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璐 梅玫
近日,李女士誤把發熱、咽痛當成流感治療,致血液中粒細胞缺乏,全身失去抵抗病原體侵犯的能力,險釀大禍。
原來,54歲的李女士不久前感覺自己得了流感,除了高熱39.5℃,還出現了咽痛、右腳大拇指甲溝處疼痛等癥狀。在診所打消炎針治療5天后,咽痛、大拇指甲溝處疼痛明顯改善,雖然還有反復發熱,但李女士并未在意。
上周,李女士來到長沙市第三醫院常規復查,檢查結果讓她大吃一驚:血常規顯示,李女士白細胞極度減少,粒細胞基本處于缺乏狀態,意味著她身體沒有抵抗病毒、細菌、真菌等外界病原體侵犯的能力,如果不及時治療,感染控制不住,可能導致器官衰竭,甚至有生命危險。
內分泌代謝科主任黃德斌診斷李女士為粒細胞缺乏癥,并將她緊急收治住院治療。
經詢問病史,原來40天前,李女士曾因胸悶、氣促癥狀到醫院檢查,被確診為甲狀腺功能亢進癥(簡稱“甲亢”),醫生為她開了甲巰咪唑進行抗甲亢治療。
服用藥物1周之后,復查見各項指標都正常,李女士自認為沒什么事了,便沒有再遵醫囑繼續復診。這一懈怠就是1個多月,于是就出現了上述的咽痛、甲溝疼痛等抗甲亢藥物所致的粒細胞缺乏的癥狀。
經過升白細胞、抗感染等治療1周后,李女士的白細胞才慢悠悠地升起來,持續了2周的發熱情況逐漸緩解。
黃德斌解釋,甲狀腺功能亢進癥是一種由甲狀腺腺體合成和分泌過多甲狀腺激素導致身體代謝活動加快而引起的內分泌疾病,可以影響全身多個系統多個器官。患者通常表現為怕熱多汗、心悸手抖、性情急躁、食欲亢進等。
黃德斌介紹,甲亢患者除了要注意低碘飲食、護眼、適度運動、保持情緒穩定等日常保健外,還要規律用藥,不可擅自停藥,并且警惕抗甲狀腺藥物的不良反應。
抗甲亢藥物治療周期通常為1年半到2年,有些患者不能堅持規律用藥,殊不知這樣可能會出現病情加重、治療周期延長或治愈后復發等情況。
黃德斌提醒,即使在全療程治療后,患者在停藥后尤其是停藥1年內仍然需要定期復查甲狀腺功能和促甲狀腺激素受體抗體。
抗甲亢藥物的主要不良反應為肝損傷、白細胞減少、過敏性皮疹等。黃德斌表示,藥物的不良反應常跟藥物劑量相關,初次治療的患者前期可能存在藥物劑量大的情況,因此醫生會建議患者在前1個月的用藥期間,至少每周復查血常規、肝功能等,若出現咽痛、發熱或其他感染的情況,還需及時去醫院完善血常規檢查,明確有無粒細胞減少或缺乏的情況,避免造成器質性損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