的意愿[1-2](童銳等,2019;Ollinger and Moore,2008),通過對農產品加工企業實證研究表明,規模經濟、成本管理、 顧客需求 、政策管制 、品牌和技術等均對企業質量安全的控制愿望有較強影響,同時,企業對環境保護和消費者健康的重視程度,是促成其發展有機農產品的關鍵原因(Herath et al.,2007;Jayasinghe-Mudalige and Henson,2007;Cranfield et al.,2010)[3-5],同時,農產品的質量安全信息通過各類媒體向公眾發布,企業為了維護其社會聲譽及公眾形象,會積極控制產品質量安全,有所作為。(Banati,2011,Baert et al.2012,Seo et al.2013)[6-8]。
大部分研究結論表明,政府應重點對文化層次不高,收入水平偏低的農戶進行培訓,主要對農藥使用的知識,過量使用的危害,以及農產品認證等相關內容展開講解,同時,要大力支持質量安全控制能力較強的龍頭企業發展,鼓勵企業在質量安全控制上加大研發投入,并帶動其它農業企業提升質量安全監控能力。
2.2.2外部監管 ?除了依靠農戶與農產品加工企業自我約束,政府和消費者的監管角色不可或缺,關于此問題的研究熱點主要在于如何實施政策管制和追溯平臺的實踐兩個方面。
(1)政策管制。農戶和農產品生產加工企業是否接受政策管制,主要在于他們對于收益與損失的權衡。目前政府監管職能仍需改進的主要問題在于:農產品相關主體意識淡薄,相關立法進程緩慢;政府對于農產品供給全過程控制不利,多采用事后檢測,發現問題懲罰的方式,疏于對生產源頭的監管;追蹤溯源農產品供給質量的技術水平亟待加強(Imran Khan, Charles Nkufi Tango, Sumaira Miskeen et al.,2016)[9]。學者們通過分析,提出解決問題的途徑集中在以下方面:持續完善農產品質量安全法律體系,包括檢驗檢測、質量標準、科技支持、質量認證、法律法規、示范推廣、市場營銷、信息服務等;引入第三方認證促進農產品的國際貿易;采用高光譜成像技術,對農產品微生物進行準確評估(Marijia Dragicevi et al.2014;蘇昕,2015)[10-11]。
(2)追溯體系的實踐。采用現代化技術構建農產品質量檢測和溯源系統可以對農產品生產過程中各種信息進行更好的掌控,還可對農產品供應鏈上的各方進行思想及觀念上的引導,推動供應鏈改革的有效實施。20世紀90年代,歐盟率先引入可追溯制度加強對農產品供給質量安全的監管。建立可追溯體系要記錄產品的原產地、加工過程、運輸過程等信息,保證管理環節產生數據信息的完整性,統一計量標準,并選擇匹配的技術。我國于2004年由農業部聯合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開展食品溯源系統建設。隨后學者們對農產品質量追溯系統的設計和應用展開了研究。
一是基于先進的數據庫、計算機技術和通信技術等開發了農產品質量溯源系統。國外學者將可讀性二維碼技術使用于可追溯系統,并建立了原型乳制品行業和木材產品的質量追溯系統,提升了顧客對產品的信任(Laslo ?Tarjan et al.,2014;Javier de las Morenas et al.,2014;Shanna Appelhanz et al.,2015)[12-14];胡云峰等(2018)以中寧縣枸杞生產為案例,采用了空間分析、數據網格化、云計算、移動互聯網等一系列技術和方法,構建了包括寬度、深度和精確度三個維度的食品可追溯體系;楊磊等(2018)采用安卓系統的應用程序接口(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API)實現近場通訊(Near Field Communication,NFC)標簽的讀寫,實現了基于位置服務(Location Base Service,LBS)的物流定位和軌跡跟蹤。
二是基于供應鏈管理角度,學者們對追溯體系與供應鏈的協調機制進行了研究。Chebolu-Subramanian 和 Gaukler (2015)基于供應鏈模型討論了番茄受污染案例的可追溯性[15];部分學者基于物聯網技術在食品領域的應用,覆蓋供應鏈管理全鏈條,建立了完善的農產品數據采集、處理的可追溯平臺,降低了跟蹤監測成本,提高了農產品質量的追溯效率[16,17];黃紅星等(2017)以廣東省為例,提出由于生產主體分散、產品包裝規格零散、技術和標準不完善、產業應用基礎薄弱、相關部門政策不統一等追溯體系完善問題,提議跨區域、跨部門建立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信息管理平臺;荊會云(2019)提出我國農產品質量追溯管理體系建設存在缺乏具體明確的指導,沒有良好的應用推廣環境,技術研究力度缺乏等問題,提出要強化政府的主導作用,擴展應用規模,加快示范推廣等措施。
