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瑤 王睿 楊強 柳包華
前往瀏陽市第一中學(以下簡稱“瀏陽一中”)時,正值一場雨過天晴。秋陽暖照,泥土散發的清香讓人神清氣爽,莊重而古樸的校園經過雨水的沖刷愈發充滿了朝氣。
穿過始建于宋代的文廟,繞過譚嗣同創辦的新算學社,走過依山而建的教學樓,所見之處郁郁蔥蔥,古樹參天。這里的一切與自然融合,校園里洋溢著青春氣息的學子仿若其中一棵棵小樹苗,沐浴著陽光雨露,從腳下的土地里汲取養分。
“學校就像一個生態系統,最適合生命成長的環境應當是溫度與濕度適宜的山水林田湖草,順應時節變化,給予充足養料,如此才能讓他們健康自由生長。”校長袁章軍認為,育人之道亦如自然之道。學校秉承長期的辦學實踐,堅持打造有溫度、有潤度的教育生態,讓師生在潤物無聲中成長。這種“溫潤教育”打開了思想和管理的圍墻,提供了適宜的教育生態、思想生態、育人生態,給師生創造了適宜發展的溫潤環境,激活了師生勇于探索與創新的動力,同時,也促使師生在多元文化碰撞中做與世界文明接軌的現代文明人。這些正是這所湖湘名校煥發勃勃生機的活力源泉,而這一切也正好與前不久發布的《關于進一步激發中小學辦學活力的若干意見》不謀而合。
“溫潤”的校園,賦予教育人性光輝
瀏陽一中創建于1929年,是一所久負盛名的三湘名校。一代代教育人的嘔心瀝血,讓它的身上閃耀著“全國百強中學”“全國教育科研先進單位”“全國心理教育實驗學校”“全國環境教育先進單位”“湖南省示范性高中”等上百項榮耀,91年的辦學歷程里涌現了胡耀邦、楊勇、周其鳳、沈仁干等一大批國家棟梁。
站在新時代的節點上,如何立足學校的長遠發展,讓師生有更廣闊的未來?瀏陽一中的回答是:繼承、探索、發展。
教育就是在春風化雨、潤物細無聲中,讓師生學會欣賞世界、認識世界,直面人生道路上的長尺度和寬道路,實現學生成才、教師成長和學校發展。在近百年的辦學過程中,瀏陽一中始終關注每一個孩子的成長。從上世紀30年代的“公、勇、勤、樸”,到60年代的“團結、認真、嚴格、落實”,再到如今的“崇德、尚志、勤奮、創新”;從“事事有人管,事事管到人,只只螞蟻引上樹”的教育情懷,到如今學校提煉總結出的“溫潤教育”理念,瀏陽一中朝著“建設充滿人文關懷的精神家園、促進學生健康成長的幸福樂園、引領師生獲得成功的理想學園”的愿景辛勤耕耘,奮發進取。
在與學生的交流中,記者聽得最多的評價是“在這里,我們能獲得一對能飛的翅膀”。瀏陽一中有著眾多的社團,為學生提供施展才華的舞臺。軍政社、天馬文學社、國風漢韻社……一年一度的社團文化節上,近30個學生社團如花齊放,同學們各自拿出看家本領,吸引志同道合的小伙伴。每年9月28日孔子誕辰,高三師生按傳統禮儀前往文廟祭拜孔子。在先賢的注視下,師長為高三學子加冠加笄,宣告成人。夢想的實現少不了閱讀的積累,師生讀書節、校園詩詞大會、湖南日報朗讀者大賽等活動,瑯瑯書聲響徹校園。“這些豐富的活動,在緊張的學習之余,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放松的機會,也充實了我們的學習生活。”學生陳梓萌深有感觸地說。
走在瀏陽一中校園里,記者發現每一棵古樟都有保護標識,每一種植物都有屬性介紹,由師生共同認養;畢業生、國際友人、校友、特級教師種下的紀念樹亭亭如蓋;大家還動手筑起百余個鳥巢,冬季定時投喂食物,吸引了六十多個品種、上千只鳥兒在校園安家……目之所及是共同構建的和諧生態,心中所感是淋漓的詩意。氤氳的儒家文化、悠揚的古韻神樂,在寧靜與和諧中浸透著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學生樂在其中,享受其中,也收獲了成長。
學術性氛圍,激活師生創新動力
教育,不是把桶裝滿的過程,而是努力把學生心中探索的燈點亮。那么,如何培養師生的創新意識和探究意識?在瀏陽一中,教師由教者轉化為學者,能夠以虛心的態度學習、研究、實踐、創新,這種價值理念和精神思想無形中也傳遞給了學生。
