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榕
【摘 ? 要】 對經濟法與社會法的關系進行研究是一個復雜而重要的問題,如果缺乏深入研究,將無法理清兩者之間的關系。在討論二者關系的時候,應當對經濟法和社會法進行法本質定位,否則就缺乏討論的前提,因此本文從兩者的法本質研究現狀入手,運用社會學的分析路徑,提出了兩者在法本質方面的差異,以期獲致對兩者關系的明確認識。
【關鍵詞】 經濟法;社會法
中圖分類號:F301 ? ? ? ? ?文獻識別碼:A ? ? ? ? ? ? ? 文章編號:2096-1073(2020)12-0139-140
[Abstract] ?It is a complicated and important problem to stud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conomic law and social law. When discuss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 it is necessary to define the nature of law of economic law and social law, otherwise there is no premise for discussion. Therefore, this paper starts from the research status of the nature of law of the two, and USES the analysis path of sociology to put forward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in the nature of law, in order to gain a clear understanding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Key words] ?economic law; social law
經濟法的學者們為了證明經濟法的獨立性以及完善經濟法的理論體系,學界十分熱衷于研究經濟法與各個法之間的關系,尤其是經濟法與民法、行政法的關系,但是卻很少有學者關注經濟法與社會法的關系,這使得兩者的關系呈現出混亂的局面,同時,對于經濟法的基礎理論的夯實也是不利的,因此,筆者認為研究二者的關系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 ?經濟法與社會法的法本質研究現狀
相對于什么是社會法,學者們關于經濟法的本質已經有了基本統一的認識,雖然說各個學者的表述不一,但是都體現了經濟法是在市場失靈的情況下由國家進行適度干預的理念,也就是所謂的經濟法是國家干預經濟的基本法律形式。
然而對于社會法的本質,學界至今沒有統一定論,其到底是屬于一個法律部門,還是一種法律思潮,學者們各抒己見。學術界對于社會法的看法可以歸納為:一、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的時候,以狄驥為代表的學者就提出社會法是相對于“個人法”而言的一種社會法學理論。二、以德國著名學者拉德布魯赫為代表的學者們認為社會法只是法的一種演進方向。三、還有一些觀點認為社會法只是由社會團體制定并且只對其內部成員具有約束力。即他們認為該法是相對于國家法的一個概念。四、以日本的金澤良雄為代表的學者認為,社會法屬于第三法域,打破了傳統的公法與私法的劃分。五、以德國著名學者察哈爾為代表的學者認為,社會法屬于法律部門,即他們認為社會救助、婦女兒童的保護、勞動者權益維護等方面的相關法律,都隸屬于社會法之中。
我國立法機關將社會法作為一個部門法,認為我國的法律體系是由七個法律部門所構成的。其中,調節勞動關系、社會保障以及社會福利方面的法律即社會法。隨著學術界對社會法的進一步研究,目前主流的觀點支持該法是一個法域或者是部門法,形成了三種不同的社會法觀。其中的“大社會法觀”產生于日本,但是在我國也受到了很多學者的支持,他們認為凡是無法歸于公法或者是私法的當代法律都屬于社會法,即社會法是有別于公法、私法的第三法域。贊同該種觀點的學者將這種大社會法觀具體表述為“假如把以國家本位作為其特性的公法理解為第一法域,把個人本位為特性的私法作為第二法域的話,那么以社會本位為其特性的社會法就應當為第三法域”。與“大社會法觀”所不同的“中社會法觀”以及“小社會法觀”則認為該法應該是法律部門而非法域,他們只是在調整范圍的大小方面所持的觀點不同。其中,“中社會法觀”所理解的該法包含的范圍要比“小社會法觀”寬很多,“小社會法觀”所理解的該法就是社會保障法,而“中社會法觀”將社會的發展視為該法的理論基礎,他們認為隨著社會的發展所出現的一系列社會問題,比如說,勞動者問題、環境問題、社會福利等方面的問題,都屬于社會法的調整范圍,即社會法需要考慮的是社會的整體利益,它是調節國家在管理以及協調社會事業的過程中產生的法律關系的總稱。
通過上文對于社會法的本質的分析可知,所持的觀點不同,對應的經濟法與社會法的關系肯定也會有所不同。筆者希望通過社會學的分析路徑來進一步考察經濟法和社會法的本質,而非直接給出社會法本質的定義。