可見,建設并應用先進的追溯體系是農產品供給質量安全實現的有效途徑,從供給過程的關鍵環節,降低各風險因素的影響,加強責任制度和信用制度建設,才能解決市場信息不對稱和外部性問題。監管主體是政府,監管重點是生產者,監管主要的配合力量是消費者。
3 ?農產品流通問題研究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將 “供給側”進一步延伸為“供給體系”,有學者提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應從供應鏈管理全過程實施,其中農產品流通體系建設作為生產端與消費端的重要連接不可忽視。
3.1 ?農產品物流配送相關問題研究
國內學者近年來對于農產品物流配送的研究,對象主要集中在生鮮農產品冷鏈物流,主要的研究視角基于物聯網技術和供應鏈管理思想,研究的熱點是冷鏈物流和綠色物流,研究的方法主要包括多目標優化、時間窗和遺傳算法等,研究的主要內容是物流效率的影響因素和物流模式的選擇。研究結果表明,我國農業物流鏈條過長,物流設施落后、物流信息化建設不足等問題仍然突出,農產品加工能力、農村公路里程、農用運輸車、產品定價、倉儲總費用、運輸總費用、銷售數量、滯銷數量、總批發量、訂單反應時間及損耗數量等因素對農產品物流效率影響明顯,基于此,學者竇宇等(2017)給出優化農產品物流法律體系,革新農產品物流供給結構和基于供應鏈整合農產品物流資源等優化策略;黃福華等(2017)從物流規模、物流損耗、物流費用和物流滯銷四個方面構建了生鮮農產品物流效率評價指標體系,從政府規制、經營主體組織化程度、基礎設施及信息化建設等方面提出發展建議;汪旭暉等(2016)認為農產品運輸過程的損耗率過高可通過建設農產品冷鏈物流體系解決,確保運輸過程中的儲藏、運輸、分銷、零售始終處于低溫控制環境才能減少損耗,確保產品品質和質量安全,并從政府、加工企業、消費者三個角度提出了物聯網架構下生鮮農產品冷鏈物流體系的建設路徑。
3.2 ?農產品流通渠道研究
學者們從不同視角對農產品流通渠道問題展開研究。馬麗榮(2017)以甘肅特色農產品為實證分析對象,發現流通中特色農業發展的制約因素在于其目前的物流格局,初級產品所占比重過大,附加值較低;交易方式單一,批發集貿市場仍然是主要載體;商販運銷作為流通主體較集中等問題依然存在;潘衛紅(2016)提出農產品從產地到達消費者手中經歷的中間環節過多,不僅造成流通成本上升,還會帶來農產品腐爛損壞,以及顧客的需求信息不能很快傳遞給生產者,導致產品的積壓或者斷檔,給農民收入帶來損失等問題。此外,中國現有農產品批發市場服務功能僅僅停留在交易所層面,在信息服務、結算服務、分級分類整理包裝、質量檢驗等功能上有所缺失。
北美目前主流的農產品流通模式可歸納為“超市一體化平臺—消費者”、“第三方電子商務平臺—消費者”和“農場電子商務平臺—消費者”三種點對點的營銷模式(OLSEN K Z,2015)[18],主要優點是環節少,周期短,成本低,效率高,適于解決農產品區域性、季節性、易損性等特點帶來的流通矛盾。因此,國內學者近年來熱衷于研究基于電子商務平臺或互聯網時代背景下流通模式的變革問題。張新潔(2018)以云南特色農產品發展電子商務為例,探討少數民族地區發展電子商務存在電子商務基礎設施不健全、物流發展水平受限,電子商務應用型人才匱乏等問題;曾億武等(2016)通過多案例分析農產品淘寶村的形成機理,提出了農產品淘寶村形成因素理論框架; 韓喜艷等( 2019)認為全產業鏈模式能夠促進我國農產品流通業轉型升級,可以此思路建立農產品現代流通體系的整體框架[19]。
學者們的研究方法、范圍以及視角越來越多元化,主要從流通主體、流通載體、流通模式等方面形成了一些具有較強借鑒意義的結論。例如合作社應作為農產品流通的組織主體,政府應進一步優化農業發展投資結構,進一步增加農產品流通和銷售環節的投入和引導,應繼續支持天貓、京東、淘寶等大型電商平臺將農產品板塊作為平臺的主體戰略,更好的利用平臺的集聚優勢和配送體系完成對農業產業鏈的整合等。