“在我們學校,從校長到每一個教研人員都有一個習慣,就是推門聽課。學校領導更是以身示范,比如袁校長的聽課筆記就密密麻麻寫了很多本,單是2019年聽課數量就超過110節。”學校教研處主任胡輝笑著告訴記者。2016年起,瀏陽一中就提出了“建設一流學術性高中”的目標,從課程建設、教學變革、師資培養、學校管理和文化營造等方面進行系統分析、研究和探索。
學校每年都要舉行全員課堂教學大比武,形成了新教師匯報課、名優教師示范課、教研組觀摩課、全校競賽課、隨機現場點評課和“問題即課題”多層次組合的教研格局。學校還設置青年教師工作坊,由校長擔任坊主,培訓青年老師的三筆字、語言表達能力和論文寫作能力等,通過師徒結對為他們提供課堂教學指導,一大批青年教師迅速成長,80%以上的青年教師獲得市級以上賽課獎勵,其中胡俊、袁玲等多位教師更是獲得省一等獎。學校還專門設立“校長特別獎”,鼓勵教師們在工作生活中磨煉教育技能,努力成為能塑造學生良好品格的良師。
此外,瀏陽一中積極活躍于G10聯盟、湘東九校聯盟、三新探索體、紅色基因學校教育協作體等組織,與江西瑞金、湖南邵陽等老區兄弟學校簽訂教育培訓協議,通過辦學理念輸入、干部跟班學習和管理經驗分享等方式,在共研共討共享中形成了開放包容的交流協作環境,在一體化的教育服務中擔當了職責使命。
“如果某位老師在某個方面有深入研究,我們還會邀請他在全年級進行巡回課堂。”胡輝口中的巡回課,也是同學們最喜歡的課程之一。10月25日,羅世良老師的巡回課《中國建筑的特征》在瀏陽一中文廟開講。當課堂由室內轉移到室外,眼前展示的不再是課件,而是生動的歷史。
“文廟里的一些珍貴建筑曾被人破壞,是后來才修復。聯想到課文里,梁思成先生為保護中國古建筑所付出的心血,我們更應該樹立文物保護的意識。”這堂課不僅讓蘇逸航同學增長了知識,更在他心中埋下了一顆極富社會責任感的種子。
國際化視野,助力培養“現代文明人”
穿梭在古樸的校園與現代都市之間,記者不禁好奇,瀏陽一中的學子,是不是和千百年前的書生一般“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問及此,校長袁章軍微笑著搖頭,并表示瀏陽一中要培養“現代文明人”。
1879年,譚嗣同等人以奎文閣為址,興辦新式學堂新算學館,開始學習西方自然科學,開創湖南新學之先河。他身上敢為人先的精神和大義凜然的民族氣節,直到今天,都是瀏陽一中學子的學習榜樣。每一年的入學教育,袁章軍和老師們總要帶著新生參觀校園,課堂、講座、國旗下講話,校園里的每一處都是文明課堂,與時代、與國家同呼吸共命運,是瀏陽一中學生經常可以聽到的教育話題。
由高三畢業生發起成立的“陽光社團”,自發募集愛心物資在瀏陽市區義賣,自導自演慈善晚會籌集善款。“離開家鄉去上大學之前,他們從學校的高一新生中,選擇了15名家庭貧困的學弟學妹,向他們提供資助。”學校團委副書記劉湉介紹,“陽光社團”的助學活動已經延續14年,募集到了20多萬元助學善款,資助了200多名貧困學生,也為畢業的孩子上好了步入社會的第一堂課。
學校為學生提供多元選擇和發展途徑,學生走出校門,視野也投向全球。瀏陽一中不僅向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等多所知名高校提供優秀生源,2018級法語班的7名學生更是以優異的成績順利通過“法國魯昂高等工程師商校聯盟”選拔考試,將于2021年9月進入法國高等工程師及商科精英大學進行本科學習。為進一步增加師生國際視野,學校開設了日、法外語類課程,先后與英法美韓等多所高中建立交流互訪機制,選派了300多名師生出國學習交流、5位教師出國擔任漢語教學。在英聯邦馬恩島巴拉克明中學有一間“孔子課堂”,由來自瀏陽一中的劉麗萍老師打理。“孔子課堂”不僅讓國外學生愛上了中華文化,還搭建了一座國際交流的友誼之橋。
努力營造“溫潤”教育生態體系,建設一流學術性高中,是瀏陽一中面對新時代人才發展需求所作出的積極探索。“學校的土壤終究有限,但我希望師生從這里獲得自我向上生長的力量。”袁章軍指出,在未來的路上,瀏陽一中將繼續深入探索,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和幸福人生涂上積極陽光的人生底色。