2 ?經濟法與社會法的社會學運動考察
法以社會為基礎是馬克思主義偉大的基礎理論,因而,筆者認為應該從法律產生的社會背景來考察其法律本質。我國法學學者曾經指出,如果單純將社會法當做是為了保護社會上弱勢群體的法律,那么就無法理解社會法為何如此發達,應當說社會法是隨著社會的發展變化以及人們法律思想的提高,所形成的法。經濟法和社會法都源于十九世紀和二十世紀的重大社會轉型期間,也就是社會結構的根本性變化時期。在人類歷史的進程中,始終存在著社會分化,社會的發展本質上就是社會不斷分化的過程,但是過度分化會妨礙社會的發展,因而要求我們對社會分化進行整合。隨著社會結構的復雜化,所進行的社會分化和整合就會不斷增加。經濟法與社會法都是在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的過渡期間產生的,在這種重大的社會變遷中采用社會分化的方法探討二者的社會學運動對于界定其法本質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學術界普遍認為,最早的經濟法是美國的《謝爾曼反托拉斯法》,因而經濟法是以競爭法作為開端而不斷完善的。但是對于社會法,學者們依然有很大的分歧,不過都普遍支持以社會保障法作為其核心。從經濟法與社會法的產生時間來看,兩者差不多屬于同一時期產生的。工業革命后,社會開始呈現更加繁榮的景象,隨著人口的增多,農村人口開始涌向城市,商業經濟的出現取代了以前的農業經濟,世界開始由通訊聯系到了一起,正是由于這些現象的出現,促進了經濟法以及社會法的產生。
以上各種因素并非獨立存在,而是互相影響。隨著社會的不斷分化,人們只有通過物質交換才能滿足需求,于是產生了市場。社會上出現了各種利益集團,由于對利益的追求促使競爭不斷增強,資本主義從自由競爭時期過渡到了壟斷時期,壟斷的出現嚴重的限制了自由競爭,個人利益與社會利益之間產生了很大沖突,嚴重制約了社會的發展。因此,只依靠市場自身調節已經無法維護社會公共利益,于是國家開始干預經濟活動。為了解決市場失靈所帶來的經濟問題,同時,對競爭進行保護和促進,經濟法應運而生。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經濟法與社會法不斷得到完善,在經濟法方面,為了應對經濟危機,美國羅斯福新政登上歷史舞臺,宏觀調控法得以產生。而今天經濟法變得愈發重要,經濟法毋庸置疑是國家干預經濟的基本法律形式。在社會法方面,社會法也不再是只包括社會保障法,而是把勞動、人口、環境等方面的問題都囊括在社會法之中,同時,隨著國家職能的進一步加強,教育、衛生、體育、文化等社會事業也應包含在該法之中。
3 ?經濟法與社會法的定位
通過上文分析可知,由于社會分化而引發了市場失靈,導致國家開始介入市場管理,于是產生了經濟法,即經濟法是國家干預之法。而社會法的產生是由于社會問題的出現,但是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社會法也是促進社會公共事業發展之法。相對于經濟法而言,有必要對社會法進行進一步說明。
首先,考慮社會問題應該結合社會背景進行考量,有些社會問題在當時屬于社會問題,而現在已經不再歸屬于社會問題。其次,各個國家的社會問題不可能完全相同,例如,在美國長期存在的種族問題是美國歷史上一直以來的社會問題,而在我國是不存在的,但是將弱勢群體納入社會法是各個國家的必然選擇。最后,并不是所有的社會問題都需要社會法來解決,有些社會問題可以由別的法律進行解決。社會法只解決由于社會分化而帶來的需要由國家進行干預,而別的法律又解決不了的社會問題。
通過上文對兩法的發展歷程的分析,不難發現,二者都產生于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過渡時期,二者屬于現代法中的兩個獨立的法部門,同時,兩者都需要國家進行干預。但是經濟性是經濟法最為顯著的特征,而社會性是社會法最為突出的特征。從公法、私法以及第三法域方面進行分類,經濟法與社會法都歸于第三法域,但是做這樣的分類并非說明經濟法與社會法是兩條不相交的平行線,它們有時候也會出現交叉的情形,站的角度不同,社會問題的歸類就會有所不同。
4 ?結論
經濟法與社會法關系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學術意義,本文主要是通過學術界對于二者的法本質的不同觀點進行介紹,以及運用社會學的分析路徑對二者的產生背景以及產生條件進行分析概況,希望通過對二者進行定位來明確二者的關系。正如迪爾凱姆所言,社會學家在研究某一項事物的時候,應該先搞清楚其研究的是什么,這是研究的必要前提。但是學者們在研究二者的關系時,往往忽略了這一重要前提,使得對二者關系的認識很混亂。
參考文獻:
[1] 王全興.經濟法與社會法關系初探[J].現代法學.2004,(2):113- ? ? ? 118.
[2] 鄭尚元.社會法的定位和未來[J].中國法學.2003,(5):125-135.
[3] 王為農.日本的社會法學理論形成和發展[J].浙江學刊.2004, ? ? ? ?(1):31-37.
(編輯:李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