綜上所述,農產品流通體系的優化問題已成為提升農產品供給質量的關鍵點,學者們的研究也更注重于解決農業流通實踐以及流通理論創新等問題,研究方向更加集中到農業合作社建設、電商平臺整合農業資源以及智能物流、綠色物流發展等領域,為今后更好的促進農業全產業鏈融合,全面提升農產品供給質量提升積累了豐富的理論成果。
4 ?農產品營銷問題研究
2019年2月,農業農村部聯合國家6部委制定的《國家質量興農戰略規劃(2018-2022年)》提到,準確把握質量興農的科學內涵,實施從種植、加工到流通、營銷全產業鏈的轉型升級,尤其應強化農產品品牌建設等薄弱環節。本文關于農產品營銷質量提升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區域品牌建設和顧客感知兩個方面。
4.1 ?農產品區域品牌建設的研究
學者們不斷應用新的視角和研究方法探討農產品區域品牌問題。 郭璐等(2019)基于農產品成分的實證分析,證實成分品牌聯合中存在來源地效應,但對農產品評價起到關鍵作用的并不是總體的來源地形象評價,而是與該類農產品密切相關的、消費者關注的一些要素評價[20];周小梅等(2017)基于浙江省麗水區域品牌案例研究,得出區域聲譽溢價效應具有激勵農戶向市場提供優質安全農產品的功能,而政府管制缺位、低效率弱化了區域聲譽對農產品生產經營者的激勵作用;范力勇(2018)以河北省為例研究農產品區域品牌建設問題,發現政府推動力度不強,企業參與度較低、產業支撐不夠、行業管理缺失、產業價值鏈較短等問題較為突出;王麗麗等(2017)探討日本、法國、美國、荷蘭等國家農產品品牌培育做法,總結國外的農產品品牌培育主要是從提升組織的專業化程度,農業的規?;a、產品的分級、認證以及強大的流通體系建設、高新技術的應用、多元化主體發揮作用等方面實現;部分學者還對山東、河南、陜西、福建等農業大省結合區域品牌建設實際,進行了深入的分析探討,提出積極落實農業產業集群化發展戰略,加大政府對農產品品牌調控與扶持力度,健全農產品區域品牌行業標準體系,提高農業發展質量等對策建議。
參考文獻:
[1] 童 銳,王永強. 產品基地認證促進農戶農藥安全使用了 ? ? ? ? ? ? ? 嗎?——基于陜西省蘋果種植戶的實證研究[J].生態經 ? ? ? ? ? ? ? ?濟.2019(11):112-116.
[2] Ollinger, M. and Moore, D. L. The Economic Forces Driving ? ? ? ? ? ? ?Food Safety Quality in Meat and Poutry [J]. Review of Agri ? ? ? ? ? ? ? ? ?cultral Economics. 2008(30): 289-310.
[3] Herath,D. Hassan,Z. and Henson,S. Adoption of Food Safety ? ? ? ? ? and Quality Controls: Do Firm Characteristics Matter?Evidence ? ? ? ? from the Canadian Food Processing Sector[J] .Canadian Journal ? ? ? ? ?of Agricultral Economics.2007(55): 299-314.
[4] Jayasinghe-Mudalige,U. and Henson, S. Identifying Economic ? ? ? ? Incentives for Canadian Red Meat and Poultry Processing En ? ? ? ? ? ? terprises to Adopt Enhanced Food Safety Controls[J]. Food Con ? ? ? ? ?trol. 2007(18): 1363-1371.
[5] Cranfield,J. Henson,S. and Holliday,J. The Motives, Benefits ? ? ? ? ?and Problems of Conversion to Organic Production[J].Agriculture ? ? ? and Human Values.2010(27): 291-306.
