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仁潮
關于甘草之名的來歷,有個傳說故事。相傳有個郎中一日出診遠走,沒能及時回來,家里有許多患者等著他呢。有的患者等不及就催著郎中的妻子,讓她幫忙先給包點藥帶走。妻子暗自琢磨,不就是那些草藥嘛,我何不替他包點,讓這些人早點回家呢?她看到灶臺前的地上堆著一大堆草藥,拿起來咬上一口,甜滋滋的。于是,她就把這些草藥切成段,用紙包好,分發給患者。過了些日子,陸續有患者來郎中家道謝,說吃了他留下的藥,病就好了。郎中看著幾張生面孔,覺得很奇怪,這才聽妻子說起了那日的事。郎中細細詢問了來者的病情,方知得的是咽喉疼痛、腫脹之類的疾病,這藥確實對癥。既然大家都說這草藥甜滋滋的,那便稱之為“甘草”吧。從那以后,甘草之名便一直沿用至今。
甘草別名趣聞
甘草有很多別名,其中一個很有意思的別名叫“國老”。南朝有一個名醫叫陶弘景,他早年為官,36歲時辭官入茅山隱居。其間,他不時收到梁武帝派人傳來的國家時事動態,在山中為朝廷出謀劃策,被人稱為“山中宰相”。同時,他還編撰書稿,寫煉丹筆記,也經常為人治病。陶弘景開的藥方中都有甘草,有患者問甘草是不是能醫百病,陶弘景認為,甘草甘平補益,又能緩能急,對一些性情猛烈的藥物,可監之、制之、斂之、促之;在不同的藥方中,可為君為臣,可為佐為使,能調和眾藥,使它們更好地發揮藥效。在藥的王國里,甘草是國之藥老。從此,人們就把甘草稱作“國老”了。
陳可冀院士等整理慈禧服用過的醫方,其中止嗽化痰理肺方共8個,有7個用到了甘草。在現代醫學用藥中,有人統計過,近1/2的止咳類中成藥中都含有甘草,其使用頻率居諸藥之首。傳統名方二陳湯是一個很好的化痰止咳良方。方中用到甘草,不僅取其和中益脾之效,更是用它化痰止咳之功。
在《金匱要略》中,甘草的用法就更多了。如甘草干姜湯,用炙甘草配合炮干姜治療吐涎沫而不咳、不渴、遺尿、尿頻、目眩。麥門冬湯,以麥門冬、半夏、人參、甘草、粳米、大棗,治療火逆上氣、咽喉不利。桔梗湯,以甘草配合桔梗,治療肺癰、咳而胸滿、畏寒脈數、咽干不渴時出濁唾腥臭、久久吐膿如米粥者。
現向大家介紹幾個甘草解毒的小方子,非常實用。
1.治痘瘡煩渴 甘草、天花粉各等份,加水煎服。
2.治陰下濕癢 甘草加水煎煮后,取藥液坐浴,每天3次,連洗3天。
3.治手足癬 木瓜、甘草各30克。 加水煎去渣,晾溫后洗手、洗腳,每次15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