[6] Banati,D. Consumer Response to Food Scandals and Scares[J]. ? ? ? ? Trends in 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1(22): 56-60.
[7] Baert,K. Huffel,X. V. Jacxsens,L. Berkvens,D. Diricks,H. ? ? ? ? ? ? Huyghebaert,A. and Uyttendaele,M. ?Measuring the Perceived ? ? ? ? Pressure and Stakeholders' Response ,That May Impact the Sta ? ? ? ? tus of the Safety of the Food Chain in Belgium[J] . Food Research ? ? ?International. ?2012(48): 257-264.
[8] Seo,S. Jang,S. Miao, L. Almaza,B. and Behnke,C. ?The Impact ? ? of Food Safety Events on the Value of ?Food-related Firms: An ? ? ? ? Event Study Approach[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ospitality ? ? ? ? ? ? ? Management.2013(33): 153-165.
[9] Imran ?Khan, ?Charles ?Nkufi ?Tango, ?Sumaira ?Miskeen ?et.al. ? ? ? ? ?Hurdle technology: ?A novel ?approach ?for ?enhanced ?food ?qual ? ? ? ity ?and ?safety -A ?review[J]. ?Food Control,2017(73):1426- ? ? ? ? ? ? 1444.
[10] Marijia Dragicevi,Meri Klaic,Anamarijia Pisarovic. Implemen ? ? ? ? tation of Business Excellence ?Models-the Path for improving ? ? ? ? ? ?the Level of Quality and Safety of Agricultural Touristic ?Prod ? ? ? ? ? uct[J]. ?Procedia ?Economics ?and ?Finance. 2014(15):1192- ? ? ? ? ? ? ? 1196 .
[11] 蘇 昕,劉昊龍. 農戶與企業合作下的農產品質量安全演化 ? ? ? ? ? 博弈仿真研究[J]. 農業技術經濟.2015(11):112-122.
[12] Laslo Tarjan,Ivana-enk,Srdjan Tegeltija etc. A readability ? ? ? ? ? ? ? analysis for QR code application in a traceability system[J]. ? ? ? ? ? ? ? ?Computers and Electronics in Agriculture.2014(109):1-11.
[13] Javier de las ?Morenas,Andrés ?García, Jesús ?Blanco. ? ? ? ? ? ? ? ?Prototype ?traceability system for the dairy industry[J]. Comput ? ? ? ? ?ers and Electronics in Agriculture.2014(101):34-41.
[14] Shanna ?Appelhanz ,Victoria-Sophie ?Osburg,Waldemar Topo ? ? ? ? ?rowski ?etc. Traceability system for capturing,processing and ? ? ? ? ? ? providing consumer p-relevant information about wood prod ? ? ? ? ? ? ?ucts: system solution and its economic feasibility [J]. Journal of ? ? ? ? ?Cleaner Production,2016,110.
[15] Chebolu-Subramanian V, Gaukler G M. Product contaminatio ? ? ? ? ? nin a multi-stage food supply chain[J]. European Journal of Op ? ? ? ? ?erational Research. 2015(1): 164-175.
[16] JIANG L H,SUN K Q. Research on security traceability plat ? ? ? ? ? ? ?form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based on internet of things[ C]// ? ? ? ? ? ? Proceedings of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echatronics, ? ? ? ? ? ? ? ? ? Com-puter and Education Informationization,2017 :146-150.
[17] COR V ,SJAAK W, BEDIR T. Internet of Things in agricul- ? ? ? ? ? ? ? ture[J]. CAB Reviews, 2016(7) :58-63.
[18] OLSEN K Z. Web site usability,design,and performancemet ? ? ? ? ? ? rics[J]. 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2015( 4) :166-170.
[19] 韓喜艷,高志峰,劉 偉.全產業鏈模式促進農產品流通的作 ? ? ? ? ?用機理: 理論模型與案例實證[J].農業技術經濟. 2019(4): ? ? ? ? ? 55-70.
[20] 郭 璐,張怡文. 成分品牌聯合中農產品來源地效應實證檢 ? ? ? ? ? 驗[J]. 商業經濟研究,2019(3):123-126.
[21] 林青龍,史 敏,宋克彬.韓國消費者對中國產大豆為原料制 ? ? ? ? ?成豆腐的支付意愿研究[J]. 延邊大學農學學報 2016,38(01), ? ? ? ? 69-74.
(編輯:李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